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也使得国内企业面临着走向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压力,国内企业要走出国门,并且在竞争中获得优势,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懂得国外的市场、国外的规矩、规范,这绝对不是单个的企业可以做得到的,这也为咨询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根据中为咨询观察,国内市场全面国际化提上日程,使得更多的企业意识到了面临的竞争和压力,增强竞争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需求使得企业有了引入“外脑”的内在需求。目前,中国咨询市场上活跃着两支队伍。一支是本土咨询机构,另一支是世界著名的国际咨询机构。两支队伍各有优劣,国内本土咨询机构缺少完善的咨询知识和技术管理体系,缺少有实践经验的咨询人员;而国际咨询机构明显的特点是不懂中国市场国情。
现今越来越多的国际管理咨询公司来到中国开展业务,抢滩中国市场。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中国的海外咨询公司足有上百百家。国际上最著名的咨询公司如麦肯锡、科尔尼、埃森哲(安达信)、BCG、PWC(普华)、罗兰贝格、德勤等皆已在中国登陆。我国正处在经济转轨,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加上全球化、信息化扑面而来。从生产经营到资本经营,由产品经营到品牌经营;可使用的成长工具、扩张工具、竞争工具更多,组合工具更多,难度更大,专业要求更高。全球化、信息化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如:如何合理的利用信息化手段;如何有效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等。复杂的情况使越来越多的企业难以独立应对,这时要在竞争中获胜就客观的需要引入“外脑”,利用外部先进的智力成果。中国咨询研究机构公司综合发展信息数据资料::
(1)http://www.mypm.net/blog/user11/zwzyzx/archives/2016/1027561.html
(2)http://www.mypm.net/blog/user11/zwzyzx/archives/2016/1027560.html
(3)http://club.ebusinessreview.cn/blogArticle-284915.html
(4)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94721-947808.html
(5)http://mt.sohu.com/20160104/n433433715.shtml
(6)http://blog.tianya.cn/post-7124880-109429335-1.shtml
(7)http://blog.tianya.cn/post-7124880-109330941-1.shtml
(8)http://blog.tianya.cn/post-7124880-109321057-1.shtml
(9)http://blog.tianya.cn/post-7124880-109206176-1.shtml
(10)http://blog.tianya.cn/post-7124880-109203770-1.shtml
(11)http://bbs1.people.com.cn/post/6/1/2/153498769.html
(12)http://bbs1.people.com.cn/post/2/1/2/153499101.html
(13)http://www.cmmo.cn/b/599316/807698.html
(14)http://www.cmmo.cn/b/599316/807694.html
(15)http://www.cmmo.cn/b/599316/807693.html
(16)http://www.cmmo.cn/b/599312/807697.html
(17)http://club.ebusinessreview.cn/blogArticle-284920.html
(18)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94721-947875.html
(19)http://blog.workercn.cn/index.php?uid-247581-action-viewspace-itemid-575505
(20)http://blog.workercn.cn/index.php?uid-247581-action-viewspace-itemid-575633
(21)http://blog.workercn.cn/index.php?uid-247581-action-viewspace-itemid-575711
(22)http://blog.ifeng.com/article/42319073.html
(23)http://blog.ifeng.com/article/42316524.html
(24)http://blog.ifeng.com/article/42356632.html
(25)http://www.docin.com/p-1414038233.html
(26)http://www.docin.com/p-1413716434.html
(27)http://www.docin.com/p-1413490351.html
(28)http://www.docin.com/p-1408770235.html
(29)http://www.docin.com/p-1402267260.html
(30)http://www.docin.com/p-1395022180.html
(31)http://www.docin.com/p-1375623989.html
(32)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2/153500446.html
(33)http://www.kaixin001.com/repaste/171437374_10317097449.html
(34)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6-1-4/1226026.aspx
(35)http://www.chinavalue.net/Finance/Blog/2016-1-4/1225997.aspx
(36)http://www.chinavalue.net/Biz/Blog/2016-1-4/1225946.aspx
(37)http://www.zzstep.com/index.php?uid-2061704-action-viewspace-itemid-494437
(38)http://www.zzstep.com/index.php?uid-2061704-action-viewspace-itemid-494436
附注说明,资料引用来源:PWC公司、GRI组织、中国社会科学网
咨询业发展100多年来,在许多国家得到了高速发展,这些咨询强国又有各自的强势领域,在咨询业独树一帜。比如英国在国际组织方面、德国在工程技术方面、美国在企业管理方面、日本在产业情报方面,都有明显的优势。下面我们就探讨一下这些咨询强国的发展特点,以资中国管理咨询业借鉴。
1、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咨询业最发达的国家。这既得益于二战以来美国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得益于美国敢于创新和领先的作风。科学管理理念和综合诊断方法都是在美国咨询公司首先应用的。另外美国咨询业不同于外国的特点就是有一批实力雄厚的大型公司,如以军事为主从事研究及咨询的兰德公司;以政府、企业、团体为服务对象的斯坦格国际咨询研究所;以经济、外交政策和政府活动为主的布鲁金斯研究所;以保护自由主义体制、发展经济和国内问题为中心的美国企业公共政策研究所。这些咨询公司机构庞大、研究人才集中、经费充足,有力量担负起一些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研究课题,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助于国家政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减少长官意志的作用。
2、英国
英国现有各种规模的咨询企业2000余家,服务范围按性质可分为工程咨询、产品与技术咨询、经营管理咨询三大类。工程咨询公司现有900余家,约90种专业;产品与技术咨询公司约有1000家,共200个专业;经营管理咨询公司数百家。英国的咨询业发展历来受到国家的重视,早在1913年就成立了“咨询工程师协会”,因其入会条件严格,会员的社会地位也较高。另外,英国咨询业的海外业务发达,发展也很快。其重要原因是:①英联邦国家是发展海外咨询的有利条件;②政府对发展海外咨询业务的重视和支持;③国家规定对外援助项目都由本国咨询公司承担业务;④咨询机构具有较强的开拓精神。
3、德国
德国的咨询业始于50年代,咨询机构发展迅速,并呈两极分化趋势。目前德国已有各种形式的咨询机构几千家。主要分为四类:一类是政府决策咨询机构,这类机构能够为政府部门提出新兴技术和行业发展方向和前景,对咨询业的理论、技术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对重要课题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将科研部门的研究成果向企业推广、转让等等。第二类是兼有投资功能的咨询机构,多以协会或科技部门作后盾。如柏林的工程师技术中心,工程咨询是德国发展最快也是世界上最领先的咨询项目。第三类是以将科研部门和大学最新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向企业推广为主的咨询机构。第四类是纯盈利性的咨询机构。近年来,德国咨询业飞速发展,一些大型咨询机构通过兼并和业务渗透,形成了少数综合性“咨询巨头”。而小型咨询机构由于经营灵活、收费低、具有一定的专业特色,在咨询市场也颇具竞争力。
4、日本
日本约有咨询机构1000多家,主要集中于东京等几个大城市,其特点是:第一、官办咨询机构作用突出。有二百多个由总理大臣及各省、厅管辖的专家学者为主要成员组成的审议会,提供决策咨询。第二、全国有一百多个“脑库”,为地方的经济建设服务。第三、对企业诊断甚为重视,二战以后日本从欧美等国引进的企业管理咨询,称为“企业诊断”,在中小企业中最为流行。从50年代初期,政府先后颁布的《中小企业诊断实施基本纲要》、《中小企业指导法》等法规法令,为企业诊断提供了法律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