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eng 发表于 2016-2-6 22:57 
家里wifi实在有点慢,简单说两句。
1. 方法论: methodology。 学经济的人谈哲学,太玄,没多大实际意 ...
先给你能写这么多点个赞。
1,“讨论问题和写审稿报告一个道理,骂人得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前提是你得知道要批判的学科它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缺掉任何一块,你都显得弱。 很显然,朱富强在这方面极其弱。”
为什么你自信地认为你已了解了我所说的那些观念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我猜你连其中这些观念的出处都还没整明白吧,至少从你的发言来看是如此。
2,“方法论: methodology。学经济的人谈哲学,太玄,没多大实际意义,最终都是空对空。”
此言差矣。谈哲学和认识论(epistemology)并非是在装逼,而是因为其与“经济学”联系如此紧密。孰不知,你我观念上的差异,正是从这epistemology开始的,而不是methodology。当你接受了主流经济学的methodology的时候,以及认同了主流经济学的epistemology。所以,你只能在主流经济学这个方法论的框架下思考问题。
毫不意外,你后面的发言内容也是基于此,换言之,在DSGE或者RBC的范畴内纠结于这些方法的细枝末节。实际上,从上述角度而言,这些方法之间的差别根本无足轻重。虽然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宏观貌似对立,但他们在方法论方面没有根本差别。
3,“我说你Naive,给你看这两文章,是要告诉你,主流“宏观”从来没有否定人的因素,尤其是“预期”。”
我在说主流经济学把人当作像粒子一样来研究时,说的是实质而非形式。谁都不否认,主流经济学在研究经济现象时会“完全否定人的存在”。这样思考太Naive了。主流经济学当然会考虑人的行为,例如“代表性厂商”,“代表性个人”,具有“适应性预期”、“理性预期”云云。但请仔细想想,他们在这样考虑人的行为时,其实恰恰抹煞了存在于经济现象中的真实的人。人会是一样的吗?人是不会犯错的吗?当你为了研究的方便,赋予所研究的人以根本不现实的属性于其身的时候,你所研究的还是人、人的行为吗?
你说主流经济学“不否定经济结构是不随时间变化的”。但又说,这些“经济结构”、“随机过程”,“最终对应的是不随时间变化的结构参数(structural/deep parameters)”。你自己读读,自相矛盾否?实际上,你依然不得不相信,必须得有一些“不随时间变化的结构参数”,否则,你的研究变得几乎毫无意义了,预测就更不可能了。简言之,你的说法,难道不刚好佐证了主流经济学其实相信有不变的“经济结构”吗?
再补充一点,“就好比你作为一个人,再善变、再情绪波动,你的DNA总是不变的。”你如何知道你这个类比是正确的呢?社会经济现象,不是一个像人一样的生物体,它也不存在一种不变的类似“DNA”一样的东西。正如我前面说的,在经济现象中,有的全是变量,根本没有不变的常数(参数)。在所有的变量都是变量的时候,这个称呼实际已经没有意义。主流经济学只能做出假设,认为“经济结构”至少会“暂时不变”等等,以求安慰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