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经济学家袁钢明日前接受了网易财经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策划栏目《百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的采访。他认为,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10%-12%的经济增速对中国最合适,未来GDP增长的目标,应该定在10%左右。在经济低迷时期,袁钢明提倡增加居民收入,让中国经济增长告别“一边兴建高楼大厦,一边居民穿草鞋”的历史。
GDP增长略高于10%最好
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证明,经济发展速度在10%-12%之间最合适。30年中,中国经济发展的平均增速是9.8%,其中发展速度略高于10%的年份最好。
1984-1987年,GDP增长速度接近或稍微高过10%,总体良好。我们不否认10%的经济增长速度,容易产生通货膨胀,但通货膨胀是可以被控制的。1988年和1993-1994年,中国确实出现了通货膨胀,但不能因此认定10%的增长速度有问题。
1988年的通货膨胀,并不是经济增长过快、货币过多造成的,而是与价格改革有关。1993年的通货膨胀与货币过多有关系,当时人们甚至认为14%的经济增速是合理的。1989年和1990年,经济发展速度太低了,人们想要刺激经济,结果矫枉过正。
如果GDP增长低至7%-8%,会产生一系列问题:失业、通货紧缩、企业亏损、破产,经济一团糟。
速度意味着财富与潜力
任何经济体发展首先追求的都是速度,速度意味着财富和潜力。
在中国这样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如果经济增速始终保持10%,是最好的。尽管会稍微有些价格上涨,但只要在5%—10%之间,都是可以接受并控制的,这是我们能找到的最好的平衡。8%绝对不应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最高界限。也很多人认为9%的增速合适,但这是一个很难控制住的速度,未来经济的增长的目标应定在10%。
2003年至2007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非常好的发展。直到2007年年初,国内都不存在通货膨胀的问题。2007年经济增速达到13%,被认为是“过热”,因此在2008年采取了非常严厉的措施。现在来看,我们防止经济过热采取的措施力度太大了。
经济增长,不可能将价格控制在不提高的水平上。2008年国内价格上涨,很大程度是农产品价格上涨造成的。农民因此增收,这并不是坏事。价格上涨,不能“妖魔化”;更不能因为价格上涨,就否定10%的经济增速。价格上涨与否,不该是衡量经济增速合理与否的唯一指标。对于中国来说,经济增长高所产生的问题容易解决,过低则会一团糟。
GDP增长低于10%的阶段,经济一片萧条。特别是增速在7%-8%之间时,除了物价以外,没有一项经济指标是好的,增长低、就业低、收入低、财政收入低。
高增长促进能源利用率提高
从提高能源利用率与改善环境角度考虑,同样应该让经济保持较快的增速。
以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只有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企业才能降低能耗,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反之,国家在经济低速发展时,能耗、污染通常很严重。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越有能力治理污染,提高能源利用率。
治污需要大量财力投入,低水平发展的国家满足不了这一需求。发达国家都经过了这一步,现在他们人均能耗仍然远远超过中国,中国也必然要经过这一关——经济增速快,技术革新更快,企业从增长中提取的折旧资金更多。
2007年国内经济增速很快,但总体排放量降低了。这说明污染问题只要被关注,有相应的技术和法规来解决,就不会与经济增长对立。因为会产生污染,就停止生产、牺牲经济增速,这不可能。
居民增收比大型投资更重要
经济增长低迷时期,如果把消费所占比重提高,增加居民收入,即使在没有那么多投资的情况下,老百姓也能生活得很好。最怕的是经济增长速度降低,消费所占比重又下降,老百姓的生活就糟糕了。以往之所以要保持高增长,也是为了在低比重消费水平下,老百姓不会“饿肚子”。如果未来能提高消费比重,企业给员工多发工资,我们完全不需要大规模投资。
中国的经济增长,应该告别“一边兴建高楼大厦,一边居民穿草鞋”的历史了。
mysky321 金钱 +20 奖励 2009-2-23 19:2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