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的伪善》
剑桥大学经济系的张夏准(Ha-Joon Chang)2007年的书——《The Bad Samaritans》的中文版。去年夏天曾和张夏准联系,准备翻译这本书,奈何已经被人先下手了。这本书我只看过部分英文原版,感觉基本延续了张夏准2002年的另外一本书——《Kicking Away the Ladder》(中译本《富国陷阱》,社科文献出版社,2007)。张夏准的这一系列作品,就像《伊索寓言》一样,通过讲故事告诉现代人:发达国家是如何发家致富的。这也是另一个发展经济学家赖纳特要问的问题——《How Rich Countries Got Rich...and Why Poor Countries Stay Poor ?》,这是赖纳特2007年那书的书名。针对这两人,这两本书,去年《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5期组织了一次专栏(有些文章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转载)。xiaoyang在本版也把这些文章贴出来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找出来参考。
另:《How Rich Countries Got Rich...and Why Poor Countries Stay Poor ?》获得最近一次的“谬尔达尔奖”,几年前《Kicking Away the Ladder》也获此奖。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469279
致谢
序言 莫桑比克的经济奇迹——如何脱离贫困
第一章 重温凌志车与橄榄树——关于全球化的神话和现实
第二章 丹尼尔·迪福的双面人生——富国是如何变富的?
第三章 我六岁的儿子应该参加工作——自由贸易是否总是答案?
第四章 芬兰人与大象——我们是否应该管制外来投资?
第五章 人剥削人——私有企业好,公有企业坏?
第六章 1997年的Windows 98——“借用”创意是错误的?
第七章 不可能完成的使命?——财政审慎是否走得太远?
第八章 扎伊尔对印度尼西亚——我们应该支持腐败和不民主的国家吗?
第九章 懒惰的日本人和偷盗的德国人——某些文化阻碍经济发展吗?
结语 圣保罗,2037年10月——世界会变得更好吗?
译后记
第一章 重温凌志车与橄榄树——关于全球化的神话和现实
曾几何时,一个来自发展中国家且在其国内市场占主导地位的汽车制造商向美国出口了它的第一辆客车。在此之前,这个小公司只仿造过劣质产品——粗糙地复制富
国的高质量产品。那辆车并不是太精致——只是一辆便宜的小客车(可以称之为“四个轮子和一个烟灰盘”)。但这是这个国家的一件大事,出口商也为之骄傲。
不幸的是,这个产品失败了。大多数人认为这辆小车不好看,而且它来自一个只会生产二流产品的地方,精明的买家不愿把辛苦钱花在一辆这样的家庭车上。这车必
须从美国市场退出。这场灾难在该国的老百姓中间引发了一场大的争论。
许多人认为这个公司应该坚守它的本行,制造简单的纺织机械。毕竟,国家最大的出口项目是丝绸。如果公司经过25年的试验没能生产出一辆好车,它在汽车行业
是没有前途的。政府已经为汽车制造商创造了一切机会。它对汽车市场上的国外投资者实行严格控制并征收很高的关税,以确保公司在国内市场的高额利润。不到
10年之前,政府甚至动用公共资金援助公司使其避免了迫在眉睫的破产。所以批评者认为,现在应该允许外国汽车自由进入,20年前被赶出去的外国汽车制造商
也应该允许回来重新经营。
也有一些人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如果不发展像汽车这样“重要”的行业,没有任何国家能获得很多利益。现在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以使所生产的汽车引起大家的兴
趣。
当时是1958年,这个国家就是日本,这个公司是丰田,而这车是“丰田宝贝”(Toyopet)。丰田公司起步于纺织机械制造(丰田自动织机),在
1933年进军汽车生产行业。13本政府在1939年驱逐了通用汽车公司和福特公司,并在1949年用央行(日本银行)的钱援助丰田公司。如今,日本汽车
被认为像苏格兰鲑鱼或法国酒一样“自然”,但是在不到50年前,包括日本人在内的许多人都认为日本汽车产业根本不应存在。
“丰田宝贝”溃退之后半个世纪,丰田公司的豪华车凌志已经成了全球化的某种标志,这得感谢美国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书《凌志车与橄榄树》(The
lexus and the Olive
Tree)。这个书名来自弗里德曼1992年在日本旅行时在新干线的子弹头列车上的一次顿悟。之前在凌志汽车工厂的参观肯定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在从位于
丰田市的汽车工厂回到东京的列车上,他碰巧看到了一篇关于中东困境的新闻报道,他曾在中东做了很长时间的通讯员工作。这触发了他。他认识到:“世界的一半
看来……热衷于生产更好的凌志车,致力于使它们的经济更加现代化、更加有效化、更加私有化,以促成全球化体系。而世界的另一半——有时是同一个国家的另一
半,有时是同一人的另一半——却仍然纠缠在谁拥有橄榄树的问题上。”
根据弗里德曼的理解,除非给自己套上他称之为“金色紧身衣”(the Golden
Straitjacket)的一些特定的经济政策,橄榄树世界的国家将无法加入到凌志车的世界里。在描述金色紧身衣时,他很好地总结了现今新自由主义的经
济正统:为了能符合这种正统,一个国家需要将国有企业私有化,要维持低通胀,要减少政府机构的规模,要平衡预算(如果不能产生盈余的话),要实行贸易自由
化,要解除对外资的管制,要解除对资本市场的管制,要实现货币的可兑换.要减少腐败并实行养老金的私有化。①在他看来,这是在新的全球经,济中走向成功的
唯一道路。他的紧身衣是只适合参与残酷但却令人兴奋的全球化游戏的衣裳。弗里德曼说得很明确:“不幸的是,这件金色紧身衣过于‘一刀切’……它并不总是那
么漂亮,也不会一直让人感到温柔或舒适。但是它就是这样,它就是这个历史时期接受挑战的唯一模式。”②
然而,事实是,如果日本在1960年代初接受了自由贸易经济学家的教导,肯定就没有凌志车,今天的丰田公司最多也不过是西方某个汽车制造商的小伙伴;更糟
的情形可能是,它已经被淘汰出局了。这对整个日本经济而言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日本早早地穿上了弗里德曼的金色紧身衣,它肯定像1960年代一样仍然维持
着三流工业实力的水平,收入水平相当于智利、阿根廷和南非;③那时它是一个本国首相被法国总统戴高乐侮辱性地蔑视为“晶体管收音机推销员”的国家。④换句
