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3118 6
2009-03-24

关于“华盛顿共识”与自由主义--评斯蒂格利茨

黄焕金

主要点评斯蒂格利茨《新自由主义的终结?》一文。因为他并没有真正理解自由主义的意义与精神,便对之横加指责。“华盛顿共识”就是自由主义或者新自由主义吗?为什么它是自由主义?总不能拿华盛顿共识来定义自由主义吧,相反,最多只能把华盛顿共识看作自由主义的一个意义并不完全的表现形态,而不能认为它就是自由主义。

自由与自由主义到底是什么?斯氏在这里没有点到。其实,自由主义的本质就是权利与责任的对等,一切权利大于或小于责任的现象与事情,都不算是自由主义的东西。比如今次经济危机,其根源就是获利者不承担对等责任(从美国金融企业高管逆势高薪现象便体现出来)。而一切让某些人获得极大好处、一切导致贫富分化的制度与事情,都不是自由主义的体现,因为它体现了权利(利益)大于责任的畸形性,这种畸形性因侵犯了别人的自由而不具有自由主义的意义。

因此,请斯氏及一切人记住:自由具有普遍意义,即一切只让一部分人拥有自由而侵犯另外一部分人的自由权利的事情与现象,都不算是自由主义;自由主义要营造一个让所有人都拥有同等自由权利的局面。自由竞争有可能导致一部分人失去自由,因此,只要获胜者滥用他的胜利所带来的优势,那么就需要对之加以抑制,以维护别人的自由权利,这体现了自由的普适性意义。

 

 

附文:斯蒂格利茨:新自由主义的终结? (2008-07-25 18:41:30)

    世界对新自由主义(其所持的“市场原教旨主义”观点是认为,市场具有自我纠正功能、能有效分配资源、并很好的为公共利益服务)并不友善。市场原教旨主义是撒切尔主义、里根经济学和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的基础,它赞成私有化、自由化、以及由独立的中央银行集中注意力应对通货膨胀问题。

 

  在过去长达25年的时间里,发展中国家之间有一个竞赛,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谁是竞赛的失败者:那些追随新自由主义政策的国家,失去了增长的资本,就算的确取得增长,由此产生的利益也不成比例的大多由上层阶级获得。

 

  新自由主义者虽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是他们的理论也没有通过另一个测验。没人能说金融市场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在资源分配上表现杰出。那时,97%的资金被投入到要若干年后才能看到一些成效的光纤上。但至少这个错误有一个出乎意料的好处:因为通讯成本的下降,印度和中国进一步融入了全球经济。

 

  在住房上的巨大资源误配,就很难看到这样的好处。为无力购买住房的家庭新建的房屋,因为数以百万计的家庭被迫搬迁而被废弃和空置。在一些社区,政府最终介入——搬走剩下的残砖破瓦。在其他社区,房屋被废弃的趋势继续蔓延。所以,即使那些谨慎借贷,并好好保养房子的模范公民,现在也发现房子的市场价值,已经被压低到他们做梦也不能想象的程度。

 

 

未为石油及食品价格飙升作好准备

 

  固然,房地产市场的过度投资也带来一些短暂的好处:一些美国人(或许只有几个月)享受了拥有房子,和住在本来是不可能的较大房子里的快乐。但是,他们和世界经济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不计其数的人在失去房子时,也失去一生的积蓄。而且,没收房子使全球经济陷入困境。人们对经济前景的预测越来越一致:这个低迷时期将持续很久并造成广泛的影响。

 

市场也没有让我们为飙升的油价和食品价格做好准备。当然,这两个领域都不是自由市场经济的例子,但这正是问题的一部分:自由市场的说法被有选择性的使用——当它有利用价值时就拥抱它,其他时候则将它丢弃。

 

   或许,布什政府的少数优点之一,就是花言巧语和事实之间的差距,比里根当总统时小。里根一方面大谈自由贸易,另一方面却随意实施贸易限制措施,包括臭名昭著的对汽车的“自愿”出口限制。

 

