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之珠(lzzscsj)
由于美国乃至全球的美元大部分投机者资产缩水或破产,导致了全球消费结构的变化,即总需求下降。由于价格=需求/商品量(参考<商业原理>,所以价格下降,商品量也进行下降调整,世界经济总体规模下降。可是对于企业来说,规模效应仍是竞争的有利手段。通过增强竞争力、用规模效应扩大企业市场份额,仍是企业运营不变的良方。在经济衰退中兼并扩张是企业增强规模效应的良机。通过规模效应的更大发挥,在缩减的全球市场中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这是目前企业运营的应对总方向。(提高技术含量重要,但属于市场战略方向,需要科研投入和时间,作为应急方法并不可取,规模的战略储备是重中之重)。
企业赚取的美元外汇兑换至中央银行。中央银行除必要的外汇储备外,应在物价处于低位时,购买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原材料,如铁矿石、铜、铝、石油储备。为国民经济的腾飞做好战略储备。
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应由以内需为主动拉动与外需为争取拉动相结合。 以内需拉动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并平缓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发展必须房地产先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房地产由于地段越用越少,造成地段紧缺。根据价格=需求量/商品量(<商业原理>),地价上升。投机者、资本所有者进行投机行为显著。由于投机行为以获取差价为主,其需求是低进高出。所以当社会投资、投机资金总量(包括借贷)达到顶点时,投机者(房地产原购买者和现持有者)资金撤出(抛房产),瞬间需求下降,商品量(抛出量)上升。由于百姓购买能力与跌落的房价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所以,房地产价格下降和商品房闲置(过剩)成正比变化。哪个地区投机行为越是过度,哪个地区房价下跌和商品房闲置成正比例增加的情形就越明显。房地产及可拉动的相关行来可占GDP的2/5,所以一般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以房地产的繁荣为带动和标志。但是投机型的房地产繁荣并不能带来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市场经济集约化的规模效应,只能造成财富的更加集中和大量简单劳动力的不断增多,形成资本规模的集约化与简单劳动力价格下降的市场格局。市场经济越发达,贫富悬殊越大,就会更多的人买不起房。由于消费者较为普遍地无力购房(既使在美国这样经济和福利高度发达的市场环境中,只有50%的人有自己的住房),就构成了房市的需求量受到较大范围的限制,国民经济也无从有良性的持续发展。
持续稳定的国民经济发展,表现为消费基础整体水平提高、人民医疗、住房、养老有保障、社会安定、企业规模效应显著等等。解决的方式是走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经济结合的道路。即将计划(规划)经济(福利保障)纳入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保障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既是政府发挥调控职能和民生改善的需要;同时,也是企业的规模经营,使产业集群化的发展需要。实施步骤如下:
1、将税收的福利保障成份加入税收专项。
2、根据货币进入市场必须以商品抵押形式进入的原则,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前瞻性,将铁路、公路、航空、水利的基础建设提前按发展规划投入(有步骤、有顺序)。根据时间的先后顺序,有些项目开始回收,有些项目开始建设。建设资金无需外资和发行国债,直接进行有项目的货币投放,最后形成货币投放与基础建设配套;国家据有基础建施,既可回收货币,也可不回收货币,形成对社会的货币债务和设施债权。
3、基础建设由于消费的基础性,只要设计不超出常规,基本赢利。即使提高价格强行回收成本,消费者也必须接受。与医疗、养老保险一样,让居民投入住房保险,住房实施配额式的市场经济。即每人、每户根据当地收入水平投入保险,到一定年龄或成家即可享受过渡房或标准安置房。商品房(配额)直接购买。供给房基金可专用也可转为商品房。象保障民生基础的水、电价格一样,限制一定的利润空间,保障房产企业赢利。通过向社会召标建设单位,大规模建设的规模效应,既保正质量、降低成本,又限制房价。百姓入住以市场配额的方式,在付首期后,可通过分期付款或住房保险等方式先入住后付款。如有能力购买商品房则可将购房溢价转向住房配额基金。政府根据订单建设商品房,由于有可抵押资产(房屋),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因房产可通过分期付款或全额付款将货币向政府回笼,政府只是在货币动态进出时,据有房屋债权和货币债务,并不产生赤字。并且由于货币投放与回笼是双向的,波动大时,调控投放量即可。(商用房地产全面放开。)
4、企业税收固然提高,但由于房地产地带动,社会需求总量大幅提高。通过薄利多销,仍为规模效应创造条件。赢利总额只能通过规模效应获得,使得快速运行、能耗比低、投入产出比高的企业迅速胜出,有利于社会建设的健康高效发展。
5、规模效应使社会闲置劳动力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多,解决必须有一个收、放的过程。一是消除城乡差别,全部划为城镇居民,使农民享受医疗、养老、住房保险及低保等等一切待遇。将土地集约化使用,使规模效应显现(如人均5000亩的劳动效率在安徽淮北已成现实),使得粮食品质(上海的小金山博士米卖到十元一上)、产量提高、成本降低、水利基础设施便于规划实施。二是通过政策引导,创造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结合的产业,提高商品品质,消化剩余劳动力。例如,以公司形式进行家禽、家畜。如鸡、鸭、猪、牛的生产,由于目前家禽、家畜产业已经向集约化靠拢,即工作效率提高,节约人力、物力。但由于圈养的品质不如散养的品质,根据消费需求层次的变化,人们在功能需求满足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向品质需求(<商业原理>)变化,所以散养的家禽、家畜就成为人们消费的首选。大规模散养,增加了管理和饲养人员。在公司管理规范管理下既成为消化劳动力的有效方式,又带来人民生活品质的有效提高。另外,土地的撂荒、沙漠化现象与木材的大量消耗又形成了较大矛盾,木材的短缺引起了纸张等木用原材料价格上涨。通过公司化组织运作,以速生林、经济林为方向开发林业。既能吸收大量普通劳动力,又能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财政补贴、贴息贷款等各种政策倾斜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方式,来表达政府富民强国的社会意图。
如劳动密集型产业挖掘充分后,仍然有大量闲置人员。可通过轮岗制,即强制休息,使人人有务工就业的机会。而轮休人员可通过学习,社交、旅游、文化休闲等方式,真正进入以人为本的生活、工作型社会。社会文化、休闲氛围的营造,使得和谐社会的基本形态可以基本显现出来。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