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一,抑制即期消费。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是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相伴随的,必然是过低的即期消费率和长期下降的平均消费倾向。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已经由1952年的83.6%下降到2002年的58.2%,而2003年消费率又下降至56%左右。一项2004年一季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城镇居民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人数占比30.8%,消费意愿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而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为34.7%。其中城镇居民除对买车、买房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外,普遍消费意愿减弱。
第二,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因为,这么多的钱存在银行,银行不仅将来要还本,还要为此支付巨额的利息,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这笔资金,那就会增大经营风险。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这笔存款。在这一背景下,不少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往往存在着盲目追求贷款规模、忽视贷款质量的倾向,这无疑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不利于我国融资格局的优化。储蓄的高增长还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2003年,国内非金融企业和部门各种融资方式所占的比例,银行贷款高居85.1%,包括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在内的直接融资仅占14.9%。这种融资格局的最大弊端,就是隐含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是以高负债、低资本金为特征的,银行贷款方面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并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另外,这种融资格局易使企业形成以外源融资为主,尤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资本结构,事实说明,这种资本结构是不利于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居民储蓄存款的高速增长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给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裕的资金,但另一方面,它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第一,抑制即期消费。储蓄与消费的关系是一种此消彼涨的关系,与过高的居民储蓄率相伴随的,必然是过低的即期消费率和长期下降的平均消费倾向。统计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最终消费率已经由1952年的83.6%下降到2002年的58.2%,而2003年消费率又下降至56%左右。一项2004年一季度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当前物价和利率水平下,城镇居民认为“更多消费(包括借债消费)最合算”的人数占比30.8%,消费意愿接近历史最低水平,而选择“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为34.7%。其中城镇居民除对买车、买房表现出较大的热情外,普遍消费意愿减弱。
第二,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储蓄的高增长加大了银行的压力,极易形成和加剧银行的系统性风险。因为,这么多的钱存在银行,银行不仅将来要还本,还要为此支付巨额的利息,如果不能有效地运用这笔资金,那就会增大经营风险。目前,我国金融市场规模偏小,投资渠道狭窄,银行除了贷款给企业,很少有其他渠道来消化这笔存款。在这一背景下,不少银行在向企业发放贷款时往往存在着盲目追求贷款规模、忽视贷款质量的倾向,这无疑是造成银行不良贷款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不利于我国融资格局的优化。储蓄的高增长还使我国形成了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融资格局。2003年,国内非金融企业和部门各种融资方式所占的比例,银行贷款高居85.1%,包括国债、股票和企业债在内的直接融资仅占14.9%。这种融资格局的最大弊端,就是隐含着内在的不稳定性,因为作为金融中介的银行的资金来源结构是以高负债、低资本金为特征的,银行贷款方面出现任何问题,都会导致资产负债表的恶化,并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另外,这种融资格局易使企业形成以外源融资为主,尤其是以银行贷款为主的资本结构,事实说明,这种资本结构是不利于企业长远、稳定发展的(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