 布什推行的政策更加糟糕,他公开维护美国军事工业集团利益的程度,也比以前的政府更加毫无掩饰。布什政府唯一的环保举动,是让对环境可能带来的好处还令人存疑的乙醇享有补贴。能源市场的扭曲(特别是因税收系统而产生的扭曲)持续存在,如果布什能够对问题置之不理,事情将会变得更糟。

  

造成发展中国家农业萎缩

 

 混合“自由市场”和“政府干预”的做法,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特别严重。他们被告知停止对农业进行干预,但自己的农民却因此得面对来自美国和欧洲的强大竞争。这些农民或许可以和美国和欧洲的农民竞争,但是却无法同美国和欧盟提供的补贴对抗。因此,对发展中国家农业的投资逐渐减少,并造成食品缺口扩大,也就不足为奇了。

 

提出这个错误建议的人不必担心要购买失职保险,所有的代价将由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承担,尤其是贫困的一群。今年,贫困人口将大量增加,如果用正确的方法衡量,数目将会更多。

 

      简单的说,在一个物资充裕的世界里,发展中国家仍然有不计其数的人无力负担最低限度的营养需求。在许多国家,粮食和能源价格的上涨,将对贫困人口造成巨大的影响,因为他们的收入,大部分是花费在这些项目上。

 

粮食的囤积问题

 

    我们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全球的愤怒情绪。投机商人成为泄愤的对象,这并不让人感到意外。然而,他们辩称:我们不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只是从事“价格发现”的活动——换句话说,他们发现存在供应短缺的问题,而今年要处理这个问题为时已晚。

 

 但是这个说法是不诚实的。对价格上涨和波动的期待,会促使千千万万的农民采取预防措施。如果他们把一些谷物储存到以后才卖,可能可以挣到更多的钱;如果他们不这样做,来年的收成一旦比预期低,就算要这样做也不可能了。每个农民都收起一些谷物,对整个市场就会有巨大的影响。

 

市场原教旨主义的捍卫者,想将市场的失败,归咎于政府的失败。有人引述一位中国高官的话,说问题是美国政府应该就房屋问题,给低收入的美国人更多的帮助。我同意这个说法。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事实:美国银行大规模的对风险处理失当,造成了全球性的影响。然而,管理银行的人却拿着数以亿计的补偿走掉了。

 

     现在,社会和个人回报之间存在悬殊的情况。它们如果不能取得基本协调,市场体系就不能够很好的运作。

 

     新自由市场原教旨主义一直是为某些利益服务的政治教条,从来没有得到经济学理论的支持。很明显的,它也没有得到历史经验的证实。吸取这个教训或许是现在乌云密布的世界经济的一线希望。

 

作者(Joseph Stiglitz)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其最新著作是同琳达·比尔米斯(Linda Bilmes)合著的《三万亿美元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真正代价》。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5 7:24:1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3-24 08:30:00

是么?就因为这个酒醉平庸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24 08:54:00

       一家之观点而已,楼主不必上升到他获诺奖的含金量层次。斯氏批判的新自由主义被他立为落后国家追随发达国家开展完全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靶子,加以批驳。

       有时楼主也不得不在意的是,矫枉必须过正。斯氏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支持者,因而必然与弗里德曼等人的意见相左,在人们都信奉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复兴时,他加以批驳也是给人们提个醒。若是全面辩证的分析,总归批的不彻底。至于自由主义所带来的公平规则下的效用最大化则早已为世人所接受。该文我认为主要是在讲市场中存在力量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原教旨主义的东西中国并未完全遵从,反而是那些被美国成为“标准好学生”,如印尼之类的后发国家反倒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市场自由化与政府干预是经济发展的两种力量,回思经济史,我始终觉得两种力量是交替支配国家政策的。说到底是面对环境不同,政府的指导思想也不同。在这个自由主义有点泛滥的世界,现在对之加以批驳觉得还是该的。尽管这个批驳有点片面。

