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网友都认同这样的观点:感觉自己上大学以后很堕落,特别是跟自己原来上中学时期比起来,为何?对此问题我想跟大家讨论下。
我曾简单的思考了下,一个可能的原因是目标的缺失,没有自己的追求或者不敢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曾几何时也都是有远大理想报复的人,不然中学时候苦读是为何,那我们为什么淡忘了自己的理想、不愿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人们都说大学时候安逸的环境给了同学们自由发展的权力和空间,可真是没有任何外力的辅助每个人都能有效的利用最黄金的那几年吗?
前段时间看一本心理学译著,我很认同他的观点就是每一个人不管经历如何都会走向成熟。我回想了下,那些没有上过一天学和高级知识分子在中年以后果真都是变得成熟了,可是他们的抉择形成了路径依赖,后来你懂了什么是正确的却没有改变这一切的勇气和时间。
下文为转自科学网的一篇报道,可以看出当前社会各界对当前大学生的“宅”生活的关注。
3月12日,湖北十堰郧县杨溪铺镇一名不愿工作的男子被发现饿死在家中。他是村中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放弃工作独自“宅”在家中14年,其母亲因争吵被其打成骨折后失望住到女儿家。他像野人一样生存,不在厨房做饭,冬季只吃生蔬菜。(3月18日《长江商报》)
一个大学毕业生,竟然沦落到饿死在家中的地步,实在是悲哀!从成长经历看,他悟性很高,成绩一直很好,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当班长,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一步步走来,最终成为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郧县一所中专教书,由于不满学校的安排,没多久,他就不干了。回家后,整日在村里闲逛。由于懒惰,过着野人般的生活,最终饿死在家中。
或许正因此,很多人将此归结为大学教育的悲哀,甚至再次拿来佐证,为“读书无用论”推波助澜。这是不完全正确的。教育,能将一个无知的小孩培养成大学生,并成为人民教师,这本来就是一种成功,试想,有多少没读过书的人,能走上讲台的?如此,又如何注脚为“读书无用”?
纵观整个事件,有几个细节不容忽略。一方面是,求学的路上,他一直被包围在鲜花和掌声中,走得一帆风顺。另一方面,在大学期间,姐姐为他早早辍学,父亲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不敢告诉他;走上工作岗位后,由于不满学校的安排,就选择了不干。两相比较可以看出,在人生道路上,他心理封闭、压力过大,各种挫折累积压倒了他,并将他送上了不归路。换言之,挫折教育的缺失,是导致他不会自我调适,最终饿死家中的根本原因。
的确,大学毕业后饿死家中过于极端,但这些年围绕着挫折教育缺失的话题却一直没有间断过。检视我们的教育,成绩高于一切,似乎成绩代表了学生的全部,学习好,一切都好。不少学习好的孩子,在光环效应心理的驱使下,自尊极强,会偏执地认为自己的一切都是无可挑剔的,别人的不认同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强烈的排斥心理,反复的挫败感则会推其走向极端。可见,问题的实质在于,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都忽视学生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造就了考试高分、心理脆弱的“玻璃人”。
其实,我们也知道,真正要改变这些,需要彻底地改变考核学校和老师的评价体系,不把升学率作为唯一的考核办法,不为“分数教育”推波助澜,学校老师才能更多地关注学生情感、价值观、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还给学生真正成长的空间。看似简单的问题,这又何其困难!
赘问一句:在他14年野人般的生活里,当地的救助体系发挥了哪些作用?这是他一个人的“杯具”,但,也是围绕着他的社会环境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