前两天在我国政府的某官方网站上看到关于今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与潜在岗位数目的偏差有近两百万(保守估计),不禁想起去年自己毕业时差不多也是这个数字,难免为同仁们的前途和祖国的命运担忧起来。于此形成对比的是,这些前途未卜的师兄弟姐妹们中有一部分却要受到国家呼吁铁石心肠的银行发起的“助学贷款”项目给他们带来的重负。这些桎梏可能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我同学中这种例子不在少数:毕业之前因无法还清贷款而被扣留毕业证和学位证---这些唯一能说明他们读过大学的证明(注意了,我们的母校甚至给他们复印件都不给的)。同学无奈之下,只得找不要文凭的工作,签订长期合约把自己“贱卖掉”,准备攒足了钱,还了贷款,拿到了文凭再去找工作。
或许有人会说,这种事情在每个国家都有的。欠债还钱,天经地义。但有另一件事情就有些不正常了,而且我们可以看出银行在做决策时的矛盾举动:高校拖欠银行巨额贷款,银行从来都不用上急。当然,银行的“义举”有更多方面的表现,我就不枚举了。
这一堆问题集中起来,大概有以下几个:中国的银行缺乏社会公德心和责任心?母校变成了“母狼”?学生无心或无能去解决贷款的问题?
国家投入巨资培养他们数十年,都不容易。没有事干,他们的知识技能迟早要偏废掉。这也有可能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您对这些问题有什么高见呢?是不是这些问题的内部有更深层次,更本质性的问题?如何才能从制度上去促进应届生的就业?欢迎讨论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