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CT;核磁共振;股骨头坏死;诊断价值
股骨头坏死属于临床上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通常发生在中年人以及老年人身上[1]。目前,临床上诊断股骨头坏死的主要方法有两种,一种是CT检查,还有一种是核磁共振(MRI)检查[2]。为了研究这两种检查方法对股骨头坏死的临床诊断价值,笔者选取近年在本院就诊的5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为对象展开研究,详细的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50名对象均为2015年在本院就诊的股骨头坏死患者。对其划分组别,CT组和MRI组各25例。CT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16例为男性,9例为女性,年龄在34岁至74岁之间,平均(48.6±1.2)岁;病程在2个月至26个月范围内,平均(13.2±1.1)个月。MRI组股骨头坏死患者中,17例为男性,8例为女性,年龄在36岁至72岁之间,平均(48.1±1.3)岁;病程在1个月至27个月范围内,平均(13.3±1.2)个月。两组股骨头坏死患者之间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以及病程差异P>0.05。
1.2方法
CT组2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接受CT检查,MRI组25例股骨头坏死患者接受MRI检查,检查方法如下。
1.3疗效评定标准
观察比较两组股骨头坏死患者的诊断阳性率以及髋关节积液检出数量。
MRI评定标准:MRI影像显示出斑点状或者条状T1W1信号和T2W1信号,不规则状或者局限性斑片状的低信号区域有少数可见关节囊积液[5]。
CT评定标准:CT影像显示有囊状亮透区以及骨硬化区存在[6]。
1.4统计学方法
相关资料以SPSS18.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
±s)表示,以t检验,均取平均值,以P<0.05表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
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的临床诊断价值探析(医学论著,股骨头坏死诊断方向,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