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总理说过:信心是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的东西。对此我基本同意(信心与货币同样重要)。但总理并没有说到:信心从何而来?人们的信心来自于对未来预期的确定性,对未来越不确定,则越没有信心。经济危机下,企业对未来经营没有信心,所以减少生产,个人对未来收入没有信心,所以减少消费。总理要我们对中国经济之未来要有信心,但这信心从何而来?或者说为何企业与消费者会对未来失去信心?
为何企业会失去信心?与其讲是由美国而来的金融海啸,不如讲是去年初开始实行的《劳动合同法》。金融海啸最终会过去,但《劳动合同法》对企业之恶劣影响却始终存在。《劳动合同法》大幅度提高了企业辞退员工的门槛,但企业对裁员困难的直接反映就是更加谨慎地对待招聘。当请神容易送神难时,少请甚至不请神就是理性的选择。去年与今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就在于此,而且并不会因为金融海啸的退却而有根本性的好转。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当购物时见到出门不退的公告时也会思量再三,何况企业。要企业恢复信心,关键在于找到企业失去信心的原因,这才能对症下药。废除《劳动合同法》,才能令企业重新恢复信心。在广东的企业主,一方面听到总理讲要大力扶持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一方面又听到汪书记讲的政府不救落后生产力的言论。究竟劳动密集型企业到底是国家大力扶持的企业还是落后生产力的代表呢?最起码广东省政府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为何消费者会失去信心?原因是消费者对他们未来之收入失去信心,人们之永久性消费水平取决于人们之永久性收入水平。由于消费者之收入绝大多数来自于他的劳动收入,所以只有救企业才能救消费,救企业的措施同时也是救消费的措施。暂时性的收入并不会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所以政府永久性地减税减费对消费的刺激绝对好过临时实行的一次性的发放消费券等补贴。
信心不会来自于某位领导人的“大只讲”,信心只会在政府确确实实做了事后,从而令企业和个人重新对未来充满乐观而恢复,信心不会在“得把口”的情况下重新降临。
09-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