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两位大臣,都曾经为秦国的富强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是这两个人的结果迥异,一位功成名就,官民敬仰,一位却惨遭酷刑,对比这两个人可以为今人提供很多有价值的借鉴,这两个人分别是五羖大夫和商鞅。
五羖大夫何许人也?五羖大夫是春秋时期有贤才的大夫百里奚,是辅佐秦缪公称霸的重臣。当年晋献公借道伐虢,灭了虞国和虢国,俘虏了虞君和他的大夫百里奚。晋献公的姐姐嫁给秦缪公做夫人,百里奚作为陪嫁的家奴被送到秦国。百里从秦国逃跑到宛地,楚国百姓捉住了他。秦缪公听说百里奚有才,想用重金赎买他,担心楚国不给,就说我家陪嫁的奴隶百里奚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五羖就是五张黑羊皮的意思)赎他。楚国答应了交易,收下五张黑羊皮交出了百里奚,这时百里奚已经七十多岁了。于是秦缪公解除了他的奴隶身份,跟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我是一位亡国之臣,哪里值得您来询问?秦缪公说:虞国的虞君由于不能重用您,所以亡国了。这不是您的罪过。秦缪公坚决询问。于是百里奚与秦缪公谈了三天,秦缪公非常信服,委任百里奚为上大夫,把国家政事交给他治理,得善终。由于当时秦缪公仅用五张黑色公羊皮就把百里奚收买回来,后人把百里奚称为“五羖大夫”。
百里奚相秦期间推行了如下政策: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用人方面,举荐有才德的贤士。他早年周游各地,曾结识贤人蹇叔,得到过蹇叔的助益。此时蹇叔受到他的推荐,被秦穆公认为上大夫,共议国事,为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为秦穆公称霸奠定了基础。尤其是著名的“泛舟之役”,为受到旱灾的晋国提供救济,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百里奚的改革措施可以概括为“德政”二字。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的名气要比百里奚大一些。商鞅的出现比百里奚晚的多,他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是法家学派代表人物,本来是卫国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为秦国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主要是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被后世誉为推动改革的代表性任务。在政治上改革了秦国的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但是他的下场很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后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商鞅推行的改革措施可以概括为“霸政”二字。
同为秦国的大功臣,他们的结局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呢?《史记》商君列传对此有一段描述非常精彩。当时商鞅已经在秦国当了十年国相,可谓志得意满。有一次赵良劝他,商鞅就说:“始秦戎翟之教,父子无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为其男女之别,大筑冀阙,营如鲁卫矣。子观我治秦也,孰与五羖大夫贤?”意思是通过自己的努力,秦国变得强大,跟五羖大夫比起来,哪一位更贤良。
赵良说:“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则仆请终日正言而无诛,可乎?”赵良的回答很巧妙,他说一千只羊的皮不如一张狐狸腋下之皮珍贵。周武王由于能够接受直面的批评从而周国变得昌盛起来,殷纣王由于不允许、不采纳进谏导致殷朝败亡。如果您能够认可武王的做法,并且允许我说实话而不会杀我,我才会继续往下说。赵良现在这里要一道免死金牌。
商君曰:“语有之矣,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终日正言,鞅之药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辞焉!”商鞅的回答听起来还不错,他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你果真能够跟我说实话,那是给我开的一剂良药,我会向你学习,你又何必推辞呢?
赵良曰:“夫五羖大夫,荆之鄙人也。闻秦缪公之贤而愿望见,行而无资,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举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国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东伐郑,三置晋国之君,一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劳不坐乘,暑不张盖,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后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见秦王也,因嬖人景监以为主,非所以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非所以为功也。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灌园於鄙,劝秦王显岩穴之士,养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赵良的这一大段话可谓道出了功成身退的处世良方,不但得商君采纳,而且值得我们今天的每一位在名利场中追逐的人采纳。他先讲了五羖大夫的出身和功绩,突出了他的德行。他说百里奚当秦国相的时候,累了也不坐车,天热也不用打着伞盖,在国内出行也不坐车,不用士兵开道。功名归于官方,德行泽被后世。死后秦国人都被他感化痛哭流涕,小孩子不再唱歌,舂米的人也不再工作,表示哀悼之情。对于商鞅则提出了尖锐的批评,说他是通过太监引荐,爬到现在的位子,当秦相不是为老百姓办事。对于太子的师傅施行黥刑,对老百姓施行酷刑,这是在积怨蓄祸。现在又称孤道寡,对秦国的王孙公子绳之以法,这些都是在作死。公子虔已经有八年闭门不出了,你又杀了祝懽而且对公孙贾施以黥刑。这些事情都不得民心。你要出门,后面跟着十辆兵车,车上有全副武装的士兵,还有骑兵护卫,有拿着矛的步兵开道,这些条件有一条不具备,你都不出去。书经上讲:‘恃德者昌,恃力者亡。’你现在的情况危如朝露,还想多活几年吗?
赵良不愧是好心人,连退身之策都替商鞅想好了,他建议商鞅把十五座城池归还秦国,劝秦王重用隐居的高人,推行养老存孤的仁德政策,倡导父兄人伦,论功行赏,尊重德行。这样商鞅的情况还可能变好一些。如果商鞅继续贪图商地的富贵和秦王的恩宠,继续在老百姓中间积蓄怨气,秦王一旦离开,你的死亡就翘足可待了。但是商鞅根本没有听得进去,史记上记载“商君弗从”。
事情的发展不出赵良所料,这次谈话仅仅五个月以后,秦孝公死了,公子虔手下的人诬陷商鞅谋反,商鞅先是逃到魏国,由于曾经得罪魏国不被接纳,只好逃回商地,发兵攻打郑国,秦国郑国共同打败商鞅,在郑国黾池杀死商鞅。秦惠王对商鞅尸体车裂示众,并且告诫不能像商鞅这样造反。最终商鞅一族都被诛灭。
对比秦国两位功臣的人生历程,笔者感觉书经的两句话太有道理了,‘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只要能够牢记这两句古训,办事之前多掂量掂量,我们就可以逢凶化吉遇难呈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