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租理论自身的发展经历了如下过程:先来自于经验分析,再上升到理论上逐步完善,最后又回到现实经济学分析。一开始就与产业组织、经济发展、制度变迁和公共选择等领域密切联系。本次学习的目的,主要是摸清租金与发展问题、政府干预和相关的制度之间的关系。因为寻租理论的鼻祖Tullock将寻租做了很特定的定义(耗费资源用作财富转移),所以寻租问题的研究也相对“狭隘”。
连载于:http://xiaoyanghet.spaces.live.com/default.aspx
一、安妮阿婆的拟”金龙鱼配方“
从Harberger(1954,1959),Tullock(1967),Krueger(1974)和Wenders(1987)一路看过来,下面对每篇(人)用尽量少的几句话总结的话。
Harberger(1954,1959)在一个严格的假设框架里估算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损失,让人对经济效率有了一个初步的影响(H),估算结果表明效率损失不算很大。这是开创性的经验研究。 Tullock(1967)(结合自己的估算)便诘问为什么估算垄断的福利损失偏低呢?是不是有一部分没有计算进去呢?是的,虽然垄断仅是社会财富的转移,但是争夺或者维护某些财富的活动动用实际的社会资源,所以会有社会成本。因此,福利损失由效率损失(Harberger Triangle)和社会成本(Tullock Rectangle)组成(T+H)。Wenders(1987)只是将Tullock(1967)中讨论的维护某些财富的行为用了一个概念“rent defending,or consumers' surplus defending”加以明确,“囚徒困境”会出现两重的福利损失。特别是当出现完全的租金损耗(dissipation)时,社会总福利损失是2* (T+H)。这篇文章在思想上几乎没有贡献,都是20年前Tullock玩剩下的。Harberger的研究其实可信度不高,但却是启发性的;Tullock的研究虽然不复杂,但却是开创性的;Wenders的研究虽然不够启发也不够开创性,但确实分析所必须的。
等会儿,或许你会问怎么没有Krueger(1974)了?是的,依照时间顺利和概念的形成过程,Krueger要排在Wenders(1987)年之前。但是,今天要细致点谈的是Krueger(1974)——安妮(Anne Krueger)阿婆的“金龙鱼配方”。阿婆用这个配方,在35年前为经济学科里面的一个泉眼儿挖开了一条水道,迅速发展出了一个支流,并且从一开始就直接与政治,贸易和发展相关。去年在“我是来掐架”一文中,介绍过倒霉的Tullock(1967)曾多次被顶级杂志拒了,发在一个不起眼的杂志上,而且这个倒霉的杂志后被停刊了。所以,Tullock(1967)几乎把“寻租”的“烹饪”方法都研究出来,但长期被偏置一隅。所以,当安妮阿婆1974年用“ 金龙鱼配方”做了一个“新”菜时,还说“It is hoped, however, that enough has been said to stimulate interest and research on the subject”。还有历史自有公论,前阵子八十多岁的Tullock教授退休时,封赐的“头衔”是“寻租理论之父”,而且诸多分析性的工具都以他的名字命名,如Tullock Rectangle,Tullock cost。Tullock教授到老都对当年没有引起重视耿耿于怀,为他没有得到诺奖而愤愤不平的人也大有人在。
