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内生外生的意思.
货币供给的外生性是指货币供给完全由央行独立决定.央行可以根据货币需求的变化,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来"外在"地调节货币供给量.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是由经济本身运行的因素决定的,如物价、利率和产出等.央行的货币供给成为一种被动适应性行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将决定货币的供给.
我所参考的书目和文献中大多是这个意思,即央行独立决定货币供给是为外生.由经济运行本身产生的货币需求决定货币供给是为内生.
当然,也有其他意见.如吴艳青在她的硕士论文<中国货币供给内生性分析>中提出了不同意见.她认为用货币当局(央行)的货币政策对货币是否可控来定义货币供给的内生外生性是不妥当的.理由是,从货币金融史上来看,央行制度和货币政策的实行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从19世纪到一战爆发前的100年里,才出现了成立中央银行的高潮.而央行对货币实行强有力的控制或者调节是二战以后的事情了.这种说法有一定意义的。
金本位制在19世纪和20世纪30年代以前曾普遍流行于资本主义国家,也就是说金本位制在二战的前夜就已经崩溃。在这段时间内,存在两种情况
,1.央行没有普遍诞生,而金本位已经在运行。2.央行普遍诞生,金本位依旧在运行。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所谓内生指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产生的货币需求(如交易的需要,投资或者投机的需要等)决定了货币的供给。外生则是由外力(如货币当局,黄金的存储量,开采技术等)决定货币的供给。
现在回到楼主的问题。
金本位下,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黄金数量)是受很多因素制约的,比如经济的发达程度(经济越发达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黄金的固有数量(市场参与流通的和未参与流通的黄金的数目是恒定),自然界中黄金的矿藏储量等。
梁东黎(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在《关于货币内生、外生问题的一般理论》中提出,在经济运行当中,不是只存在货币内生或者货币外生一种情况,而是在一种条件下货币内生,另一种条件下货币外生,而且也非完全内生或者完全外生,这样,在一种条件下内生为主,一种条件下外生为主。上述结论是在信用货币制度下得出的。个人认为在金本位制下依旧成立。
例如,金本位制下,
在经济萧条的时候,缺乏投资机会或者私有个体减少消费,就会将货币(黄金)存储起来,黄金退出流通,也就是楼主所说的黄金窖藏问题。从这个角度上说,黄金实际上是有实际经济状况决定的,换句话说,黄金内生。
在经济繁荣时期,经济的发展需要充足的货币的支撑。可是,当流通中的黄金不能满足实际的交易需要的时候,黄金的存储量、开采技术等就卡住了货币的脖子。因为,现有的固定的货币数量(黄金数量)就不能再增加了。也就是说,货币量由黄金的储量和开采技术等决定,货币外生。
而也正是因为金本位制下黄金的数量不能满足交易的需求,才导致了金本位制的崩溃,信用货币制度的诞生。金本位制让20世纪20-30年代的商人们饱受其苦,这也让它成为了热门的研究对象。我想,楼主所读的书《货币供给内生的逻辑》的作者恐怕也是对此感触良多吧,才会有“在货币内外生问题上,在金本位下,货币外生论无疑是正确的”这样的言论。
以上为个人意见,欢迎指教.
claudechen08@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