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747 0
2016-01-21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高校多校区办学已成为高等教育的普遍模式。同时,多校区办学促进了多校区高校图书馆模式的形成。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的任珺楠在汉斯期刊《管理科学与工程》上发表的文章中表示,图书馆在多校区办馆的形势下促进图书资源的利用率,扩大自身规模,但是也面临着多种挑战,如图书馆管理人员面临短缺、不同校区图书馆之间以及本校图书馆与其他高校图书馆交流少等,这些因素阻碍了图书馆系统的统一性。
  同时文中指出,系统管理思想对多校区高校图书馆建设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系统理论中人的主体地位的观点对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有重要的影响,多校区图书馆要解决面临的人事问题,就要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人力资源问题。
  首先,引进志愿者可以解决图书馆人力资源不足的现象,也促进图书馆管理系统的完善,降低图书馆的管理成本,促进图书馆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同时,引进图书馆志愿者需要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志愿者管理制度包括志愿者的招募、培训、志愿服务、绩效评估及保障等方面。
  其次,采用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解决图书馆人才短缺和流失问题。图书馆项目团队可由中心图书馆、校区图书馆和校区行政职能机关组成,旨在集聚各个部门的力量,协调部门利益,促进多校区图书馆的管理。
  培训是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它不只包括图书馆通用技能培训,还应该针对专业性的岗位进行的专业培训,如计算机、外语等相关培训。此外,还要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责任感、荣誉感等内在精神世界进行培训,增强工作人员的归属感等。
  另一方面,系统理论特别强调要协调系统与环境的关系,对于图书馆而言,重要的环境包括其他校区图书馆、其他高校图书馆与国外图书馆等。图书馆之间要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实现共同发展。
  在新校区图书馆建设中,首先要实现图书馆技术的同步,保证不同校区图书馆的检索系统的一致性和图书期刊管理方法的同步。中心校区图书馆要满足新校区图书馆的数字化需求,并给与适当的指导。其次,不同校区图书馆之间可以实行岗位轮换制度,工作人员在不同校区图书馆岗位轮换,既可以促进不同校区图书馆之间的交流,也可为图书馆工作带来新的活力。跨校区、跨高校图书馆之间加强交流,实现资源共享。
  我国与国外图书馆的交流最早可以追溯到晚清,20 世纪70 年代,中外图书馆交流活动全面展开。我国与国外图书馆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包括互派留学、学者互访、参加和举办国际会议、书刊交换和合作项目等。经过长期交流与合作,我国与西方国家图书馆交流已经形成了稳定、自由的环境,初步建立了交流机制,因此,我国多校区高校要抓住时机,加强与国外高校图书馆合作合作,借鉴国外的经验。来源:尔湾文化/汉斯出版社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