磨磨唧唧了这么久,还没有进入正题,主要是我自己心里有些纠结。因为花了两个晚自习,折算成一个完整的工作日,我也不敢说把Krueger(1974)这篇十几页的文章弄明白了,以至于在最后写comments的时候,几乎下不了笔。这篇文章的第一个贡献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上"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Rent-Seeking Society".现在大家所知道的“寻租”一词,就发源于此处。Tullock(1967)虽然讨论的也是这个问题,但是没有用这个词。Anne阿婆从文章一开始就表了态:竞争性寻租是的经济在转换曲线内部运行;同等水平的数量限制和关税,前者造成的福利损失大于后者;竞争性寻租还会导致某些获得活动的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不一致。略过阿婆在第一部分的“配料”过程,从第二部分开说。
第二部分“The Effects Competitive Rent Seeking”主要想表达的是:给定相同的进口水平,可以采取进口许可和关税两种手段,两种政策都有福利成本,且福利成本相等。但是进口许可政策相对于关税政策,还有有一个额外的损失,原因在于争夺进口许可的竞争性的寻租活动。为了证明这个问题,安妮阿婆从基本模型出发,采取了分“三步走”的方法:自由贸易、没有寻租是的关税或者进口限制、存在竞争性寻租是的进口限制。最后阿婆还计算了寻租的福利损失。阿婆的建模采用了两种产品:农产品(粮食)和消费品,粮食是自产的,多余的粮食用以出口换取消费品的进口;两类活动:农业生产和分销(‘二道贩子’);一种要素:劳动。假设这个国家是经济意义上的小国,通过物质单位的调整使得两种产品的国际价格都是单位价格。阿婆开始做菜了:
第一道工序:刻画经济系统。劳动边际农业产出递减;农产品现实给分销商,分销商再去换取国际市场上换回消费品,一单位分销产出换取一单位消费品进口(1:1),但是分销商在消费品的进口价上再加一点价。农产品除了本国消费,就都用在进出口了(1:1),劳动力有三类职业:农民、分销商和“寻租”(“倒爷”)。
如果农产品和分销产品也是按1:1交换的,我们就可以有:农产品:分销产品:消费品=1:1:1。嗯,这是所谓的“金龙鱼”配方。可是,农产品价格和分销产品之间价格不等,消费品和分销产品价格也有个差价,所以,安妮阿婆用的方法,可以看成是拟“金龙鱼”配方。
第二道工序:自由贸易。没有人当寻租,只有农民和分销商两种行当,劳动力自由流动使得农民工资和分销商的工资相等。这个体系有八个方程,八个变量。求得这个经济系统的转换曲线首先是凹的,但是粮食的极大值会大于消费品的极大值(原因在于分销商从中加了价)。
第三道工序:不考虑寻租时的关税或者进口限制。贸易保护政策使得进口水平低于自由贸易时的最有水平。实行数量限制时,进口的减少造成分销行当的从业人员较少,转而从事农业生产(生意不好做,农民工失业返乡),收益递减使得农业的工资下降。但是国内进口品价格上升(供求关系)、分销的边际增加(边际产出递减规律的反向效应)、分销商的工资上涨(边际产品价值上涨了)。从分销商的工资高于农民的工资的角度来说,分销商赚到了"租"。但是换做使用同等水平的关税,农业的边际劳动产品不变,但那时农民的情形会好转,因为关税的再分配会使得农民的收入增加,分销商的收入降低。在这两种情况下,劳动的就业都一样,国内两种商品的价格也一样,不同的是农民和分销商之间的相对收入分配。而且,在这两种情况下,经济的均衡状况都是低于自由贸易时的最优均衡(更低的无差异曲线)。但是当分销商提价时,无论商品的弹性如何,分销商的总收入都会增加,原因在于进口品价格增长比例大于分销产品。