话说,如果听从了弗里德曼的建议,日本现在就不是在出口凌志车,而是仍然纠缠在淮拥有桑树(这是一种养蚕的树)的问题上。
全球化的官方历史
这个丰田公司的寓言说明,在托马斯?弗里德曼及其同行所宣传的全球化故事中有一些明显的不一致之处。为了阐述真正的事实,首先需要交代清楚什么是我所
说的“全球化的官方历史”,它的局限性在哪里。
根据这种历史,全球化在过去三百年里是以下述方式向前发展的。①英国领先于其他国家,在18世纪就采纳了自由市场和自由贸易政策。由于英国取得了令人
瞩目的经济成就,到19世纪中期,这些政策的优越性就非常明显了,以至于其他国家纷纷实行贸易自由化并解除对国内经济的管制。在英国的霸权之下,这个在
1870年趋于完善的自由主义世界秩序是基于如下原则:在国内实行自由放任的产业政策;对商品、资本和劳动力的跨国流动实行低壁垒政策;通过稳健的货币
(低通胀)和预算平衡原则确保国内外的宏观经济稳定。接着就是一段史无前例的繁荣时期。
不幸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情况就开始变得糟糕了。为了应对世界经济令人不安的波动,各国又开始错误地建立起贸易壁垒。1930年,美国放弃了自由贸易,
颁布了臭名昭著的《斯穆特一霍利关税法案》。像德国和日本这样的国家也摒弃了自由主义政策,设立了高关税壁垒,并组建了一些卡特尔组织,这与这些国家的法
西斯主义和随后的对外侵略是密不可分的。当英国这个当时自由贸易的领导者在1932年经不住诱惑重新引入关税时,世界自由贸易体系最终瓦解了。世界经济的
萎缩和波动以及随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把第一次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的最后一点残余都摧毁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在更加自由的方向上得到了重组,这一次是在美国霸权的领导下。特别是通过早期的关贸总协定(General
Agreement on Trade and
Tariffs,GATT)谈判,富裕国家在贸易自由化上取得了一些显著的进步。但是,众多发展中国家仍然继续实施保护主义和国家干预的政策,社会主义国
家就更是如此。
幸好,随着新自由主义在1980年代的兴起,大部分非自由主义的政策在世界上都被废弃了。在197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所谓的进口替代工业化
(import substitution
industrialization,ISI)——基于保护、补贴和管制——的失败尽人皆知。①而已经实施了自由贸易政策并鼓励外来投资的东亚国家,其经
济“奇迹”唤醒了其他发展中国家。于是,从1982年第三世界爆发债务危机之后,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放弃干预主义和保护主义,转而投入新自由主义的怀抱。
这股全球一体化浪潮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共产主义在1989年的落幕。
由于交通和通信技术正在经历史无前例的快速发展,这些国家的政策变迁更加具有必然性。由于这些技术进步,大大增加了与遥远的伙伴国建立互利性经济安排——
通过国际贸易和投资——的可能性,这使得开放成为国家繁荣更重要的决定因素。
最近,全球治理体系得到了强化,这反映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深化。最重要的是,关贸总协定在1995年升级为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成为推进自由化的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这不仅体现在贸易方面,也体现在外资管制和知识产权等领域。世界贸易组织现在成
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核心,此外还得加上负责短期金融事务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负责长期投资事务的世界银行。
根据官方的历史,这些发展的结果是出现了全球化的世界经价——在自由和繁荣的潜力上堪与早先的自由主义“黄金年代”(1870~1913年)的经济相媲
美。世贸组织的第一任总干事雷纳托?鲁奇洛(Renato
uggiero)庄严地宣称,由于这个新的世界秩序,我们现在具备“在下个世纪(21世纪)的前期消灭全球贫困问题的能力——即便在十多年前这也还只是乌
托邦式的想法,现在却有了真实的可能性”。
这个版本的全球化历史被广泛接受,它被视为决策者带领其国家走向繁荣的路线图。不幸的是,它描绘了一幅完全错误的图画,误导了我们对自己从何而来、现在身
处何地及未来在何方等问题的理解。让我们来看看实际情况是什么样子的。
全球化的真实历史
1997年6月30日,香港由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正式地交还给中国。许多英国评论家对于香港的民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命运感到担忧,虽然香港是在被英国
统治了152年后的1994年才被允许实行民主选举,而且离预定的回归交接13期只有三年时间。但是看来没有人记得香港起初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
作为鸦片战争的产物,香港在1842年的《南京条约》后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即便按照19世纪帝国主义的标准,这也是一段特别可耻的时期。英国对茶叶日益增
加的嗜好使其与中国产生了巨大的贸易逆差。为了弥补这个缺口,英国人孤注一掷,开始向中国出口产自印度的鸦片。但是,向禁售鸦片的中国所输出的小量鸦片难
以起到平衡贸易的作用。当1841年一名中国官员查获一船非法运输的鸦片时,英国政府就以此作为借口宣战,希望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中国在战争中大败,被
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向英国“出租”香港,并丢掉了关税自主权。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6 2:39:4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