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的概念最早是在1972年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上提出,会议强调环境教育是利用跨学科的方式,在各级正式和非正式教育中、在校内和校外教育中融入环境保护的理念。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知识、环境理念、环境实践。
福建省高校在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然而,其环境教育也存在问题。在汉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期刊发表的文章中,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冯杰,程令伟分析了福建省环境教育现实问题,结合福建省具体情况,提出了高校环境教育发展的“三元空间”模式,以期助力福建省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
福建省高校环境教育现状面临着环境教育整体不平衡、学生环境意识淡薄、教育理念亟待更新、环境教育缺乏实践性、参与程度较低、环境教育投入不够等问题。其原因是福建省的环境教育只是笼统的以提高受教育者环境意识为目的,缺乏成体系的理论指导,各实施主体间条块分割现象严重,责任不清,职责不明。而且各个主体只重视某一环节,缺少环境教育的整体把控,缺乏一套系统的行动安排。另外,高校环境教育形式化严重,缺乏持续性。
问题的存在已经成为发展福建高校环境教育必须要解决的障碍。纵观福建省高校环境教育的发展和现实问题分析,借助深入的实际调研,冯杰,程令伟发现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环境教育运行模式是目前解决福建环境教育问题的关键所在,并提出了高校“三元空间”环境教育模式。
高校“三元空间”环境教育模式是以“教室—校园—宿舍”三元空间的统一体的环境教育模式。其主要包含“绿色教室”项目、“绿色校园”计划、“绿色宿舍”项目。
“绿色教室”旨在将环境知识和环境理念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对环境知识的普及让我们了解自己身处的环境,并通过环境理念的传输使我们明白应该如何看待并积极应对人与环境的关系。“绿色教室”以体验式情境互动、学科间教学互动为理念,以完善学校环境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积极革新师资培训方式、引入网络环境教育、创新“高校教育—体验学习”循环模式为模式和方法。
“绿色校园”是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绿色校园”的实施分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两部分。硬件设施建设是学校在校园规划时考虑到生态因素,改变以往环境为人服务的理念,建立“环境友好型校园”。校园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以社团组织和班级为基础,在学校的引导下学校社团组织定期开展环保教育活动、比赛等活动。这既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又寓教于乐,普及了环保知识,同时也可以号召更多的人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绿色校园”项目还需创建绿色消费校园,即在消费时选用清洁的、对生态环境危害较小的资源等生态消费的行为。
“绿色宿舍”旨在通过具体实践传播绿色理念,提高大学生环保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具体实践中学习理论、发展理论,并在宿舍文化建设中融入环保创新元素,打造全新的“绿色宿舍”。具体而言,可开展宿舍“绿色账户”计划,绿色宿舍建设活动。开通绿色账户的宿舍将日常生活中的可回收垃圾进行回收或者充分利用后,在绿色账户上进行登记。社委会定期派志愿者对宿舍垃圾回收物进行收集,并对每次收集做记录,定期向表现出色的宿舍回馈环保礼品(如绿色植物,便携式购物袋等)。社委会每一个月进行一次绿色账户更新并评出“VIP用户”,并向“VIP用户”提供奖励,激励更多的宿舍加入到“绿色宿舍”活动中来。通过此活动可以宣传低碳生活方式,让低碳生活成为广大学子的内在生活态度,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节约水电废旧物品循环利用的意识。
环境问题的解决在于进行系统有效的环境教育,通过环境教育提升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而环境教育的实施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带头示范作用,“三元空间”模式的提出,是我国高校环境教育的一次创新性探索,弥补了以往环境教育存在的缺陷。但它仍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理论知识,为下次实践积累经验,最终助力我国高校环境教育事业的发展。来源:尔湾文化/汉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