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中、西医壁垒现象,如孔子遇到的二童观日难题一样,属于两种认知方法对同一客观存在事物产生的思维分歧与不同的分析结果。从二童的观日具体感知来分析这个问题,早晨与中午的太阳对两个儿童产生了三种基础感知内容:形状的大小、亮度的明暗、热度的温凉。清晨的太阳大、暗、凉;中午的太阳小、明、温。一童以大小感知与距离远近建立了逻辑推理关系,得到结论是早晨的太阳近,中午的太阳远;一童以明暗、温凉感知与距离远近建立了逻辑推理关系,得到结论是早晨的太阳远,中午的太阳近。显而易见,结论分歧产生于:大小、明暗、冷暖、远近四种属性感知关系的逻辑推理。而二童的见解中,一个仅仅是依据了大小的属性特征来判断远近,一个又是恰恰遗漏了大小这个属性特征来判断远近。所以争执不下,而孔子当时又没有把这四个属性特征归纳在一起,进行系统认知的方法,当然束手无策而尴尬了。
直到今天,人类不仅仅解决了形体大小与距离远近的计算关系,同样也可以通过明暗的照度来计算距离的远近。同样也可以利用热辐射的冷暖度量来计算距离的远近。但是,人类仍然不能把这四个属性归纳在一个统一系统内进行完整的认知。这也正是中西医壁垒的根源。
中西医研究的共同对象是人,研究的具体内容是病与非病。在认知人类病与非病的探索中,中西医同样走进了二童观日之争的尴尬之中。剖析中西医基础理论的认知内涵,寻求分歧根源所在,建立一个囊括所有感知关系的逻辑推理平台。不光是中医或西医自身的问题,而是人类医学如何发展的大问题。
二、中西医现状分析
现行中西医结合,进入了一个两难状态。
因为西医学通过解剖学、生理学、……诸多辅助科学的飞速发展,已经建立了一个完善的量、质、形一体化的疾病诊断治疗系统。其形、质的具体量值化已经与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其它治疗手段形成了系统的对应关联。使用中药则成为量、质、形一体化医疗系统中的一大障碍,其原因来自中药对具体量、具体质、具体形的作用机理模糊。可谓通效不通理。解决的办法只能改革中药的使用方法,通过有效成分的提纯,精华化后使用。而中医理论的粗犷并与西医理论背道而驰则不能接受。
当今中医,已很少见仅仅依据望、闻、问、切手段诊断疾病的医生了。全国的中医院没有一家不采用西医化验、透视、拍片、……等新技术来确诊疾病的医院了。只是在具体诊断确定之后,依据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如何采用汗、吐、下、和、温、清、补、消八法,择药之君臣佐使下方开药的事了。而且许多医生就连这样的程序也作不到,基本上是验方、成方、经方……照抄。其系统对应、机理探索,即无经典文献可查,又无探新理论可发。基本上处于诊断靠西医理论与西医应用技术成果,治疗靠中医中药理论。
显而易见,中医的发展不单纯是一个西医接受与不接受结合的问题。而是一个中医弃诊而从西的倒戈问题。因为中医之望,还局限在目测的水平上,甚至连放大镜也没有用上,更无法与显微镜、透视、超声、CT、磁共振等手段之‘望’得到的结果相比了。中医之闻、问、切还局限在外观感知的范围内,更无法与西医的化验、测量、心电图等手段得到的结果相比了。相形之下,弃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之法诊断疾病而使用先进仪器也似乎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然而,中医对这些先进技术的引进并不是中医发展的根本障碍。其根本障碍来源于这些先进的东西不能为中医基础理论所用,不能为中医的具体诊断所用。为什么呢?中医欠缺的就是对这些先进东西的应用开拓与应用理论创新。
三、中医发展的症结
众所周知,中医基础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八纲辩证等属性科学为基础理论构建起来的医学系统。用一句数学的行业术语来说,中医理论应该是建立在属性符号函数体系下的一个适用科学学科。阴阳、五行、八纲是用符号金、木、水、火、土;阴阳、虚实、里表、寒热组合成的一个逻辑函数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的器官、组织、细胞构成的经络,都有自己的逻辑函数属性。如木、火、土、金、水可以表达心、肝、脾、肺、肾。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心、肝、脾、肺、肾的具体疾病或变化,但是,我们分别可以通过心开窍于舌、肝开窍于目、脾开窍于唇、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来观察其疾病的产生与发展。且舌、目、唇、鼻、耳皆再可五轮辩证。环环相扣,周密无遗。
而现在科学发展了,我们可以直接通过仪器看到心、肝、脾、肺、肾了,却束手无策了?却茫然无知了?为什么没有人借助仪器的先进性,从仪器的观察结果中总结出新的五行对应变化关系?为什么没有人从人体结构认知的进步中总结出新的中医整体结构理论?
