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业论坛
6255 3
2009-03-27

作者:徐世丕 

  新世纪,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潜力已经为众多国家所认同,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崛起的势头更加强劲。在一些政局稳定的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也正在增加其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份额,朝着支柱产业的方向发展。 


近30年来全球文化产业可以说是群雄并起,千帆竞发。进入新世纪,文化产业巨大的经济潜力已经为众多国家所认同,其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崛起的势头更加强劲。正如学者所言,“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制造、钢铁、金融服务业——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米切尔·J·沃尔夫《娱乐经济》)。而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这两位“体验经济”理论的创立者,在他们的最新著述中更一针见血指出:世界经济正在经历从产品经济,到服务经济,再到体验经济的转变,其“新鲜之处在于:体验本身代表一种已经存在但先前并没有被清楚表述的经济产出类型”。而体验经济,本质上就是以文化产业为基本支柱的现代经济。

如今,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点和支柱产业,有高科技支持,以视听出版、影视传媒、演艺娱乐和旅游、网络、体育、会展服务为基础产品的文化产业,已占其GDP不容忽视、举足轻重的份额。在一些政局稳定的发展中国家,文化产业也正在增加其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份额,朝着支柱产业的方向发展。

当代文化产业按照资源、产品、市场来划分,主要涵盖了以下方面:

演艺业

演艺业即舞台表演艺术业。众多的以舞台或现场表演为主要方式的艺术门类,都属于表演艺术这一行业。演艺业是最早、最传统并且最具专业性和市场化特点的艺术行业,也是最具有再开发和产品衍生潜力的原创型文化产业。无论中外,各国、各民族都是以自己独具特色的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艺术异彩纷呈的舞台表演形式,最终成为面向演出市场、从多层次的观众群体中获取社会和经济效益的艺术产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历史悠久而又与时俱进的表演艺术业,可谓生命力坚韧而顽强。

表演艺术业以其深厚的传统和现代文化内涵、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形象真实的艺术感染力、视听兼备和现场互动交流等特点,始终稳坐艺术行业之首。当今许多极具市场价值的视听产品,都从演艺业的原创成果中“淘金”,通过工业复制的技术手段将艺术成果转换成商品,以获取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机遇。但同时,演艺业也因为时空限制、技术条件,包括意识形态等诸多因素,难以实现全方位的市场覆盖和文化认同。

进入新世纪,借助资本和传媒的造势,欧洲、北美、澳洲国际演艺集团群雄并起,竞争加剧。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各类演艺机构特别是一些世界著名艺术表演团体,利用冷战结束后文化交流逐步宽松自由、全球演艺市场进一步激活的国际环境巡演全球;表演艺术家们尤其是影视剧歌多栖明星身价倍增;表演艺术的下游产品开发前景看好;各种演艺经纪机构利润丰厚。全球演艺业作为基础性文化产业,其地位仍然不可动摇,其前景依然看好。

国际演出商精心操作,投入巨资,为艺术家和演出经纪企业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法国经典音乐剧《巴黎圣母院》曾被选为世界音乐剧第一名,1998年在巴黎连演126场,50万张门票全数售罄,其后几年内创下剧场观众400多万人次的纪录,目前仍在世界各国做第三次全球巡演。以日本为例,在其1000多个私人职业剧团中,演出业“四强”四季剧团、东宝公司、松竹公司和宝塚歌剧团的演出年收入,就均在100亿日元以上。2001年浅利庆太的四季剧团共演出2223场次,收入高达189.5亿日元(约合13亿元人民币),纯利润25.7亿日元(参见石泽毅《从四季剧团的经营策略看舞台艺术的产业化》)。如今,全球著名的演艺之都笙歌烂漫,无论是纽约百老汇、伦敦西区、维也纳、悉尼,还是中国的北京、上海,从数十个观众的戏剧小沙龙、数百个观众的音乐厅、T形台,到多达十万以上观众的大型表演场所,充分展示了当代国际演出业的发达。国际流行歌坛巨星为数万观众露天演出的不眠之夜,埃及金字塔旁上演的实景歌剧《阿依达》,中国太庙上演的实景歌剧《图兰多》,还有世界三大男高音北京紫禁城午门外同台放歌,各类大型演出盛况空前。表演艺术家们凭借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高新科技支持,把“一次过”的舞台表演现场审美效应发挥到极致,同时也让演艺业的市场效益发挥到极致。

