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42 0
2009-02-13

据海关统计,1月份中国进出口总值1418亿美元,同比下降29%,跌幅比上月加深17.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17.5%,跌幅加深14.7个百分点;进口下降43.1%,跌幅加深21.8个百分点。贸易顺差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再创单月历史新高。

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去年中国外贸进出口增速为“入世”7年来首次低于20%。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第4季度进出口规模明显萎缩,而且进出口总值、出口值、进口值都连续两个月负增长。今年1月份外贸的低迷是意料之中的。

但低迷中有“亮点”,即剔除春节因素后外贸出口有所增长。

海关分析指出,今年1月份比去年1月份少5个工作日,比去年12月少6个工作日。剔除春节因素后,中国1月份外贸出口值比去年同期增长6.8%,比去年12月份增长10.1%。

“剔除春节因素后,1月份外贸出口同比、环比均出现增长,这意味着中国去年四季度以来实行的扩大内需、稳定外需的政策效果开始显现。”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所所长张燕生乐观地表示。

去年8月份以来,我国先后四次上调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在今年1月份开始显效,部分涉及商品出口有所增长。其中服装出口105.1亿美元,增长5.7%;鞋类产品出口29.1亿美元,增长10.6%;箱包出口11.5亿美元,增长8.3%。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外部市场还没有企稳,目前仍不能判断中国出口已开始回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张小济对中国当前外贸形势出言谨慎。

数字显示,与去年12月份相比,今年1月份我国进出口总值跌幅加深17.9个百分点;出口跌幅加深14.7个百分点;进口跌幅加深21.8个百分点。

加工贸易出口占中国出口的半壁江山,而外商投资企业是加工贸易的主导力量。海关日前发布的报告指出,这两大指标深幅回落均预示下一阶段加工贸易增速会进一步放缓。

张小济认为,出口国企业利润的下降、居民收入的减少,都会很敏感地反映到对中国产品的需求上。当前,尚不能预测出口会很快转为正增长,但近期中国主要出口国的企业库存明显减少,一旦外部市场企稳,中国出口增长仍有较大空间。

1月我国贸易顺差391亿美元创单月新高

海关总署11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实现贸易顺差391亿美元,同比增长102%,再创单月历史新高,较市场预期水平290亿美元大幅高出100亿美元。有关专家表示,我国高顺差态势还将持续。

进口下降幅度远超出口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处处长张永军表示,顺差较大的情况在我国已经持续多月,并且还将长期持续,主要原因是进口的大幅跳水,其下降幅度远远超过出口。

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出口环比下降18.63%,进口环比下降28.86%,高于出口10.23个百分点;1月份我国出口同比下降17.5%,进口同比下降43.1%,高于出口25.6个百分点。在剔除季节因素情况下,1月进口值比去年同期下降26.4%,比去年12月份下降3.8%。

进口下降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价格因素,张永军表示,事实上,2008年12月份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进口价格同比下降20%,1月份下降幅度还可能进一步加大,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去年一直下行,今年有小幅度反弹,但是预计还将继续维持下行趋势。

张永军预计,今年上半年我国进口价格下降幅度将大于出口价格下降幅度,进口下降幅度会持续大于出口,此外出口基数大于进口,因此高顺差态势将持续。

此外,宏源证券分析师陈梦根表示,我国国内需求较为疲软,对进口需求也较小,这也是造成进口下降较大的原因。

春节因素影响名义增速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表示,从同比名义增速上看,我国1月份进出口降幅比上月分别加深21.8和14.7个百分点,但是春节的节日因素对数据有较大影响。

海关总署指出,今年1月份比去年1月份少5个工作日,比去年12月少6个工作日,剔除工作日影响,1月份出口值比去年同期增长6.8%,进出口值和进口值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8.2%和26.4%。1月份进出口、出口值分别比去年12月份增长4.6%和10.1%,进口值下降3.8%。

张燕生表示,在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加深,国际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剔除节日因素后出口保持6.8%的同比增速已经非常可观。

宏观证券宏观分析师陈梦根也指出,出口剔除春节因素后维持的正增长是进出口数据中的亮点之一,他指出,出口数据结合一月份信贷数据和采购经理人指数来看,我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

西南证券宏观高级分析师董先安指出,剔除价格因素后的环比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外贸形势正在缓慢好转,而且这种好转趋势可能持续。

