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永珍教授,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所长, 副主任。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5-12-28 08:43
热烈欢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谢永珍教授于2015年12月29日下午3点接受人大经济论坛的在线访谈活动。欢迎大家热烈 ...
资料狂人 发表于 2015-12-28 08:43
热烈欢迎山东大学管理学院谢永珍教授于2015年12月29日下午3点接受人大经济论坛的在线访谈活动。欢迎大家热烈 ...
您好!很感谢您提出这个问题,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相信很多研究者与您我一样都很关心理论研究的价值所在。
就您的问题我想从以下几点与您分享:
1.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应该扎根于治理实践,理论研究的目的不在研究本身,而在于理论贡献与实践价值。“顶天立地”,理论做到前言,又能够落地的研究才是最优价值的。科斯、德鲁克等大师的研究之所以有生命力,源自于对实践的观察与提升。
2.目前实务界不太重视理论研究成果的原因有
一是我国治理实践并没有达到专业化与科学化的程度,非专业化治理非科学化治理的因素较多;二是公司治理的理论模型只有与治理实践的过程相吻合才能真正有启迪意义。目前碎片化的研究,仅仅验证绩效形成中的某一段关系降低了理论研究成果的实践价值;三是部分理论研究存在为研究而研究的现象,既没有理论意义,又没有实践价值,这降低了实务界的认同;四是理论研究的方法尚存在一定误区,如从逻辑上看本应为非线性中介的问题采用了线性中介的检验方法等等,这导致理论研究成果与实践的不吻合,甚至矛盾。
3.关于公司治理的研究我认为应树立系统思维的理念,渗透到治理与管理结合的层面,从而建立系统模型。这样既符合绩效形成的现实逻辑,又避免了碎片化问题,目前部分研究正朝着这个方向努力。例如董事会结构到财务绩效的逻辑链条很长,通常只观察董事会结构与绩效的关系,实际上,董事会结构要通过治理行为再通过CEO的管理方能达成绩效,而董事会治理行为又取决于董事会治理文化与董事会的职能定位。为此需要建立董事会文化、董事会结构、董事会职能、董事会治理行为、CEO以及财务绩效的逻辑一致的理论模型。还需要考虑中介变量以及调节变量的作用,这些作用可能是线性的,也可能是非线性的,不仅需要理论模型的创新也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目前我的研究团队在这里领域开展了一些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4.中国公司治理的理论研究不应照搬国外的模型,受传统文化与社会制度变迁的影响,我们的治理实践中非正式的制度还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公司治理研究中重要变量的缺失可能导致研究结论的不稳定。
5.有效的理论研究需建立在正确的理论依据基础之上,理论依据可能帮助研究者诠释为什么,为此,公司治理研究的理论研究需扩展到公司治理之外,很多社会学理论对团队结构与行为具有更强的诠释力。
6.目前公司治理的研究更多集中于上市公司,其根本原因在于数据的可获取性。非上市公司的治理研究也很重要,但受数据所限,大样本的实证研究难以开展,案例研究是可以采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