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故事,说的是越王勾践尝吴王夫差病中之粪便的事情。并在尝后得到结论:夫差的病马上就会好。应该说越王之举,是医书规定理论之外探索。因为任何医生也没有去尝病人粪便的可能与必要。然而,就是这医学意外应用,却可以说明一个道理。医理之外还有医术的存在。
当代,化验尿、粪已属常规,而独没有越王尝便的化验内容:涩与酸,那么,中医为什么不可以利用现代科技的发展把这些需要的项目也列入正常的化验科目呢?为什么不能借助科学仪器的先进,把五行辩证、八纲辩证的理论直接用于显微镜、透视、超声、CT、磁共振等手段的观测、获得更深层面上辩证结果呢?也就是说,中医需要按自己的理论要求从显微镜、透视、超声、CT、磁共振等手段中得到自己需要的结果与内容,而不是使用西医确定的内容与结果。因为仪器是工具,可为西医理论可用,自然也可以为中医理论所用。如同狼用牙吃肉,羊用牙吃草一样,用的都是牙,吃的东西则不同。东西医也是如此,用的虽然都是仪器,为诊断提供的内容也应该不同。试问,近百年来,有人尝试过吗显微镜下的五行辩证吗?中医研究机构的科研人员有人研究过人类可以直接看到内脏真面目后的八纲辩证吗?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对西医使用的先进仪器与科学方法,中医如何‘西器东用’,如何借助科技的发展把原始辩证手段的望、闻、问、切,发展成用仪器更深层次的望、闻、问、切;变成新科技检测手段下的更全面、更系统的望、闻、问、切。而不是照搬西医用仪器检测什么,就去检测什么。这如同一匹小狼只用牙模仿羊用牙吃草,你说,它能生存下去吗?
把当代中医比喻为只会念经的和尚,甚至比喻成离经叛道的和尚也不过分。因为中医宁可在接受先进科学仪器的同时接受西医理论,也要墨守成规,不敢超越古经古典走出自己创新的第一步。
四、中医套用现代量值科学概念修改核心理论的趋势不可行
当代许多人把中医的发展,仍然寄托在西学东渐的路子上,试图在西方科学的先进学科理念中寻找中医基础理论的核心变革点。疯狂的把古医经中的概念与现代科学词汇用等号连接在一起。试图用磁、电、能、力、……等科技新词汇来更新中医学理论。其实,这样的嫁接愿望则把中医搞得不伦不类。其效果还真不如系统的接受了西医。因为西医对这些理论的应用要比中医在古系统上改革更完善。
显而易见,要说明中医的科学性,首先要证明阴阳五行、八纲辩证的科学性。要利用现代科学仪器开拓出更深层次应用阴阳五行的规律、揭示使用新技术手段层面上如何运用八纲辩证的方法。
阴阳五行、八纲辩证都是属性科学范畴内的科学,属性科学是中华民族远古文化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古文化的脊梁。虽然中华民族古文化历经了数千年的封建统治者社会愚民政策的封闭与摧残。仍然有众多属性数学的成果依赖易学、道学、中医学的流传被保存了下来,仍然有应用在古天文、古历法、古农耕、……等方面的属性数学内容被流传了下来。如大家所熟悉的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气、七情、阴阳八卦、九宫、十天干、十二地支、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三十六天罡、六十甲子、六十四易卦、七十二地煞、……等内容都是属性数学的具体内容。还有河图、洛书、杨辉三角形、奇门遁甲术、……等内容都是属性数学研究的辉煌成果。
中华民族的古文化可以说是在属性数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性文化。从语言文字、词汇辞法、思维逻辑、思想体系、……诸多古科技成果等内容无一不是建立在属性数学基础上的具体应用。中国的古算术、古珠算法、古天文、古历法、古气象、古农耕、古医学、……等内容哪一个又不是在属性数学的框架中诞生与发展起来的适用科学?哪一门类的学问不是贯穿着属性数学的博大精深与浩瀚?从这个起点来说:属性数学才是真正可以让中国人自豪的科学文化,属性数学才是可以真正让中国文化更蓬勃发展的源泉。