        诺奖的颁发主要是对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和经济理论应用方法的创新者(如里昂惕夫),斯老在不确定性方面的研究还是颇有建树的,尤其是认为损失的期望对于单个风险估值是无效的这一论点,很不错的。这次次贷危机,说到底是人们对风险的估计出了问题,以前以为风险的交易费用化是个创举,现在看来还是那句话,风险的数据我们不可能完全取得,如果知道其某次的可能性,那他就不是风险了。估价的问题还是无法以抵押费用的历史数据做简单算术。     只是大家对诺奖有点盲目,认为他们对经济问题的看法都是很权威的,其实并非,弗里德曼不是还在我国上世纪末通胀期让我们汇率浮动的吗?但是谁又能否认这位老先生在货币数量方程方面的卓越建树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25 07:39:00
以下是引用zhangibt在2009-3-24 8:54:00的发言:

       一家之观点而已,楼主不必上升到他获诺奖的含金量层次。斯氏批判的新自由主义被他立为落后国家追随发达国家开展完全市场化和贸易自由化的靶子,加以批驳。

       有时楼主也不得不在意的是,矫枉必须过正。斯氏是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支持者,因而必然与弗里德曼等人的意见相左,在人们都信奉于市场原教旨主义的复兴时,他加以批驳也是给人们提个醒。若是全面辩证的分析,总归批的不彻底。至于自由主义所带来的公平规则下的效用最大化则早已为世人所接受。该文我认为主要是在讲市场中存在力量与信息的不对称,政府干预的必要性。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原教旨主义的东西中国并未完全遵从,反而是那些被美国成为“标准好学生”,如印尼之类的后发国家反倒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市场自由化与政府干预是经济发展的两种力量,回思经济史,我始终觉得两种力量是交替支配国家政策的。说到底是面对环境不同,政府的指导思想也不同。在这个自由主义有点泛滥的世界,现在对之加以批驳觉得还是该的。尽管这个批驳有点片面。

        诺奖的颁发主要是对经济学基础理论发展做出重大贡献者和经济理论应用方法的创新者(如里昂惕夫),斯老在不确定性方面的研究还是颇有建树的,尤其是认为损失的期望对于单个风险估值是无效的这一论点,很不错的。这次次贷危机,说到底是人们对风险的估计出了问题,以前以为风险的交易费用化是个创举,现在看来还是那句话,风险的数据我们不可能完全取得,如果知道其某次的可能性,那他就不是风险了。估价的问题还是无法以抵押费用的历史数据做简单算术。     只是大家对诺奖有点盲目,认为他们对经济问题的看法都是很权威的,其实并非,弗里德曼不是还在我国上世纪末通胀期让我们汇率浮动的吗?但是谁又能否认这位老先生在货币数量方程方面的卓越建树呢?

这里更多是指概念之争,比如到底什么叫自由与自由主义?什么叫市场原教旨主义?为什么在市场动作中需要政府调控?政府调控的实质是什么?这种调控到底是要与市场经济相反呢?还是同样要遵从与利用市场规律而进行的调控?实际上,政府调控在许多时候并不是纠正市场问题,而是纠正政府自身所曾经导致的问题。比如今次危机,是在美国执行官方经济政策的美联储长期而过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所导致的,因此,当这种政策最终导致通货膨胀后,就需要政府调控。可见,这种调控与其说针对市场本身,不如说针对政府行为自身。可见,如果不仔细辨别,就不会发现这种隐藏着的情况。

斯氏可能创新与发展了经济学的某些技术方面,但是,从他对基本概念的运用中,仍然让人觉得他还是有缺陷的。

本人同样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因为,比如当市场还不成熟时,就不能放开价格,因为此时的供给能力还没有完全市场化,当你放开价格时就会导致价格迅速上涨。这体现了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缺陷。因此,特别是市场机制不成熟的后发展国家,尤其要防止这种市场原教旨主义。但是同时我们必须要明白,建立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必须要追求的目标,不能因为批判市场原教旨主义而抛弃市场经济体制的追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25 10:39:00

勿断章取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3-26 07:15:00
以下是引用asdfljj在2009-3-25 10:39:00的发言:

勿断章取义

先生认为的“义”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