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天猫平台912亿的成交纪录差一点就比去年翻了一番,疯狂飙升的GMV数字让马云更有底气在最近各种公开演讲中喊出中国需要“新实体经济”,内需消费将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新引擎等论断。
盘点2015年电商走过的路径和留下的痕迹,有几个必列的选项,比如移动端成交额占比攀升,跨境电商驶入快车道,“黑五”上位,“网红”抢镜,C2B模式探索供给端改造,B2C领域双寡头间的“猫-狗大战”,线下零售加速触网等。
如果将上述这些表象看成一场热闹的皮影戏,那么归纳到一个点上,这场大戏背后操纵的那跟提线就是消费升级。与六、七年前专注于打折标品的网购环境相比,消费者现在想要更便捷地买到时尚大牌、海外潮品、个性化商品等,且这个过程中更加突出“我”这一诉求。
2015年,活跃在电商戏台上的角儿越来越大牌,也越来越丰富。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即电商再也不是当年单纯消化库存尾货的线上渠道,这些来自消费端的需求变化将给电商平台带来一轮新的升级考验。
供给端改造下的消费升级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说,目前互联网还是集中于对需求端产生影响,然而在未来互联网会在供给端改革中发挥更大作用,供给端改革所产生的需求会成为走向未来的源动力。
言外之意,以往电商瞄准的都是喧嚣的消费供应链领域,而现在电商企业正慢慢渗透到产业上游,对一直处于“幕后”的生产供应链进行改造。C2B2M(消费者-商户-厂家)模式将成为未来的一个方向。
传统中小外贸企业借助国内电商渠道转内销,是2015年电商行业的一道风景线。莆田鞋、顺德小家电、平湖箱包、泉州服装,集中在东南沿海的这条主要做出口代工的产业带率先嗅到了转型的机会。它们参考电商平台积累的消费端大数据,用之前给老外代工的流水线生产国内消费者喜欢的商品,再借助线上渠道销售出去。
汕头市市长郑人豪不久前对记者介绍说,以占全国玩具出口份额三成的汕头澄海玩具为例,以前的销路主要依赖于春秋两季的广交会、义乌小商品市场、深圳特区贴牌生产、全国线下商场超市等;但这两年,电商渠道的贡献价值在迅速提升,当地的淘宝村、快递业已成风气,汕头也成为全国电商密度最大的城市之一。
在外贸连年低靡的国际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厂二代”不再走父辈当年风光一时的代工老路,其中一部分人开始利用互联网打造自己的品牌。但在这个过程中,原创设计能力、电商环境下的营销、客服服务等是这些年轻卖家欠缺的。
“以前他们是拿外贸订单再去生产,不用考虑这些问题;但现在是做电商,开始直接面对消费者,一些企业在这方面的转型准备还没有做好。”淘宝网副总裁张勤说。
这种局面下,“网红”、自由设计师、创客等,这些角色开始迅速进入电商生态,帮助生产者和品牌方补齐从原创到营销的一系列短板,以满足消费者愈发个性化的网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