第四道工序:考虑竞争性寻租时的进口限制。思想在于进口限制时农业工资低于分销工资,就有人试着从农业进入分销行业,资源就被用于寻租了。如果进口限制不变,分销行业的从业人员就不变,在劳动力总量不变的情况下,有多少人转向寻租,农业就少了多少劳动力。所以,当有人寻租时,农业的生产和食品的消费都减少。又因为进口的消费品是一般品和正常品,进口品的国内成本(the domesitc cost of imports will be lower under rent seeking competition?)就会降低。结论就是进口限制和关税水平相当时,福利成本都是一样的,但是进口限制政策还有加上寻租活动的损失。社会福利更低了,经济在转换曲线的内部运行:进口品不变,但是农业生产人员减少,所以均衡是在第三道工序均衡点水平线上左侧的某点。
第五道工序:计算福利损失。技巧时每份进口许可的租等于分销与农业之间的边际产品价值差,再乘上进口许可总额,就是租金总额了。
五道工序过后,安妮阿婆的“寻租”大餐出锅装盘。文章最后是对市场经济的颂扬,对发展中国家政府干预的批评,表过不提,以后细论。
这篇文章无论从思路上,模型上,理论上还是行文上,阿婆都算是顶级经济学家,最后的政策点评分寸也拿捏得很到位,无愧于罗宾逊夫人之后第一女经济学家。如果不想发展阿婆的模型,了解该文的思路和结论也行,就在寻租理论的框架里面。这篇文章值得称道的地方是在以前经验估算或者几何福利分析的基础上,用了数理模型和一般均衡的分析。
安妮阿婆的拟“金龙鱼配方”今天就先介绍到这,明天继续,Posner(1976)。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1 9:59:19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 2:21:10编辑过]
三、“MSV”三剑客与人大西门水果摊的故事
与AC米兰“三剑客”几乎同一时代的发展经济学“三剑客”M.S.V.于1993在AER上发的那篇文章,去年四月份在去上海白相之前匆匆忙忙看过一次,那时没有看明白。但是最近一直在思路他们提出的问题,回避不了,今晚就花了一晚自习重看了一遍。
这是一篇让可以读者看得赏心悦目的文章。文章的分析非常标准:通过调整参数取值做比较静态分析,以均衡的跳跃来展示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参考文献中没有列出Arthur(1989),但是可以看出在思路上有些近似。Brain Arthur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Paul David共同为被“打入冷宫”的报酬递增“平反”,并且从一开始就与制度理论联系了起来。
David用的是案例分析,比如现在广为世人熟知的“QWERTY”键盘的故事。大家看这篇帖子的时候,把视线向电脑屏幕下方移动,就可以看到我们的电脑键盘是按照“QWERTY”顺利排列的。这个排序没有规律而言,为什么这么排列呢?最早出现这种排列的早期的打字机。因为当时的技术难题,如果打字员打字速度太快,打字机的某个部件会跟不上,出现错误。所以为了延缓打字员的打字速度,工程师们故意把键盘字母排列顺利打乱,不是按照“ABCDEF”的顺序从左上到右下排列。在这样的键盘排序规则下训练了一大批的打字员,他们也就习惯了这种键盘。虽然后来技术难题被克服了,打字机再也不会因为打字员打字速度过快而反应不过来,但是因为打字员们已经习惯了这种排列规则,“QWERTY”键盘就一直保留了下来,即使后来出现了的计算机,仍然沿用这种规则,这就是形成了所谓的“路径依赖”。对于初学者而言,不规则的键盘其实并不如规则排列的键盘好上手,这说明有时候均衡不一定最优。类似的,还有更“邪乎”的“路径依赖”的故事,那就是现代火箭推进器的直径是由古罗马两匹战马并在一起时两只马屁股的宽度决定的。