刺激政策效应显现

出口退税率提升等刺激出口措施政策效应的显现,被认为是出口形势好转的原因之一,张燕生表示,2008年下半年我国连续四次调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以及保出口的其他系列措施,已经取得比较明朗的效果,

海关总署报告称,在出口商品中,出口退税率上调政策涉及商品出口有所增长。今年1月份部分出口退税率上调涉及商品出口有所增长。其中服装出口105.1亿美元,增长5.7%;鞋类产品出口29.1亿美元,增长10.6%;箱包出口11.5亿美元,增长8.3%。

同期,我国出口机电产品491.4亿美元,下降20.9%,占同期我国出口总值的54.3%,比去年同期回落2.4个百分点。

张燕生表示,在出口退税率上调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的情况下,对全年外贸形势有信心。从外需来看,尽管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下滑势头仍在持续,但是美国已经通过了资金达838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对美国经济回暖将是重大利好。

而就国内而言,在国家采取长效、持续的出口支持政策情况下,出口回暖应当有保证。

张燕生指出,我国出口态势在二季度以后将会显著好转。

此外,董先安指出,日前公布的经济先行指标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中,反映出口的新出口订单分指数呈小幅回升。1月该指数比12月上升3.0个百分点,达到33.7%。尽管仍然处于反映经济衰退的分界点50%以下,但是该指数最近两月连续回升,也进一步验证外贸形势恶化已经得到抑制的趋势。

我国对外贸易出现五大积极因素

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我国进出口呈现“双降”,其中进口创下1993年以来最大跌幅,而出口也创下了1996年3月之后的最低点。

“出口加速负增长的原因主要是金融危机向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在加深。”交行研究部研究员刘能华表示。交行研究部认为,出口负增长加速主要原因一是由于今年发达经济体将面临全面衰退;其次,金融机构去杠杆化导致信贷紧缩。在去年倒闭25家银行的基础上,2009年元旦以来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美国倒闭了9家银行。金融机构财务恶化和去杠杆化必然导致信贷收缩,影响投资和消费。而进口巨幅下挫则是由于内外需放缓、去库存化尚未结束和大宗商品价格同比大幅下跌等因素。

虽然近几个月以来的外贸数据一直不甚乐观,但交行研究部指出,我国对外贸易仍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因素。

首先,外贸多元化策略有助于缓解我国出口对发达国家过度依赖;其次,我国出口产品在发达国家市场所占份额有所回升;第三,政府稳定外贸而采取的金融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效果将逐渐显现;第四,随着企业去库存化过程逐渐接近尾声,进口增速将有所回升;第五,大宗商品价格经过大幅调整,未来将以稳中趋升为主。

综上所述,交行研究部认为,2009年我国出口、进口负增长可能成为常态。上半年,随着拉动内需政策作用的显现,进口可能会逐步回稳,而出口增速的回升更多依赖于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经济的恢复情况。考虑到2008年最后几个月的基数已经下降,2009年末进出口增幅将逐步回升。交行研究部预计,我国全年出口增速大约为-2%,进口增速为-10%,外贸顺差约2000亿美元。

警惕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在金融危机影响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国际贸易保护主义一定程度上已经显现,而中国将成为面临贸易保护主义威胁最大的国家。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张燕生对记者表示,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将成为影响中国出口重要因素之一。

张燕生表示,影响出口主要因素包括外需、贸易保护主义影响以及国内经济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正成为其中越来越突出的影响因素。

张燕生指出,美国刚刚通过的8380亿美元经济刺激计划中即规定,必须使用本国制造的产品。当前,经济危机蔓延全球,在美国的带动下,各国可能会竞相采取保护本国产品的措施,中国实际上会成为最大的受害者。

中国出口占世界总量的8%左右,而所受到的贸易保护诉讼却达到15%以上,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所占市场份额较大,另一方面是中国大部分产品都是低端劳动密集型产品,诸如纺织品、服装等等竞争较为激烈,因此受到贸易保护冲击更大。

事实上,贸易保护主义的苗头一定程度上已经显现。

2008年10月以来,印度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7起贸易救济调查,并于近期对中国钢铁、化工、纺织等产品实施进口限制措施。2009年1月23日,印方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为期六个月。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日前表示,中国政府对印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频繁地对中国产品发起贸易救济调查并实行进口限制表示严重关切。

张燕生指出,如果全球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出现抬头,那将带来世界范围内的贸易萎缩和投资下滑,对此应保持警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