从世界范围看,无论是流行乐坛还是歌剧、交响乐、声乐、戏剧、模特界的国际演出巨星,几乎都是身家过亿。麦当娜今年以2700万英镑的收入列女富豪第二位。女歌星米诺格(Kylie Minogue)以800万英镑排名第九,高于英国女王伊丽莎白年收入770万英镑。2000年香港发布娱乐圈艺人收入榜,歌星王菲年收入达到6800万港元。《福布斯》杂志2001年度“100名流”榜显示,全球薪酬最高的模特、德国美女克劳迪娅·希弗年收入为900万美元,辛迪·克劳馥为630万美元,以至国际名模琳达·伊万杰琳竟说“没有1万美元,别叫我起床”。这句话从经济角度精确地阐明了演艺业的市场价值。

中国是演艺大国,资源丰富,品种繁多,观众广泛,市场潜力巨大。今日中国不但拥有300多个戏曲剧种和独有的曲(艺)杂(技)木(偶)皮(影)艺术,而且也拥有当今世界流行的众多现代表演艺术品种;不但拥有2589个国有和集体性质的专业演出团体,而且还有近年来发育迅猛,其数量远超国家和集体剧团的各类民间职业剧团,加上引进的一批批外国表演团体,中国演出市场正在得到有效开发。以2002年为例,全国艺术表演场所年演出场次超过万场的有25个省市自治区,其中超过4.5万场的有河南、江苏、山东、湖北、广东和湖南。京沪演出业在省级以上大城市中力拔头筹。上海1994年演出场次已超万场,2002年达到13847场。首都北京市依托中央和本市的107家国有与民营表演艺术团体、67家营业演出场所、70家演出经纪机构,在发达的对外文化交流和旅游市场的支撑下,使演出业大展宏图。据北京市文化部门统计,2002年北京全年演出达到1.3万余场,其中各类涉外演出就有201台3290场次,而50家非国有演出团体以5000场演出几乎占首都演出市场的半壁江山,所获得的3100万元收入,首次超过了市属表演团体的收入。

面对新世纪全球演艺业的群雄角逐,中国演艺业需要痛下决心,割舍旧观念,需要进行大刀阔斧的资源整合、结构调整、体制创新和市场开发,为自己杀出一条“血路”。

娱乐业

娱乐业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之一,也是体验经济不可或缺的主体产业之一。以夜总会、歌舞厅、卡拉OK厅、电子游艺厅、台球厅服务为主要经营业务的娱乐业,是以大众自我参与、自我娱乐、休闲为特征的商业文化行业。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许多国家中,它都是创利颇丰、发展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所以米切尔·J·沃尔夫说:“正如社会、政治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新机遇一样,娱乐业已经在经济增长和文化演进的前沿占据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位置。”(《娱乐经济》)

西方国家的娱乐业十分发达,除了上述业务外,赛马、博奕等已成为娱乐业的重要行业。欧洲娱乐业历史悠久,行业发达,管理和经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荷兰、比利时、西班牙都拥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发达的娱乐产业。美国娱乐业已成为年创利4800亿美元的庞大产业。资料显示,在美国个人消费总额中,娱乐消费所占比例已超过衣着(5.2%)、保健(5.2%),达到5.4%。号称世界赌城的美国拉斯维加斯,实际上是全球最大的娱乐城。

娱乐业的发展在亚洲呈崛起之势。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等,包括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的娱乐业都很繁荣,已有成熟的产业化体系。在这些国家和地区,娱乐业是关系整个经济综合指标的重要产业。台湾的娱乐产品已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角。香港娱乐业最为发达,拥有英皇娱乐、香港无线、亚视、有线及各大唱片公司等具有国际影响的娱乐业翘楚,而澳门的博奕业早已成为澳门经济的支柱。

