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cbeconomic在2005-9-12 21:18:00的发言: 传统继承制度中虽然财富实行“诸子均分制”,但是权威仍然是“长子继承制”(长兄代父),这两种制度安排之间是否存在互补关系?对绩效的影响又如何?大家能否提供些思路?
05年开始提出,好多年的题目啦!
我认为可以有以下几个思路:
1、交易成本和效率思路:比之于容易以形式契约分割的“财富”(亦可称为财务资本),其他类型的资本的划分往往是需要条件(有时表现为制度保证)的。所以为了保证组织整体的效用最大化,对可以低交易成本地向人力资本提供激励的财富(财务资本),采取均分的方法更为有效。而“权威”包括两部分,一部分应当是“无形资产”,包括商誉和组织文化;另一部分是管理机构的服从和共有财产的归属,例如管家和房地产等。如果将权威分割,将极大地损害其整体价值。(是否由长子继承,我看不一定,说太子继承比较好吧。)
2、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思路:家庭组织之中,每个子女都是股东(女孩出嫁时,带走数量不菲的财产证明了这一点),一般也都是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在组织中每个子女的剩余索取权(以财富为载体的)一般可以被保证,这是由于无论雇主(家长)还是继承人都需要尊重社会契约的权威性(例如:不教而诛),但是对于剩余控制权来说,一般表现为和家长讨论组织事务的权利,不会形成投票的形式。我认为,可以看作通过分财富(索取权)向人力资本所有者赎买剩余控制权,同时降低组织内部的机会主义倾向,提高决策的效率。
3、聂辉华“粘性”思路:为什么企业能够提供比市场更强的激励从而减少高出的交易费用呢?聂提出的解释是,企业是一种粘性组织(coherent organization)。一种契约、组织、交易形式或生产方式具有组织粘性,即它拥有某些共有或不可分割的要素,从而使得组织中的个人与这些要素相结合会产生更高收益或失去这些要素会遭受更大损失。
在委托人(雇主)和代理人(雇员)之间进行的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过程中,企业能否“粘”住雇员取决于雇员人力资本的专业化(specialization)和专用化(specializing)程度。专业化意味着代理人掌握了某一专业领域的人力资本并持续投资;专用化意味着代理人的人力资本是专用于所在企业的,一旦离开企业其投资收益将变为零或很小。
从双方博弈的角度讲,如果代理人的人力资本只是专业化但没有专用化,那么委托人将担心代理人不会对所在企业进行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因为一旦代理人离开企业,代理人几乎没有任何损失,但委托人将损失激励成本。如果代理人的人力资本只是专用化而没有专业化,那么代理人就面临着委托人的“敲竹杠”——解雇,从而代理人将损失专用化投资的成本,故不会继续进行人力资本专用化投资。——引自《企业:一种人力资本使用权交易的粘性组织》
这些专业的语言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耍得最好,所以我得用你;你只有在这儿耍的最好,所以你走不了(不想走)。”其实我对这个理论的普遍性持保留意见,但在我国的经济组织中,该理论还是有用武之地的。
4、我国传统产权思路:关于一长制和分封诸王的优劣,在很多历史学家的论文中说的很清楚了。不过,家庭的这两种制度似乎做到了取长补短:它允许家庭成员利用有产权的财富去自立门户,也同意他们继续留下,当然前提是服从权威,这就是说,“可以选择大国的力量和光荣,也可以选择小国的自由和灵活。”这样一来,其实整体的权威、公正和个体的激励、团结都被兼顾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7-6-20 14:26:53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