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工业不仅承担了制造、加工、技术创新等“生产”功能和“科技”功能,还有就业、国民收入分配等“其他”功能。就我所知(小时候父母都在规模不算小的不同工业企业,工作后长期联系全国各地一些工业企业,也参与过一些企业M&A),在生产功能、科技创新功能和“其他”功能之中,“其他”功能是首要的,生产功能是次要的,而科技创新功能基本是可有可无的。而在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情社会中,“其他”功能决定了具体的企业的生产者,其实“不可能”注重生产,他们只要准时到岗,站满工作时间,拿到全勤工资就OK。对于企业发展,产品质量,其实毫不关心。这是第一类典型的老资本国企的情况。改开以后新兴的上点规模的企业,其管理文化和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情况就更复杂。记得,某年两会,闽粤某省选送的某位所谓农民工renda女代表,很有特色:她是当地某板材制造厂的质量监督经理,据说其质量监督环节很严苛!但是,她是凭借眼睛来看的。换言之,产品质量是否过关的最终裁定权势来自于不可量化不可科学考证的“她的眼睛”!这使浮想联翩:第一时间想到却是小时候语文教材中《包身工》里面提到的剥削和压迫童工的第三层次人员,被称呼为“管线”的巡线工人。即使不讨论其作为工人jieji内部人员与ziben方媾和的某种猜测,仅仅从工业质量的科学控制而言,显然是不科学的。而这第二类企业,管理严格一些的,比如富shi康工厂的jundui队化管理直接间接导致员工跳louzisha等异常事件,也决定了:过于严苛的企业管理文化,不仅不能长期保持高的工业生产质量,对“其他”方面更是有害,因此是不可持续的。第三类,就是民资企业,即非公企业,我曾很认真地走访过一些规模相当不小的工矿企业,质量什么的还在其次,仅仅是工人的面貌,即令我感到穿越到160年前。有人愤恨黑煤窑黑矿山一些小黑作坊什么的,其实,好像非国有资本的企业都是差不多,能省成本就省一下。工人好像也不在意,给足工资,不拖欠就是好人了。这些还都是规模上亿甚至十多亿的企业,这种企业面貌之下,还有什么质量可言?
总体上,觉得,不是工业4.0距离中国很遥远,就是工业4.0在中国能够实现,只不过是极其个别企业,极其个别领域的,极其“小众”行为——也就是“奢侈品工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