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大洋两岸的对话
本文于2009 年3 月1 日中、英文同步发表
中文版发表于:《经济学家茶座》总第三十九辑 2009.1
英文版发表于:加拿大全球治理创新中心 网站
www.cigionline.org
如何运用现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问题?这不是
一个新鲜的话题。1995 年,林毅夫教授就曾在《本土化、规范化、
国际化:贺 <经济研究> 创刊四十周年》一文中,系统阐述过这一
问题。十多年来,随着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应用程
度的不断加深,海内外著名经济学家、国内经济学者、留美学生围
绕这一问题展开过多次讨论,《经济学家茶座》也刊登过大量的相关
文章。
今天,这一问题又引起了大洋彼岸的一位西方著名经济学家
—— 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John Whalley 教授的注意。John
Whalley 教授是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的主要开创者,在国际贸易、
可计算一般均衡、公共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研究领域享有盛誉。
近年来,John Whalley 教授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和中国的经济学研
究,这篇文章最初就是源于他与在其政策模拟实验室工作的中国学
者之间的一次日常学术讨论。当一些国内学者看到这次讨论的记录
稿后,均建议将其发表出来,以期引起国内的经济学者和学生的再
次关注。John Whalley 教授担心自己对中国的经济学研究现状理解
不全面,建议邀请余永定、汪同三、李实等几位与他熟识的国内著
名经济学家进行补充和评论。借此机会,我们还邀请了田国强、陈
智琦、洪永淼等海外著名华人经济学家,王诚、姚洋、张军等经济
学期刊主编,以及多位青年学者共同汇聚畅谈。
大洋两岸的对话
2
与以往几次讨论不同,本次讨论起源于一位深谙现代经济学理
论的西方著名经济学家的谈话,讨论跳脱了早期的“中国经济学”和
“西方经济学”之争,在现代经济学语境前提下,探讨了国内青年学
者在中国经济问题研究过程中出现的泛用模型问题,探讨了中国经
济问题研究与纯理论研究之间的关系处理问题,探讨了国内青年学
者在全球化背景下从事经济学研究过程中的路径选择问题。
在这篇文章中,既有经济学名家的点拨传授,也有知名青年学
者的科研体悟;既包括学理的、方法论方面的讨论,也涉及到与学
术研究相关的更广泛的话题,下面是一位青年学者在其博客上发出
的困惑:
“经过这些年所从事的学术研究工作经历,发现有几个问题需要
弄清楚,我自己对其中的某些问题也不太清楚,这些问题不是技术
方面的。
1、作为一个学者,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和首要条件是什么?
—— 我认为,可能是良好的品德。
2、作为一个学者,做学术研究的目的是什么?—— 金钱?虚
名?推动学术进步?
3、作为一个学者,如何去展开自己的研究工作?—— 追逐热
门?个人兴趣?现实中的关键问题?
4、作为一个学者,采用何种研究方法?——追逐前沿方法?采
用适合的方法?” (吴一平,浙江财经学院)
也许,这篇文章会给跟他具有类似困惑的青年学者和学生一些
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