Arthur也用了其他的例子,比如不同的磁带规格、不同发电方式的发电厂等等,但是严格的证明是和一个看名字像俄罗斯人的家伙用了概率论和随机过程证明了报酬递增和路径依赖。假如一个口袋里面有两种颜色的球,红色和黑色若干。每一摸出一个球,如果是红(黑)球,就再放进一个红(黑)球进去,不断重复下去。在这个过程中,口袋中初始红球和黑球的相对比例会决定最终摸到红球或者黑球的概率。而且,第一次摸出红球或者黑球的概率也会影响后续摸出红球或者黑球的概率。这就是说初始状态(开始时红黑球的相对比例)以及历史偶然性(第一次摸出球的颜色)会决定均衡,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有报酬递增存在(被摸出的颜色越多,下次再摸出这种颜色的概率也越大,这也就是“频率依赖”)。可以用磁带格式的例子来说明。以前录音机的卡带有两种格式,相互不能兼容。当某种原因使得使用其中一种格式的卡带的人稍微多一点,那么用这种格式卡带的人就有了好处了:可以和更多的人换或者借,所以厂商就更多的生产这种格式的卡带,直到把另外一种卡带挤出市场。这样的故事不甚枚举,比如windows操作系统和Linux的竞争。后来随着网络的发达,新案例也越来越多,分析起来也越来越有趣。比如下载工具(BT、迅雷用户越多,下载更方便,进一步激发新的用户使用这些软件,而早期的网络蚂蚁,网际快车就慢慢丧失了市场份额)等等。
David和Arthur的研究让经济学发现了一下变化,或者说让就有的思想有了一些复兴之势。第一,“历史重要”,也就是说过程决定了结果;第二,均衡可能是多重的;第三,某个实现的均衡不一定是最优的(如QWERTY键盘)。David用这些理论做过技术变迁的分析,也有政治学家用作政治变迁分析。当然,他们的研究被敏锐的Douglas North用到了制度分析,也就有了制度变迁理论中的“路径依赖理论”,意识形态与制度均衡等等。那时候,有相当部分的国人对North的制度变迁理论的热捧。可是,如果看过David和Arthur的作品,会觉得制度变迁理论也没那么邪乎。
回到MSV(1993)。这篇文章的标题就发问:“Why Is Rent-Seeking So Costly to Growth?”注意,这是一个特殊疑问句,发问是建立在寻租肯定会妨碍增长这个论断基础之上。第一,先前的寻租文献已经对此做了很多的说明,无论是经验
分析还是理论分析(见前两天的博客),MSV不想再纠缠于此。第二,是否寻租肯定影响增长,这个另当别论,以后再谈。标题这个大问题进一步分成两个小问题:为什么没有产权没有受到很好地保护是不利于经济增长的?;为什么当有些国家的公共和私人寻租使得财产不牢靠时,这些国家的增长会停滞?MSV提出的问题来自于他们的观察。他们可能是看到半个空杯子的悲观者,因为他们看到的都是秘鲁、赤道几内亚等失败的亚非拉国家。他们的分析是基于一个很有趣的假设:寻租行为具有报酬递增性质。具体说,寻租行为越多,使得寻租活动相对于生产性活动更具有吸引力。这就使得经济体会出现多个均衡,而且可能锁定在某个低效的均衡。他们也设计了三种行当,但和Krueger(1974)不同,他们不再纠缠于寻租的福利问题,而是单刀直入的从人的最大化行为出发,分析均衡的状态和跳跃。他们还用了一个技巧,就是用寻租行为的生产率来表示产权保护的程度:寻租行为的生产率越高,表示该经济体的产权保护越差。经济体的其他两类活动具有生产率的差别,也就是说有“租”存在。而且一种可以被寻租,一种则不能。整个分析很抽象,但是可以用一些故事来理解。这篇博客余下部分就是一个剧本。
原著:“Why Is Rent-Seeking So Costly to Growth?”。
原作者:M.S.V.(1993),AER,83(2)
剧本:“人大西门苹果摊的故事”
改编:xiaoyang
上演地点:人大西门往北100米人民大学北路与苏州街交叉口,盛唐饭店对面
主演:大兴的果农、房山的粮农、市工商局
配角(群众演员):人大学生
开场白:
大兴的果农种苹果比房山的粮农种粮食收入高。每到苹果丰收的季节,果农们用农用四轮车、马车(高峰期马车还真是比机动车好使)拉着一车车的苹果进城卖,比如人大西门往北100米人民大学北路与苏州街交叉口,盛唐饭店正对面。假如人大的学生就是他们的全部市场,人大学生具有无穷的购买力(比如说苹果具有“食神”里面的“撒尿牛丸”的功效:智障:我吃了以后头脑就灵光了很多,每次考试都考一百分!)。也假如这些果农不会短斤少两(这个假设严重不靠谱),他们的收入由他们的苹果产量决定,比如每人最高收入是100块。房山的粮农不如果农们赚得多,粮食也自产自销,不进城卖,人均收入是70块。种苹果和种粮食之间,有30块钱的“租”。
故事,从大兴有个果农考上了税务局的公务员说起。
第一幕:税权和均衡决定
区里敲锣打鼓送这个果农进城当干部,从此,世界上少了一个果农,多了一个税官,也就多了一个寻租者(食力阶层)。这个果农在人民大学北路再往北50米处设了一个工商局,专职向果农收税。假设他的收入就是他的税收,问题是设定多高的税率。假如他设了多少税率,果农如果要继续卖水果,就必须交他规定的税率。不仅如此,这个税官还可能把自己的亲戚朋友都变成税官,每个税官都可以从果农那征税。税官相对果农,人数可能发生变化。经济的均衡就是确定税官和果农的相对人数比例。显然,果农和税官的收入也有这个比例决定。
第二幕:税官越来越多了
这个过程就是政府具有自我膨胀的趋势。如果当税官比当果农收入更多,大兴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想去当税官,不再种苹果了。当税官人数不断增加时,果农的收入就是100快减去税收。每个税官都能够得到一定的税收,随着税官相对人数越来越多,果农的收入不断下降,就会有更多的果农会相当税官。这就是税收具有报酬递增。但是当税官多达到一定极限值之后,税官的收入会下降,比如懒的税官或者迟到的税官收不到税。这就是税官之间的“挤出效应”,因为他们在分一块固定的蛋糕。在这个过程中,税官们的总体收入相对于果农而言是增加的。其实税官们的总收入不变,只是果农的收入减少了。
第三幕:定多高的税?
因为税收具有报酬递增性,所以会有多重均衡。具体出现那个均衡,就看税官收多少税,这分成三种情况讨论。
第三幕第一场:低于70——产权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这种情况下,只有一种均衡结果:果农继续当果农、粮农也该种苹果、没人去考公务员,每人收入100块。这就是说如果产权保护得极好,经济均衡是高收入的情况(好的均衡)。
第三幕第二场:高于100——产权完全没有得到保护
很显然,如果税率高于100,就是所谓的“苛政猛于虎”,均衡也只有一个:大兴果农慢慢减少,有部分果农和房山粮农一样,改种粮食,税官人数也会减少,直到所有人的收入都为70。这就是说如果产权保护得极差,经济均衡是低收入的情况。(坏的均衡)
第三幕第三场:70和100之间(例如80)
这种情况比较复杂,有三种可能的均衡。极有可能出现每人收入100(第一场的均衡),也有可能每人收入都是70(第二场的均衡)。还有可能是每人都是80,这种情况下房山的粮农也种水果或者当税官,大兴的果农继续种或者当税官,并且税官之间也没有相互挤出。在这种情况下的均衡是不稳定的,因为随着税官的人数有可能不断增加(比如房山的农民都去当税官),这就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去当税官。
第四幕:讨论
给定其他因素不变,如果产权很好地得到了保护,如果大兴果农的收入增加了,这种好的均衡就越可能持续。如果房山粮农的收入增加了,对大兴果农的收入不会产生影响,但是会提高产权没有得到很好保护时的均衡,因为税官们的蛋糕变小了,税官们会越来越少,甚至越来越多的税官下乡生产。
谢幕:
这个故事是要给大家两个启发:第一,如果经济要摆脱坏的均衡,就应该加权产权保护,比如让税官的收入比房山粮农的收入还低。因为制度刚性或者意识形态的作用(利益集团),最好应该采用激进的手段,比如大范围的政府或者公务员体统的改革。第二,好的均衡也可能堕落成坏的均衡,比如战争、政变、社会动荡等等,使得生产率和产权保护双双下滑。
剧终!谢谢观赏!
