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只有1680万的荷兰,《斯通纳》的销量如今已经超过50万册。也就是说,每33个荷兰人中,就有一个人购买了《斯通纳》,这多少也要归功于荷兰版的封面。那是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的侧脸,眼眸低垂,人生的种种阅历与不平皆已埋在皱纹里和花白的胡子中。而这个封面也构成了一种行为艺术的潮流,人们纷纷举起它,遮盖住自己的面庞拍照,于是我们看见的是一个又一个的“斯通纳”。这是一种暗示,每一个将《斯通纳》封面嵌套在自己脸庞上的读者,或许都认为自己与斯通纳有着相似的经历、处于一样的世界。
史蒂夫·阿尔蒙德在那篇名为“现在开始,你应该认真阅读《斯通纳》”的文章中,提及了他主持的一个读书小组里的故事。在他组织大家读了《斯通纳》后,“一个上了年纪的绅士起身发言。他脸色涨得通红,显然有一肚子火:‘为什么非要我读个Loser的故事?’他继续说,‘他不愿意为国效命(斯通纳在战争爆发时没有志愿参军),他的婚姻简直是场噩梦,工作上只有受气的份儿。总的说起来他简直一事无成。’他说完之后屋子里沉默了,第二个站起来说话的人打破了沉默,他说自己读这本书时觉得在读自己的生活,斯通纳可能就是他本人。”这或许才是《斯通纳》能够感染那么人阅读、拥有超强生命力的原因,即便是在半个世纪后。
1 斯通纳的故事
在我们讨论《斯通纳》到底是不是讲的一个失败者的故事之前,让我们还是先回到文本本身,看看这本书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主人公斯通纳是农家子弟,最初他不善言辞的父亲做出决定送他去大学读书,是为了让他在四年后可以回到这片贫瘠的土地,更好地开采与耕种。所以,农学院的课程才是他本来的所学。偶然地选修英语文学课,偶然地在课堂上听到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斯通纳生命的轨道开始偏转。书的前三分之一是个带有励志色彩的故事,斯通纳凭借努力改变命运,他毕业后留在文学院任教,并且与当时心仪的女人结婚。
这一切都很中产且拥有着世俗里的成功不是吗?但威廉斯绝不仅仅只是要讲这样一个“美国梦”的故事,文学的目的是要走入人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生活。当斯通纳的生命因为文学、因为莎士比亚被打开的时候,他的人生已经不只是追寻世俗的成功那么简单了,他想要离自己的内心世界近些再近些,然而现实世界并不会让他那么轻而易举地梦想成真。
就像朱利安·巴恩斯所说的,《斯通纳》里的不幸是一种更纯粹,没有多少文学色彩的不幸,更接近生活中真实的不幸。“作为一个读者,你能看到这种不幸的来临就像你在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不幸的来临,心里很清楚你对它无可奈何。”是的,他失败的蜜月已经为他的整个婚姻生活定下了基调埋下了伏笔;他真心热爱文学享受教学的欢愉,却因为不肯为系主任放水而在此后的教学生涯中备受冷落与排挤;他曾经一心一意疼爱的女儿,最后却与自己渐行渐远;而他在中年遇见的那个或许是他生命里唯一走入他内心世界的女人,却以放手而告终。这所有的一切,并非在当时没有转圜的余地,如果他在工作里更世故一点、如果他在爱情里更勇敢一些。
这就是为什么在阿尔蒙德主持的读书会上,会有人站起来说斯通纳是个Loser,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又有几个人不是Loser呢?42岁时的斯通纳曾经被威廉斯这样描述,“往前,看不到任何自己渴望享受的东西,往后,看不到任何值得费心记住的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