中国内地娱乐业是国内文化市场的主业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获得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资料显示,1996年至1999年间,在国内文化市场经营单位构成总数中,娱乐业所占比例达70%左右,从业人员占总比例80%左右,固定资产占总比例90%以上,年创利在58%到78%之间,上缴税金占文化市场上缴税金总额的83.5%到89.3%。值得注意的是,在娱乐业经营指标构成比例中,民营个体经济占74%到76%,远远高于国有和集体经济。民营资本在国内文化市场娱乐业投资和经济成分中作为主体成分的状态,显示了国家对其他文化产业市场的政策取向有明显的不同。事实上,从一开始,政府就对民营和私营个体资本进入娱乐业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因而对娱乐市场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国内娱乐业的发展潜力很大,只要坚持正确引导、提高素质、净化环境,中国娱乐业必将释放出更大的活力。

音像业

音像业实质上是将视听艺术成果通过录制技术进行大规模工业化产品复制并完成市场占有的行业,是西方所谓录制文化的主要产生渠道,也是当今核心文化工业之一。从音乐唱片、电影胶片到录音带、录像带,再到今日风靡全球的DVD碟片、MP3、MD等声像激光电子播放器,乃至最时髦的多功能彩屏短信手机等视听产品制造业,都可以看成是当代正宗意义上的文化产品的主体产业,这也是近30年来全球最具稳定性和增长潜力的新兴文化工业。随着世界高新科技的发展,以满足人们视听需要为目的的更新颖、更时尚、更方便的音像制品,还在日新月异地涌流。

在音像生产和销售领域,西方发达国家掌握着主控权,而且音像产品物流由西向东的单流向性十分明显。据伦敦国际唱片工业联合会统计,2001年全世界的音乐产品销售商收入比前一年跌5%,为337亿美元,而2000年是370亿美元,是盗版使全球音乐产业损失了43亿美元。全球音像制品盗版的猖獗及其屡挫复萌、打压不死的现象,有力地揭示出这个行业经济利益空间的巨大。随着经济日益全球化,美国视听文化产品凭借其高科技优势,早已成为这一领域的霸主,其年出口额高达600亿美元,竟取代了航空航天工业出口额而雄居榜首。索尼、华纳、贝特斯曼、宇宙、宝丽金和EMI这全球六大音像业巨头的联手操控,实际上已垄断了全球音像制品市场,并且已占据了中国市场的很大份额。

现在,乐迷、影迷、网迷们凭借高科技工具如CD-RW、DVD-COMBO、MP3获取信息,下载和刻录成为人们享受数码音乐、音像视听产品的便易渠道。专家估计,由于在线发售音乐制品和MP3等技术的成熟,到2007年,美国的数字音乐收入将从2001年的约300万美元增至20亿美元。值得指出的是,音像产品作为内容产品,具有典型的文化商品的双重属性。基于经济利益、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不但发展中国家,甚至欧盟各成员国,也通过对投资、节目进出口等鼓励加限制政策,对音像市场进行调节,从而达到刺激和保护本土音像业发展的目的。

中国音像业是改革开放的产物。由于经济发展、收入增加,文化需求增长迅速,音像市场的开发和占有成为逐鹿中国文化市场的海内外投资者们的目标。

中国音像录制产业由国有和民营两大板块构成,前期以中国唱片总公司、中国录音录像总社、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以及各省分社等国有出版机构作为产业支柱,显得相对单一,中后期在广州、上海、北京等中心城市相继出现了一批民营资本合资或独资的音像录制企业,如广州的太平洋、俏佳人等。2002年全国音像出版单位达到294家,其中文艺类音像出版社122家,约占总数的41%,教育、社科和科技类音像出版占了59%。2001年共出版音像制品17648种2.0282亿盒(张),发行1.7433亿盒(张),发行金额14.2亿元人民币。

