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荣与萧条
商业周期理论的鼻祖朱格拉认为:萧条的唯一原因是繁荣。
经济周期有两大原因,其一就是贪婪,追求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不断通过技术创新等手段…。凯恩斯认为:因为有企业家,因为人类的动物精神,动物精神就是人类的信息不完善,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人类的预期是会犯错误的。这两个因素结合到一起,从人的本性、人的特点来看,就是会出现这样的经济周期,这样的经济波动。
这次次贷危机就发端于对房价上涨的预期错误。而这个预期之所以发生错误,用凯恩斯的话来讲就是由于动物精神的存在。
人们由于近十多年来经济形势的“繁荣”,房价连年的攀升,于是在贪婪的驱使下,预期并且相信房价会继续不断地上涨。或者只要正在做出预期的这一个特定的经济行为人在假使他/她自己不是这一波的最后购买者(生动的描述见《泡沫的秘密》p87-88页的对投机的动态描述),那么消费者就会继续购买,金融机构就会继续放贷。如此一来,房价在将来会继续高涨的全社会范围的预期也就产生了,那么各金融机构就没有理由不去向那些低收入群体,低信用群体放贷,以便他们去购买房产。(在有限的优质购房者被纳入这一波购买潮之后,非优质的低收入,低信用的购房者被纳入进来就是自然而然的了)。当然由于预期房价的高涨,这些非优质的购房者也就敢于贷款买房子了。他们买房后,未来的不确定性的最坏的结果就是把房子再卖掉。而且只要房价继续上涨,卖掉房子之后,与未买房比起来,还可能有的额外的收益。
但这里的关键是房价继续上涨。房价继续高涨的预期,“客观的依据”是经济形势连续多年的“繁荣”——言下之意是,由于经济形势这么好,房价没有理由不继续向好;同时贪婪也去发挥它的负面的作用(本文认为贪婪本身没有错,是个“中性”的词语,即正常情况下贪婪推动社会进步,非正常情形下加剧灾难的到来)——贪婪使人们在火热的“繁荣”中头脑发热,冷静和理智远离了他/她,从而他们在明知泡沫已经比较严重,而且泡沫最终将破灭的形势下,继续进行购买。
但是,从2003年开始,美国通货膨胀压力显现。尤其是在美国经济双赤字的情况下。通胀压力迫使美联储从2004年到2006年短短两年时间连续17次上调联邦基金利率。基金利率的上升最终刺破了房市泡沫:房价上涨趋势在2005年急转直下。
正如凯恩斯所指出的,人是有动物精神的。就是说,人类的信息不完善,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人类的预期是会犯错误的。这次美国人民对房价的预期就错了,严重的错误:房价不是上涨,反倒在2005年发生了逆转。并且在逆转之后一路狂跌。房价下跌,购房者就还不起贷款,违约就这样发生了。违约一发生,证券化的基石——证券化的对象资产必须是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资产,就轰然倒塌。并最终在2007年的初春引发了到现在为止还未见底的金融风暴。
张亦春、郑振龙指出金融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经济繁荣,金融市场对其做出繁荣的反应,从而金融市场繁荣。由于追求最大化,社会资源(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等)源源不断地涌向金融市场,但由于贪婪,各种资源滞留在了金融市场,没有被引导到实体经济中去。因此,金融市场没有发挥好它的资源配置功能。这同社会资源过多的流入,并且由于这种流入而带来的一种冲击,一种挤压有关。简单说,就是金融市场存在着失灵——金融市场只发挥了它的聚敛功能,而其他功能诸如资源配置功能,财富再分配功能,风险再分配功能均未得到顺畅的发挥。
由于社会资源滞留在了金融市场,没能更好地被引导到实体经济。从而影响到了对实体经济的投资。阻滞了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