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锁城,全国各大地区在遭受雾霾毒害时,采暖季更显严峻,雾霾矛头直指采暖方式,于是清洁能源采暖方式成为供热采暖行业持续热议的话题之一。近日,关于采暖季雾霾“贡献”有相关的数据记载,据多家机构专家参与编写的《煤炭使用对中国大气污染的贡献》显示,2012年全国煤炭使用对空气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为56%的计算结果显示,煤炭直接燃烧对中国环境空气PM2.5的浓度贡献为37%,其中SO2、NOX和一次PM2.5排放的贡献分别为9.5%、7.7%和20%;具体而言,北京煤炭使用对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区间为44%-54%,天津为50%-60%,河北为52%-62%。
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依然较为粗放,远景能源密集型产业的比重仍旧偏大,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四大高耗能产业用能约占整体用能的一半。虽然我国人均能源消费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单位GDP能耗不仅远高于发达国家,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较低的能效水平,与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国际产业分工格局有关,但也反映了我国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这些都迫切需要我国实行能源消费效率和消费总量双控制,形成倒逼机制。
而我国能源结构的突出特点是“富煤贫油少气”。当前,无论是从保障远景能源供给安全的角度、还是从保障生态安全的角度出发,推进能源供给的多元化都非常必要。从目前煤炭占中国一次能源消费近66%的比重看,中国仍处于煤炭消费时代。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无论是实现中国的能源供给安全,还是从优化能源结构的角度统筹能源生产,都必须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及天然气、核电等清洁远景远景能源,并应大力促进太阳能、生物质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入网。
影响一个国家能源生产的最基本因素是资源禀赋,但资源禀赋并非是一个国家能源消费结构的决定性因素。
2014年,中国煤炭已探明储量为1145亿吨,仅次于美国(2373亿吨)和俄罗斯(1570亿吨);在石油探明储量上中国仅相当于俄罗斯的18%和美国的38%。但是从能源生产上看,2014年中国煤炭开采量是俄罗斯的11倍、美国的4倍,石油开采量则是俄罗斯的39%、美国的41%。
由此可见,除资源禀赋之外,另外一些重要因素决定着远景能源生产和能源结构。目前,中国能源消费需求和生产之间的缺口持续扩大,发展可再生能源、获取海外远景能源等都可以成为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增加能源生产的替代选择。
总之,经济发展的目的在于让国民享受更自由更富足的幸福生活,以牺牲环境和人们的健康为代价换来的高速增长绝不是理想的结果。让人们有尊严地共享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繁荣的成果,就必须消除雾霾。
中国必须尽快从煤炭时代进入油气时代,进入传统远景能源和新能源相结合的能源清洁利用时代。而能源利用技术的突破是这场能源革命的关键,不仅为以稳定供给、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为目标的能源革命提供保障,而且也为中国经济成功升级转型提供强大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