中国音像市场发展更为迅速,随着我国消费电子工业的发展,音像播放器材的日益高科技化,消费者对多样化音像产品的需求极大地刺激了音像市场的发育,据业内人士估计,如果加上大量的盗版音像制品,中国音像市场实际年发行总量应在20亿张以上,而销售额则可达到300亿元人民币。为了适应新的形势,1994年8月25日国务院颁布并随即施行了《音像制品管理条例》,其后又进行了多次修订,并且陆续颁行了音像出版物、电子出版物的一系列管理实施办法,对全国音像市场进行不间断的结构、布局调整,音像市场一度出现的盗版、黄色和非法音像制品泛滥的现象得到有力遏制,使这一市场得以健康发展。大城市里音像城和连锁店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音像市场的成熟。必须指出,在音像和娱乐软件分销服务方面,我国已承诺加入WTO后,在不损害中国审查音像制品内容权限的情况下,逐步允许外国服务提供者与中方伙伴设立合作企业,从事音像制品和娱乐软件的分销。弱小、分散的国内音像发行体制,正在面临强有力的挑战。

传媒业

由报业、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构成的传媒业,是当今信息产业社会的骄子。这个行业既是最大的赢利产业,同时也是信息产品输出和意识形态传播的主要渠道。有学者说“传媒产业将是中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此言绝非耸人听闻。现在,用高科技武装起来的纸质平面媒体、无线电子媒体、有线电子媒体、互联网络媒体以至光媒体这些年来的超常发展,为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和新兴的互联网构成的传媒经济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全球资本因而趋之若鹜。因此,西方学者德朗和弗鲁姆金在对信息产品与传统产品进行对比分析后深刻地指出:“信息产品的非传统特性极有可能对新经济的产业结构造成深远的影响。”他们警告说,如果把微观经济学中有关“看不见的手”的各种假设套进明天即将出现的信息经济中,这些假设势必将难以成立(布赖恩·卡欣,哈尔·瓦里安《传媒经济学》)。

发达国家在经营现代传媒业方面捷足先登。最早出现媒介企业集团的地区是欧洲。法国维旺迪环球公司一度执世界传媒业之牛耳。而今,国际传媒业已日益集中在少数几家巨型媒介企业集团手中。除2002年以513.65亿美元销售额雄居榜首的维旺迪外,美国在线-时代华纳公司、澳大利亚新闻集团、德国贝塔斯曼公司、美国沃尔特·迪斯尼公司、美国维亚康姆公司、英国BBC等国际文化产业巨头,依靠其强大的资本优势、精明的“本地化”战略和成熟的跨国管理经营对策,以及各自拥有或占据的文化产业资源和高新科技传播手段,正在通过资本运作对全球传媒企业进行规模化并购或渗透式合作,通过垄断化经营强化自己在该领域的主控地位。他们不仅经营娱乐、电影、主题公园、度假胜地等传统产业,而且力图把流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卫星电视、广告业、新闻业、出版业和体育消费业等极具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都控制在手中,以便从全球不同类型的文化消费者那里获取巨额利润。

资料显示,在美国,有线电视近80%是付费用户,电视业收入增长中的60%来自于数字有线电视和互联网接入业务。欧洲的情况更是如此,英国的数字电视用户已经占到40%。有预测说,2005年全球数字电视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000亿美元。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占世界人口5%的美国的传媒业,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的广播节目的生产与制作。美国每年向外国发行的电视节目总量达30余万小时;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片源高达60%至80%。美国利用这种垄断优势,在过去10年里使自己的电视节目价格上涨了5倍。2002年《财富》杂志评出的全球最受赞赏的6家娱乐公司名单中,美国公司占了一半,当年销售总额高达867.25亿美元。在纸介媒体这个传统领域,美国也占尽优势,目前各种报纸总数达9000种,其中日报1800种,周报6900种,还有以34种语言印行的200余种报纸,其报刊杂志发行总量,居全球首位。