当前尚能让国人自豪与骄傲的中华民族古文化也只剩下对古经、易传等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内涵的骄傲;对伏羲、老子等天人合一的先进哲学思想无限的自豪。躺在古科技四大发明的光环里,回避着中国近代没有自己的重大属性数学发展、没有自己的重大科技理论进步的现实。杨振宁在北京高峰论坛上分析这一现象原因时所提及‘中国没有数学归纳法’的真知灼见,并没有让中国人在沉迷西方数学先进性的模拜中醒悟;并没有激起国人研究属性数学归纳法的热情与激情:相反,此论激怒了一批诵经、论道、算卦、解易的教授、学者纷纷用‘下里巴人’对歌‘阳春白雪’,对此论的批驳竟持续了数年之久而不能平息。算卦的仍然在作大学古哲学的教授;儒、道学者仍然把持着各自领域的哲学研究;中医学还在读着古老的内经、……。难道中国的国学仅仅就是古文化?难道中国自己的特色科学就永远束缚在古经、古传内容的哲学之中?为什么中国的国学不能走进属于自己特色的现代科学?为什么中国自己的特色科学发展不能走出古老的经、传哲学?空喊一句口号,把中国古老哲学思想发展成现代中国哲学,让中国的哲学走向世界。而在科技领域却普及、学习、发展着西方经典数学为理论基础的现代科学。这种哲学与科技基础理论倡导方向不和谐现象的出现,能让国人相信现代中国哲学可以与中国古文化造就四大发明一样,造就出中华民族自己的科技文化、造就出中华民族自己的现代科技四大发明吗?能造就一个屹立于世界科学前沿的中国现代医学学科吗?此时,使我们不能不想到了中国的属性数学科学,不能不想到中国的属性数学归纳法。
五、两种认知方法与两种思维系统
当今人类文化中,量值认知法与属性认知法是量值思维与属性思维的分水岭。形成了东西方文化壁垒、东西方数学壁垒、东西方医学壁垒的特殊文化现象。
西方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牛顿、爱因斯坦两次科学技术革命的洗礼而走到今天,经典量值数学的基础理论已经成为人类科学发展的最显着障碍。经典量值观与线性方程理论已经成了人类科学继续发展的数学理论羁绊。从牛顿永动机设计的失败到宇宙源动力的寻找,从爱因斯坦对时空结构框架的设想到三维坐标上加一个时间轴的设计无法兑现,……,经典量值数学的基础理论框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经典数学基础理论的人还真不仅仅是牛顿与爱因斯坦两个人,哥德巴赫对数论属性问题的猜想、黎曼对素数颁布规律方程的假设、……等有关属性数学的难题经历了几个世纪也无法破解。我们不能不说,当代的经典量值数学在基础理论的理论结构上暴露出不可弥补的缺陷。按照西方习惯的说法,在西方经典数学发展史上迄今为止出现了三次数学危机。经过众多的西方数学家对这三次数学危机问题的补救,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公理化集合论。使西方经典数学成为了数学基础理论公理化的数学科学。但是,公理化后的西方经典数学在破解属性疑难问题时,仍然不能排除经典数学基础理论破解属性疑难问题的量值概念障碍。在属性疑难问题面前束手无策的尴尬局面仍然在继续。伴随这种尴尬局面,人类发现数学发展面临着一个更难跨越的鸿沟。量变与质变、值变与性变都是经典数学不能用量化数学理论完善表达的未涵盖范畴。中国人没有涌现出挽救西方经典数学三次危机的数学家,西方经典数学基础理论发展的里程中没有中国人的名字,更没有中国人创立的公理。尽管中国的勾股弦定理、圆周率发现的时间要比西方经典数学早,但是,中国的属性数学理论与方法却不能写入经典数学理论系统。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东西方文化是两个哲学体系,两个数学结构框架下发展起来的两个系统。一个是量值数学,一个是属性数学。量值数学展示的哲学思想是以量值化物质世界的量值分析认知物质;属性数学展示的哲学思想是大自然兴衰更替、繁衍生息规律的属性分析探索。中西医科学就是两个哲学系统,两个数学结构框架下诞生的具体适用科学。在中西医壁垒层面上来认知这个问题,其实是反映了东西方数学基础理论的壁垒,是东西方哲学思想的壁垒,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东西方文化的壁垒。而横在两个壁垒中间的鸿沟正是量变与质变;值变与性变问题等待揭晓的知识谜团。显而易见,消除中西医基础理论壁垒问题,绝对不是量值分析法与属性分析法简单选择的认知之谈,更不是谁取代谁、谁改造谁的一厢情愿。而是壁垒双方各自对被壁垒的知识范畴提高认知水平、跨越壁垒形成的知识鸿沟,在一个崭新的层面上的完美合璧。中西医科学发展如此,量值数学与属性数学的发展如此,东西方哲学的发展也如此。当前,我们需要的不是坚持各自理论原则的固步自封,而是基础理论的重大突破。无论是量值数学还是属性数学、无论是东方哲学还是西方哲学,都需要在认识量与质、值与性;形与质、形与性领域的基础理论创新范畴进行一次基础理论革命。冲出壁垒、摆脱羁绊、跨越鸿沟,开辟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众所周知,物质的最基本属性是运动;变化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如何用数学形式构建一个可以表达永衡运动、永恒变化属性规律的数学基础结构框架,如何把属性哲学思想演义成数学领域的具体科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科学发展的需要。