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3月10日公布,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1.6%,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5%。CPI指数出现了2002年12月以来首次负增长,也是1999年7月以来的最大单月跌幅。CPI和PPI同时出现负增长,而且呈现出短期内有可能维持负增长的态势,中国经济面临的通缩风险也越来越大。
中国经济的通缩风险,是经济界、投资界极为关注的命题,也是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财经领域的代表与委员们所热议的话题。应当说,市场对两大价格指数的负增长早已有了比较充分的预期。但是在中国是否已经进入通缩周期的问题上,无论是政府,还是市场层面都存在很大的争议。在这个问题上,央行态度非常鲜明,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并没有遭遇通缩,而仅仅是存在通缩的压力。
从学理上讲,通缩会导致投资和需求欲望同步降低,而这恰恰与当前提振全球经济的努力所背离。通货紧缩像一个泥潭,一旦陷入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脱身——日本的经历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对于中国来说,目前更为重要的问题是,政府是否已对可能到来的通缩风险给予充足的重视,并将采取怎样的政策来规避这种风险。而在防御通缩的问题上,货币政策显得至关重要。
一般而言,为了应对通缩,央行会将存贷利率调低,以实际利率水平的降低来刺激投资和消费;另一种选择是加大释放流动性,通过市场化手段,使金融机构间的利率水平降低,常常是通过减小公开市场回笼力度、降低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来实现。2月份物价数据的公布,可能会加剧通缩预期的形成,也会迫使央行慎重考量未来货币政策调整的时机和力度。
此前,由于货币政策由“从紧”转向“适当宽松”的调整非常迅速,去年百日内五次降息,货币政策已充分体现了“出手要快、出拳要重”的政策思路,也使得一些数据出现爆发式的增长。新增信贷是最典型的:2008年11月实现4000多亿元,12月是7000余亿元,今年1月更是超过1.6万亿元,2月如按照1万亿元估算,近4个月的信贷投放将超过2007年全年水平。这样的“大放水”无疑导致市场内流动性较为充裕,短时间里央行似乎缺乏继续放松货币政策的动力。近期央行在公开市场进行净回笼操作,一方面是为了防止市场流动性过于充裕、避免未来货币供应量增长失控;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引导银行信贷投放的季度分布更加均匀,尤其是抑制票据融资规模的过快增长。
另外,当前货币政策更应该强调对精确度的把握。既然为市场提供了充足的货币供应,就要确保资金流向有益于“保增长”的相关项目中,为实体经济服务。如果资金只是在票据市场、银行间打转,没有流入实体经济,或者有部分违规进入股市,那么不仅经济刺激的效果会大打折扣,也许会催生新一轮的股市泡沫。进入2009年以来,货币政策按兵不动,不仅仅是由于央行在观察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实际效果,也是在密切监控资金的具体投放方向,为未来提高货币政策精确度打好基础。
在经历了近3个月的货币政策真空期之后,2月份物价数据揭示的通缩风险,使得市场对货币政策即将出台充满期待。正如有货币决策部门官员在“两会”期间表示的,中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空间仍然充裕。鉴于目前四大国有银行外加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的准备金率已经到了15.5%,其他中小金融机构则为13.5%的较高位置,准备金率调整的空间会更大。从利率调整来看,周小川行长已多次强调,现行利率正处在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水平上,但必要时不排除减息的可能性。通缩风险的加大,事实上也说明降低利率的可能性在增大。
无疑,通缩风险会给中国经济“保增长”增加一定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更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避免经济陷入恶性循环之中。当然,一旦央行认定形成通缩,或将不惜一切代价降息、刺激需求。从目前的情况看,央行对货币政策的态度非常慎重。
这种慎重态度自然有其道理。考虑到银行体系和整体经济中充足的流动性,央行近期下调利率及调整存款准备金率的急迫性恐怕不会太强,短期内货币政策可能以稳定为主,更多地依赖公开市场操作管理流动性。但是,当前的外部环境变化难测,贸易顺差数据也出现了逼近临界点的调整。因此,货币决策部门当更须密切关注市场动态,探索货币政策的“精确度、灵活度”,该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时不能犹疑,力争使货币政策做到既快又准,并且更富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