西方传媒业的一大特征是通过资源集团化和经营规模化来获取高额利润。据今年5月6日《今日美国报》报道,美国报纸发行前5位的排行依次是:1.《今日美国报》,225万份;2.《华尔街日报》,182万份;3.《纽约时报》,113万份;4.《洛杉矶时报》;5.《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日均广告额为1000多万美元,最多可达1700多万美元,超过中国许多大报一年的广告收入。加拿大一个康瑞德·好林格新闻公司,旗下竟拥有106家报刊,通过其控制了加拿大70%的报纸及加拿大全国55%的发行量,该公司赢利能力高达41%。

中国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传媒业有了巨大的发展,各种报纸、刊物、无线广播、电视媒体不仅在数量上有了成倍的增长,而且其经营市场化的程度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我国电视广播事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突飞猛进,短短20多年,我国已建成广播电台304座,电视台354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拥有有线电视光缆、电缆干线30万公里,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超过9000万,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2.33%和93.6%。今年3月,中国广播影视主管部门宣布,2005年年底前,付费影视频道将达到50至80个,全国有线数字广播节目达到150套左右,数字机顶盒用户达到3000万户。现在,一批传媒集团已经形成,中国国家广播电视集团和各省市区广播电视集团相继成立,传媒资源和市场的整合与综合开发正在迎来新的局面。到2001年,全国已成立了26家报业集团,当年共出版报纸2111种,总印数351.06亿份;出版期刊8889种,总印数28.95亿册。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年赢利已达14亿多元人民币,《北京青年报》的年广告赢利也达到8亿元人民币。

出版业

出版业是以印刷术和纸张作为物质支撑,以内容作为价值核心,并最早进入市场和最依赖市场的传统文化工业,也是当今文化产业的主体产业,它既为人类文化的延续、文明的传播和提升、经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也为资本创造了难以计数的利润。随着世界科技的进步,出版业的业务领域已大大扩展,前述之音像产品制造业实际上已拥有出版业的半壁天下。

近现代欧美国家的出版业实行市场经营体制,以依法成立、自主经营的私人出版机构为主。西方出版大国甚多,欧美发达国家通过版权贸易和图书发行网络,实际上主导了全球出版市场。法国作为出版大国,其年营业额在200万法郎以上的出版社约400家,小型出版社有3000家。1997年法国出版了47214种共4.15册图书,总营业额达140.9亿法郎,其最大的阿歇特出版集团年营业额达到123亿法郎。日本也是出版大国,它的中小型出版社达1800余家,占其总数的70.89%。2003年,37岁的《哈利·波特》小说作者罗琳(J·K·Rowling)出书收入达到4800万英镑,荣登英国《星期日邮报》所列的收入最高的女性,把美国流行乐坛天后麦当娜(Madonna)挤到第二位。

中国是印刷术和造纸术的发明国,出版业早在宋代已成气候。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出版事业较之旧中国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近几十年我们在管理经营体制上却相对落后了。改革开放以前,出版社均为国有机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虽然出版物不少,但规模、影响多局限于国内。1979年以来,中国出版业加快改革,发展速度令人刮目相看。到2001年,全国已有出版社562家,其中包括6家出版集团、4家发行集团。当年共出版新版图书91416种,重版、重印图书63110种,总印数达63.1亿册(张)。出版录音制品9526种,出版数量1.37亿盒(张),发行数量1.16亿盒(张),出版录像制品11445种,出版数量1.44亿盒(张),发行数量1.09亿盒(张)。图书进出口分别为399222种次、249.04万册(份)和601662种次、305.85万册。仅仅20年,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书籍、音像、电子出版物消费大国的行列。

但中国最为有利的,是它拥有的全球最大的出版物消费市场,这令许多国际出版商羡慕不已。据朱胜龙《畅销书:撬动图书市场》提供的数字,1999年以来,全国图书零售市场增长率均高于当年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分别为:2000年的23.53%,2001年的18.31%,当年全国图书纯销售额达到400亿元。随着中国入世,2002年全国新华书店的股份制改造迈出了关键步伐;4月9日,国内出版业龙头——中国出版集团成立。一个以人民出版社、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商务印书馆、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上海世纪出版集团、香港联合出版集团、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国内知名出版集团、出版社组成的发行领域多元化竞争格局已基本形成。

