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见证了2015年的千股跌停,千股涨停,千股停牌,本以为这一切已经是人生的巅峰了,谁也没有想到2016年开市第一天,又亲身经历了熔断!
熔断机制的起源是在美国,其发展的历史形式多样,但都是以人为地设置价格限制和中断交易为特征的。美国的芝加哥商业交易所于 1982年就曾对标普500指数期货合约采取过日交易价格为3%的价格限制,该政策没有实施太久于次年就被废除了,该政策再次被人们运用则是因为1987年出现的那场股灾。
熔断机制是中金所借鉴国外经验并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的制度创新成果之一。国内的股票交易跟商品期货交易暂时还没有引入熔断机制政策。金融期货创新发展的初期,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取国际先进经验之精华,为更好地控制风险,率先将熔断制度作为风险管理制度。熔断机制的设立为市场交易提供了一个"减震器"的作用,其本质就是在涨跌停板制度启用前设置的一道过渡性闸门,给市场以一定时间的冷静期,提前向投资者警示风险,并为有关方面采取相关的风险控制手段和措施赢得时间和机会。
国外交易所中采取的熔断机制一般有两种形式,即"熔即断"与"熔而不断";前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交易暂停,后者是指当价格触及熔断点后,随后的一段时间内买卖申报在熔断价格区间内继续撮合成交。国际上采用的比较多的是"熔即断"的熔断机制。
1988年10月19日,即1987年股灾一周年,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与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批准了纽约股票交易所(NYSE)和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熔断机制,在以后的18年中,美国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股灾。
2016首个交易日,A股两次熔断直接收盘。值得一提的是,周一为该机制生效的首个交易日。午后沪深300指数跌逾5%触发熔断机制,暂停15分钟后,再次触发7%熔断,近2000只股票跌逾9%。
对于大跌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磁铁效应描述的是当股价接近某一交易日的涨跌幅限制价格时,涨跌幅限制会像一块磁铁将股价加速吸向限制价格的一种现象。其原因是投资者惧怕暂停交易导致的流动性缺失而改变交易行为,导致的市场自我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