MSV(1993)的前半部分都是这个故事,如果这个故事没有看明白,那么原文就更不好理解了。文章后半部分都是讲私人寻租和公共寻租,已经公共寻租对创新的影响对增长的阻碍等等,观点很鲜明,不如前半部分抽象,也好理解,虽然在不同的立场上看有些观点值得商榷。这篇文章虽然精悍,但是绝对是经济分析的范本,能够将过程、结果分析地非常透彻。而且变量的设定非常巧妙,所以能够很有针对性地说明问题,涉及到经济发展、寻租、政府规模、制度变迁等诸多领域。
溢美之辞已经用了很多了,不妨再加一句。历史上很多因素或者规律,都是人们寻租和生产之间交替选择出现多种均衡。比如,当一个朝代初见之时,经过建朝过程中的战乱,生产率下滑,所以新朝公布的税赋通常很低,让经济休养生息,寻租空间也有限。随着生产率的回升和提高,税赋也就不断提高,就有人争夺税权(漕盐俩运)而寻租(缪尔达尔“亚洲的戏剧”中的“设租寻租”)。如果朝廷没有控制好寻租行为(腐败问题!),可能造成商业凋敝,农业衰败(所有人都种粮食),结果通常是“罗宾汉”、“梁山好汉”那样劫富济贫,或者揭竿而起,改朝换代(激进的制度变迁)。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也可以将资本家看成是“税官”。如果资本家占有剩余价值是“非法”的,就要“全世界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剥夺剥夺者”,或者托洛茨基主义的“永久革命”,最终“国家消亡”,“异化消除”、“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大家都种苹果,没有税官)。 这些现象和学说都可以反应在MSV(1993)里面。
但是,这篇文章和所有的寻租文献一样,都是将政府视为一个消费性的主体。文章后面也提高了创新性厂商可能会因为缺少生产所必须的要素,如信贷、批文、许可等等,但是M.S.V.只分析的厂商们向政府官员行贿或者官员们的勒索。这大可能和他们观察的对象(失败的国家)有关。换个角度,或许世界还有另外一面(日韩的发展型政府)。“仁者心动”。
至此,寻租理论主要文献学习完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1 19:54:06编辑过]
行!看好你!继续。
厚积而薄发,日后必成一大家!
另外,
“不是你发现了新东西,而是你看的太少了”。
这句话是谁说的?说的真好!
找个本本记下来,放在书桌上,天天可以看到,可以鞭策自己,不要翘尾巴!
版主太有才了!!你的求租理论很好!!
我刚刚接触这个理论,看了一点东西,对于你所说的不是很理解!!
能否简明扼要的解释一下呢??本人不胜感激!!谢谢!!
版主太有才了!!你的求租理论很好!!
我刚刚接触这个理论,看了一点东西,对于你所说的不是很理解!!
能否简明扼要的解释一下呢??本人不胜感激!!谢谢!!
我也是在研究古典政治经济学之前的经济思想的时候涉及到寻租理论,才集中挑了几篇核心的文献看看,有些地方自己也在慢慢消化。大家共同学习。
行!看好你!继续。
厚积而薄发,日后必成一大家!
另外,
“不是你发现了新东西,而是你看的太少了”。
这句话是谁说的?说的真好!
找个本本记下来,放在书桌上,天天可以看到,可以鞭策自己,不要翘尾巴!
谢谢鼓励!不敢当。
那句话很多老师都说过,也不知道是谁先说的。反正把我们打击得够呛。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2-22 22:21:21编辑过]
确实不错,我最近也在学习写篇文献综述,有个简单问题想请教一下,有些英文资料学校没有(西部地区学校钱少),书店也没有发现,到哪里去找呢,
初学者,很困惑!望传道,授业,解惑之人能回答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