与此同时,民营资本正在努力突破体制性障碍,争取出版行业和图书市场中获得更大的份额。加入世贸前后,国外出版商已经开始进行战略调整,首先是以往冷清的版权贸易开始转热,而与此同时图书版权的引进与输出已成为中国出版业发展的瓶颈。据统计,我国引进与输出图书版权数量的比例从2000年的11.5比1,2001年的11.9比1,调整为2002年的7.77比1。中国已经成立了中华版权代理总公司等27家专业性版权代理公司。情况表明,中国出版业“走出去”的意识已经开始觉醒。其次,外国(境外)出版商正在以符合中国法律规定的多种合作出版形式如书友会、网上书店、专业咨询、物流服务等本土化方式向中国市场逐步渗透。一些外国出版商还把目标集中在挖掘中国本土出版书目和作者资源,买断版权,组织翻译出版方面,并通过其覆盖全球的营销网络进入西方阅读市场以获取好处。阿歇特在中国出版的《世界时装之苑》、《名车志》、《健康之友》,印数最少都在10万册以上。被称为教育出版“巨无霸”的美国培生集团,则与央视合资成立了培生CTV传媒公司,所制作的英语教学节目和与之配套的大量出版物,在国内市场取得了可观的效益。

电影业

 

19世纪末,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使电影艺术成为20世纪最受欢迎的大众艺术而独步全球。随着一批批故事片、传记片、记录片经典作品的问世,一批批影帝、影后的出现,加上各种国际电影节的造势,电影在西方世界最先成为规模化赢利的核心文化工业。如今绝大多数国家都有了自己的电影制造业。发展中国家印度以年产700部故事片和900部短片号称全球最大的电影产业中心,仅在数量上次于印度但在出口和投资特别是票房收入方面雄居榜首的电影强国是美国。中国香港的电影业亦因产量和出口位居世界前列。

尽管电影至今还保持着生命力,但作为最具现代艺术特点和受市场因素制约最强的文化工业产品,百余年来电影业已从先锋文化产业演变成传统文化产业。虽然像奥斯卡、戛纳、柏林等各类国际电影艺术节被传媒炒得热火朝天,一些热门巨星主演、巨资投入的获奖影片的票房收入屡创新高,但近20年来,世界电影工业在大多数国家并不景气。

只有完全市场化的美国电影工业独占鳌头。1980年,好莱坞影业在国际电影市场上的占有率为30%,今天,全世界的影院85%的片源来自好莱坞。美国影片产量只占世界6%至7%,却占据了全球影院总放映时间50%以上。好莱坞7家大型影业公司:环球、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公司、米高梅公司、哥伦比亚三星公司、博伟国际电影公司,都是美国电影出口协会(MPEAA)的成员公司。这些成员公司每年出品的影片数量,能占到美国电影数量总数的60%到70%,其余的30%大多是独立电影制片公司出品的。据2001年洛杉矶经济发展顾问公司统计,好莱坞电影工业停摆一天将损失7000万美元,连续一个月停摆损失则将超过20亿美元。据媒体报道,根据北美院线联盟票房部门透露,2001年美国电影票房总收入为82.5亿美元,2002年预估收入为9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2002年华纳兄弟公司影片的海外票房达到16亿美元,仅次于福克斯公司1998年创下的19.7亿美元。美国SONY公司的国内和海外票房则分别为15亿美元和13亿美元。

好莱坞的大片不但占领了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市场,而且令欧盟各国也颇感威胁。欧洲电影大国英国的发行也就主要由以美国集团为主的国际发行巨头垄断,其最大的5家“海外军团”中,美国公司占了4个,而派拉蒙——环球发行公司拥有26.7%的市场份额。据阿根廷《民族报》2003年2月8日《好莱坞战胜欧洲》一文报道,欧洲市场上3万多家影院,2002年共卖出10亿多张电影票,其中售出美国电影的门票占70%左右,而欧洲电影所占比例还不到30%。2002年法国电影所占的市场份额从上年的43%下降到35%,而美国电影的比例则从47%增至60%。意大利电影的市场份额与上年持平,为21%,美国电影的比例为66.5%。西班牙电影的市场份额从上年的18.5%下降到13.4%,而美国电影的比例则增至70.8%。据世贸组织报告,日本电影市场上,从1983年到1993年10年间,本国电影从317部降至238部,而西方电影从181部增至352部,分别下降25%,增长了94.4%。

