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101 0
2009-03-26

    从2008年初大雪,年中汶川地震和奥运会成功召开,到年末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中国向全世界展示了这个古老国家所具备的现代软硬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一党制的优势表现的淋漓尽致,坚持国有为主体和政府主导经济的模式因此有了极度膨胀的机会。改革三十年所走过的经济制度改革还要继续吗?是否已经有了新的方向?本文从经济的角度来分析已经走过的道路和目前所面临的岔路口选择的方向,未来的中国将向何处去,现在是到了要抉择的历史关头。 

    中国三十年前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从经济体制开始的改革,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型的改革。三十年的时间,中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走到目前的状态,只是刚刚完成了初步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未来三十年的发展道路,就是要延续现在的改革之路,将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进行到底。 

    从市场经济体制的角度看,前三十年的改革完成了社会生产分配制度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变的过程。在这个转变过成中,社会成员的思想方式和生活习惯由原来的服从政府安排,依赖政府提供就业和生活保障,转变为提高自身素质和谋生技能的自我生存发展模式。社会生产经营单位由原来的接受计划指令性生产经营模式转变为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社会性独立经营单位。原本由政府垄断的经济活动空间逐步私有化,政府不但逐步放开管制而且从原先诸多的经济活动中退出,将经济活动的权利交由专业化的市场单位来经营。随着市场制度的逐步确立,相应的法规和经济制度也逐步的建立起来,行政体制随着经济制度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也相应的进行调整, 税收,社会保障,金融,外贸等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这种改革和改革所产生的结果,是将原本由制度束缚住的社会生产力释放出来的结果,是将经济权利和自由归还给社会成员的结果。但是目前所实现的这一切,只是初步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制度向市场经济制度转变的过程,还没有建立起完整的,高效的,统一的市场经济制度体系。中国目前的市场仍然很落后,仍然有很多要发展待提高的地方。因此未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将市场经济制度的改革和建设进行到底。 

    深化市场经济制度改革要加强市场一体化建设,加强市场分工的深化细化发展,加强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 

    从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表现看,中国目前的市场建设仍然很落后。市场的区域性特点重,很多地区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经济机会不公开分配,没有形成全国性的统一市场,由此导致经济资源在不同地区的配置成本和效率不同。这些现状都限制了企业和行业的发展扩张范围,减缓了企业规模的扩大和自身实力水平的提高,制约了企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提升转变。只有个别行业目前实现了全国性市场的建设,比如家电行业。其它很多行业仍处于区域范围限制的发展阶段,还不能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来配置资源,生产经营活动。 

    对企业和行业而言,市场化建设就是使有条件的企业能够将生产管理和经营定位在全国性的市场范围内,就是使整个行业的竞争在全国性市场的范围内开展,就是使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都可以自由的在全国市场的范围内配置。加强国内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可以通过经营成本的降低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促使企业由专注地方市场转变为以全国市场为导向来定位企业的发展。通过个别企业的全国性发展的带动作用 ,来促使其它企业和整个行业的转变。由市场定位转变导致的资源配置转变,必然带动经营模式由生产型转变为销售型的发展模式,由投资扩张型转变为资源配置型的发展模式,从而改变企业产品落后,竞争力低下的局面,使企业和行业都能提升到更高的层次上来。 

    统一的全国性市场有利于形成规模化企业,有助于促使企业由生产型的产能投资扩张模式转变为消费型的需求导向产业链模式,有助于促进第三产业中营销零售,运输物流,仓储批发等服务类行业的发展。要通过发展第三产业来促进社会分工的发展,通过企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实现国内市场的细分深化,通过市场的统一建设使原本割裂的外贸和内贸企业都能够依据市场的定位进行分类。 

    市场化建设不是单纯的建立交易市场或建立全国的一体化市场,还包括市场制度建设,制度统一建设,制度执行建设等方面。市场制度不统一,地区制度和政策就会对全国一体化市场产生割裂作用,地方保护主义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会由于不同地区制度和政策的差异性提高,导致效率下降。不同地区市场制度的宽松程度还会影响市场秩序,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对市场制度的不同监管标准和执行力度会降低市场的规范性和安全性,特别是法制建设的滞后导致市场运营成本增大,效率低下,安全保障性差等问题对经济的发展危害很大。 

   市场建设不仅要立足于国内,还要在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中推行国内市场的国际化接轨工作。要从市场和产品的标准,制度,人才,分工合作,产业链,市场的流通性,市场环境和市场运作等各个方面将国内的市场和企业行业融合到国际市场中,使国内的企业自然的将生产经营定位在全球范围内,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按照国际标准参与国际竞争。这种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一体化定位发展方向,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第二产业中的大部分行业已经市场化,具备一定的竞争力水平。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市场化建设还很落后,与国际水平相差太远。要利用此次金融危机提供的契机,以国际市场的水准为标准,缩短行业与国际水平的差距,使行业中的主导企业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为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打好基础。 

    深化市场经济制度可能遇到的阻力不是来自经济制度本身,而是来自政治性标准对市场经济制度具体运用内容的取舍。由于市场经济制度是西方经济学的产物,因此处于社会主义立场的国家即使采用了这种制度,也要将制度进行改造,以便使之适合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要求。在这样的前提下,哪些市场经济制度的内容应该保留,哪些应该放弃,哪些处于边缘地带视具体情况选择性使用,就成为市场经济制度发挥效果的关键。由于取舍的标准不是社会和经济的现实,而是政治标准,因此指望这种取舍能够恰到好处是不现实的。所有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制度的国家都会遇到这一问题,取舍的好坏决定这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好坏,这样的论断一点都不过分。 