西方哲学与西方数学的促进发展关系,我们可以通过当代西方数学在活跃的西方哲学迅猛发展过程中看到哲学与数学的和谐。而中国古哲学的现代化所缺少的正是中国特色哲学与中国特色数学之间的发展和谐。至少缺乏属性哲学与属性数学之间的发展和谐。而属性哲学与属性数学的和谐,也正是中医学基础理论更新换代所需要的。也就是说,中国特色医学、中国特色科技、中国特色经济、中国特色文化的基础理论发展,都离不开中国特色哲学与中国特色数学和谐发展的基础。而中国的古属性哲学与古属性数学正是其发展的基础与源泉。
六、具体属性量化与系统属性量化是中西医发展的焦点
当今医学的发展在现代量值科学系统大爆炸发展的格局下,也走进了一个绝对量值化趋势的误区。如一个人的体温以37℃标准,超过这个数值,就是发烧,血压、眼压、脑压……都作出了具体的规定。而这些具体的量值又不能直接确定人体各器官属性变化的内涵与内容。所以,我们暂且称这类指标为非属性化的具体量值标准。
而中医在具体量化内容方面,应该说尚是一个空白领域。因为它的核心理论是阴阳五行、八纲辩证,展示出来的具体内容是文字符号构成的相关关系。具体内容都用:木、火、土、金、水;阴阳、虚实、里表、寒热具体属性系统来表达。所以,我们暂且称这类无具体量值指标的属性系统为非量值化的具体属性标准。
显而易见,中西医结合的焦点问题,应该是西医理论的具体量值系统属性化;中医具体属性标准的系统量值化。那么,如何寻找一个即可以把非属性化的具体量值标准系统属性化;又可以把非量值化的具体属性标准系统量值化的共用知识平台呢?我们需要作下面三个阶段的具体基础准备工作。
1、通过数学工具,揭示量值数学与属性数学之间的内在规律与函数联系。把属性哲学与属性符号科学通过量值、属性内在关联构建一个新的函数理论结构平台。系统展示量值与属性的科学结构与规律。
2、把非属性化的具体量值标准,以算术函数的具体形式进行具体属性化。把非量值化的具体属性标准,以属性属性函数的具体形式进行具体的量值化。
3、归纳属性函数的量值规律;归纳算术函数的属性规律,重新建立医学本体的基础理论结构系统。
综上所述,这不是中西医自身的任务,是人类医学发展的必然之路。是需要中西医各自在自身进化的过程中共同完成的一项事业。而中医的发展则在其中起到了基础核心作用。是这一计划成败的关键。
哲学与数学是一对孪生的娣妹科学。西方哲学与西方经典量值数学展示出来的完美协调为我们树立了和谐发展的典范。而哲学理论数学理论化,正是我国古属性哲学的核心所在。自古以来,就有‘善数者不易’之说,意思就是善于研究数理属性科学的人,用不着研究易经、八卦及中医理论。因为易经、八卦、内经的产生,也来源于属性数学的基础理论规律。而且易经中的八宫卦的结构形式也不只是易经所表达的一种排序。当前流行的这种易经排序形式只是属性的形位变化规律。还有七十二地煞演义的六十四卦,则是属性变化规律的内容,演义了八宫卦繁衍生息的属性变化关系。医经中的八纲辩证,也只是卦符号与文字符号的不同。也就是说,中国古哲学的理论结构框架是来源于中国古老的属性数学科学、来源于属性数学归纳法证明的属性规律性,是属性规律在认知大自然客观规律过程中的具体应用。其实,中国古文化究竟是先有属性数学还是先有属性哲学的问题,是一个现在已经无法说清楚的问题了。因为中国的古哲学、古医学中离不开数,中国的数学中离不开属性。中国的古哲学、古医学就是属性数学,中国的属性数学就是古属性哲学、古属性医学。哲学、医学与数学之间,只缺少了一个属性数学归纳法而已。所以说,中医发展的希望在于属性数学的崛起,在于属性数学的发展。
赵致生挖掘中国古属性数学的基础理论数十年,用现代数学的归纳法、分析法创新开拓,建立了以自然方程为主结构的属性数学理论体系。是全世界第一个不使用素数表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的中国人,是第一个用方程结构形式展示自然数整体结构与素数颁布规律而证伪黎曼假设的中国人。赵致生通过属性数学归纳法证明了阴阳八卦、阴阳五行的数学结构存在形式。发现了属性世界存在的属性运动普适规律与特殊规律、发现了属性变化的普适规律与特殊规律。让我们以一种新的认知方法与数学方法来认知我们生活的世界。
赵致生希望自己的发现研究能得到相关法律的知识发现权保护。希望通过合法渠道推广与发行。希望成立研究所继续研究与开拓属性数学科学,更希望得到广泛的应用与实践。
希望广大网友走进自然方程,研究自然方程。用自然方程解决属性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