面对好莱坞电影工业兵临城下的强大攻势,欧洲和亚洲、拉美一些国家已在调整民族电影的发展战略,俄国、印度、法国、英国、西班牙、墨西哥、日本都想重振雄风,甚至中国香港的影业巨子和明星大腕,也已把向好莱坞进军作为重整旗鼓之道。据日本贸易振兴协会的数据,2002年日本动画片及其相关产品出口美国的总收入为43.59亿美元,是当年日本出口美国钢铁产品总收入的4倍,其中动画片形象收益高达39亿美元,占总收入的九成。而韩国的《生死谍变》以245万人次打破了横扫全球的《泰坦尼克号》的观众纪录,总收入近亿元。亚洲和欧洲的电影产出国正在成为好莱坞影业在世界电影市场上的对手。

中国电影业几乎与世界电影业同时起步,但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之后,国产电影曾一度获得飞速发展,先后形成两个高潮:1965年曾达到故事片52部、美术片21部、科教片240部、纪录片378部的水平;1985年,则达到年产故事片127部、美术片45部、科教片357部、纪录片419部的创纪录成绩。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国内外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电影业体制转换严重滞后,投资不足、市场萎缩,造成国产影业的大滑坡。1997年故事片年产量首次落到百部以下,其他种类仅及高峰期的1/10。虽然如此,中国依托于经济高速发展、观众潜力巨大、需求旺盛而形成的多级电影市场却在全球占据不可忽视的地位。

进入新世纪,文化体制改革将带给国内电影业重整旗鼓的机遇。寻求新形势下国产影业的发展道路,成为中国电影业的世纪性课题。电影市场由于推行院线制、放宽影院投资政策、开辟多元发行渠道开始进入恢复期。以上海为例,永乐公司控股的上海联合院线如今已成为上海电影市场的老大。它拥有57家影院,占据上海银幕幅数的75%,其票房收入占上海票房总收入的80%。不久前,它与美国华纳兄弟国际影院公司合资成立了上海永乐华纳影城有限公司(分别占股份51%和49%),上海最大的电影放映场所亦更名为“永华电影城”。2002年上海电影票房收入为1.59亿元(RMB),占全国比例为18%。

 

旅游业

旅游被誉为“无烟工业”,本质上却是文化产业。它是人类在一定条件下为满足个体对非本土文化,对异域、异族、异国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的求知欲和感悟性精神需求,以及扩展休闲领域等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自助或半自助文化消费活动。旅游在古今中外都有深厚传统,但它成为规模性产业,却是近几十年的事。

目前,世界旅游业的主动力来源于发达国家,仅西欧就占了全球旅游者总数的58%。在日益扩大的全球化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经济发展和国际开放与交流的不断扩大,旅游业成为服务性产业中的佼佼者,成为世界出口贸易的主要项目之一,其收入往往高于石油或汽车出口收益。因此世界各国包括产业界都认识到了旅游业的广阔发展前景。各国政府都把它作为支柱性产业给予大力支持。

资源、环境、服务、交通、安全是旅游业发展状况的基本制约因素。“9·11”作为突发事件,虽然使全球旅游业短期内遭受重创,但据俄《消息报》3月28日报道,2001年“9·11”事件,仅使全球旅游业增长速度放慢了0.5个百分点,当年世界旅游总消费仍达到4760亿美元。

文化大国在旅游业中自然占尽先机,1998年全球赴法旅游人数超过7000万,法国旅游业赢利高达710亿法郎,占全球旅游市场的10%,使法国连续3年荣居第一旅游大国宝座。