    中国也是从计划经济转轨到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主义国家,转轨的过程必然仍留有大量政府掌控经济的空间。政府采用逐步放开的转轨方式,就必然导致计划经济手段与市场经济手段同时运用。由于政府习惯于计划经济手段,完全掌握市场经济手段又需要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因此渐进转轨方式就不可避免的导致以计划经济手段治理市场经济中出现的问题,这就是在当前宏观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问题的来源。政府很多参与经济活动的方式都表现出这种计划手段应对市场问题的特点。 

    这种现象不仅在中央的经济政策中常见,地方政府的政策和行为中更多。由中央决策并向地方推进的改革模式,必然要面对地方政府接受程度和执行程度的考验。特别是对政策和新制度的理解运用,以及改革触及地方和官员自身利益导致的扯后腿,使得对改革的认识理解和改革政策的推行成为影响改革成败的主要因素。一项改革措施只有在从思想认识上被完全理解和接受后才能体现在行动上。渐进式的由中央到地方的改革模式,中央不断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中央的意图和方向始终在不断的发生变化,地方政府能够领会适应和跟上这种变化吗,由此又会造成怎样的一种社会影响呢?治大国若烹小鲜,也只能言尽于此。 

    中国缺少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或者,一定要有自己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吗?为什么相同的人类社会发展的种子,会开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朵不同的花,为什么同样的社会市场基础,会有姓资和姓社两种不同的方向?如果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社会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社会主义的理论就要建立在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政治理论的基础上,就要超越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政治理论。违背这一原则的社会主义理论,也就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这个角度看,当前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将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到底。 

    中国的经济制度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模式的改革方式,这种模式没有方向,没有目标,只为了要摸索出一条求生的道路。一个人思想的转变可以采用这种模式,一个国家的改革采用这种模式就非常危险。在短时间采用这种模式应急还可以,长期采用这种模式就不可避免的会导致灾难。中国三十年的改革采用摸着石头过河的模式之所以没有发生问题,是因为改革的程度浅,能够摸到石头,只是简单的进行计划向市场的社会转型。现在转型完成了,要在市场体制的基础上开始发展了,要决定采用那种方式运用那种策略和手段来发展时,政治看待这些手段,方向,路径的态度,就成为决定市场经济制度运用方式选择的标准。于是就产生了哪些能用,那些不能用的,所谓意识形态的市场经济制度。这就好比走到了深水区,水已经淹到了脖子,如果此时仍然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石头早已摸不到了,此时是最容易走回头路的时候。 

    中国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危机是,社会和市场已经建立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了,由计划向市场制度的转变在全社会已经实现,未来是如何在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社会发展的问题,而危机就是计划经济手段和政治意识形态对市场经济制度的运用所导致的危机,这是一个市场经济制度下的社会与计划和意识形态下的政府之间的矛盾。 

    产生这种矛盾的根源在于,政府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社会单位已经在按照市场经济制度生活。政府常常有主观的愿望和要求,社会总有自身具体的现实。这种矛盾持续的越久,对社会的危害越大。当初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候,就有要以市场经济制度和模式来建设国家的那一天。只要完成了转轨,这一天就到来了。当初的改革就是要走市场经济制度之路,现在要坚持社会主义主体不动摇。原本可以通过深化市场经济制度,找到完善市场经济制度的方法,消除西方模式市场经济制度的弊端。现在要在社会主义主体的结构上嫁接市场经济制度,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制度。问题已经讲清楚了,选择不是我的事,只有后果有我一份。 

    看过某些著名经济学家兼官员编写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理论就可以发现,这些教材是将市场经济制度理论中与社会主义政治要求不冲突的部分全盘接受, 然后再将冲突的部分从政治的角度考量,改换门头转变为社会主义理论。难道一个社会性理论不需要考虑社会的现实,只需要从大脑中实现转换吗?这样的理论和以这样理论推行的社会教育会导致怎样的结果呢,以这样的理论来要求社会按照这样的模式发展又会产生怎样的危害,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士体会最深。 

    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理论其实早就诞生了,他一直就在中国的社会中孕育。但是这粒种子能破土而出吗,他能从一颗小苗发芽长大吗,我们是否具备这样的土壤环境让社会实事求是的幼苗能够不被意识形态的风雨摧毁呢? 

    如果现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理论是有效的,我们就不必要摸着石头过河了。正是因为张冠李戴不能用,所以才要将市场经济制度的深化改革进行到底。社会最伟大的地方在于社会发展的必然性,任何扭曲在社会发展的车轮面前都不起作用。错误可能影响历史的进程,但不可能改变历史的方向。现在又到了要为未来作选择的时候了,谁将作出选择才是一个真正的问题。 

关于当前全球政经走向的文章共五篇 , 分别是

《欧元成长的烦恼》(杂体诗一首 )

《未来的中国将向何处去》

《美国救经济,华山一条路》

《中国应对危机,立足G2,甩开美国大步向前》

《美元时代结束,三国争霸开始》

 

本文转载自金丰的凤凰网博客http://blog.ifeng.com/1742606.html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26 10:16: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