国际体育文化盛会也是开展旅游的良机。1988年汉城奥运会收入54亿美元,旅游业占了最大份额,而2000年悉尼奥运会给澳大利亚带来高达42.7亿美元的旅游收入。

2002年全球因商务、疗养和休假出境的人数达到7.15亿人,世界旅游业增长3%。俄罗斯当年共接待了2330万外国游客,旅游业增长达到7%,是世界平均水平的两倍,这些游客的消费则高达158亿美元。SARS突袭,旅游业一度陷入低潮,但警报一除,人们的热情开始升温,旅游业可望重整旗鼓。

中国地大物博,人文和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在第三产业领域率先实行的战略。如今这一战略由于经济步入小康和1999年开始实施的每年三次集中休“黄金”假日的政策,成功地引发了中国国内旅游产业经济的“井喷”。据权威部门统计,国内旅游人数从1989年的2.4亿迅速增加到2001年的7.8亿,增长了325%。90年代初,我国居民境外游才300万人,2001年已达到1200万人,2002年又增加约25%,达到1500万人以上。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1999年中国已经跻身于世界十大旅游接待国之列。2000年,全国共接待入境旅游人数8344.4万人次,比1978年的180.9万人次增长了45倍;旅游外汇收入由1978年的2.6亿美元提高到162.3亿美元,增长了61倍,远远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7.4%的增长速度。有数据显示,近些年来中国旅游业的利润正以每年12.7%的速度增长。千禧年期间,国外来华游客共注册8300万人,中国旅游业的收入达到了4500亿元人民币。中国旅游业的固定资产在2001年达到了7861亿元人民币。毫无疑问,旅游业作为新兴文化产业,已经成为国内经济的一个主要的新型增长点。

 

网络服务业

 

网络服务业(IT)包括技术服务商(ISP)和内容供应商(ICP),其本质是内容产业。无论是ISP还是ICP,二者虽然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但内容供应商却具有决定意义,其本质是内容产业。它使“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的梦想变为现实,更使不受时空限制的人际交流新方式——短信息和可视电话成为文化意义最浓的朝阳产业。互联网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实际上已成为知识经济特别是文化产品最生动的承载体和价值实现渠道,网络服务业以最方便快捷和高质量的服务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并因此带来滚滚财源,因而人们喻之为网络经济。

IT一新兴文化产业在20世纪最后10年以神话般的速度席卷全球,利润飞速上涨,曾令纳斯达克指数一度跃升。据报道,2000年美国的网络业仅广告营业总额就达到82亿美元。中国新浪、搜狐、网易3家网站同在纳斯达克上市,被业内称为“中国概念股”,足见其经济潜力。虽然IT业2000年前后遭遇过“垃圾股”名声的折磨,产生过“泡沫”效应,但到了2003年,它们已度过艰难,有的已进入优质股的行列。

IT和IC的昔日主从关系随着时代的发展,正在互换位置。IC服务主要分为内容搜索、网上娱乐和网络游戏等类型。作为本质上的内容服务产业,IC为王的时代已经到来。

互联网搜索引擎给网迷们查询新闻、图片和其他文化内容乃至购物广告带来便捷,一些大型网络主流站点依靠搜索引擎稳住了大批客户,使Google、百度、Overture等著名互联网搜索服务供应商在市场上炙手可热,由此引发搜索引擎市场的激烈竞争。据美国《商业周刊》估计,2003年上半年,Google在互联网查询量中占据75%,仅此将带来7亿美元的收入。该刊还说,分析家预计,全球付费搜索市场2003年将达到20亿美元,到2006年将增长到60亿美元。

网络电影正在成为娱乐新秀。在美国,由迪士尼与20世纪福克斯公司联手成立的“电影网站”(Movies.com)和由新力影业主导,结合米高梅、派拉蒙、华纳兄弟、环球四家制片龙头共同投资的企业,联合组建的“网络电影工作室”,已经利用宽带上网,让消费者可以在家中方便舒畅地观赏“网络电影”。

中国网络服务业方兴未艾。仿佛一夜之间在城乡大街小巷冒出的网吧,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消费者。获取网上文化新闻资讯、网上聊天、网络游戏和下载网络音像制品,是当今网络文化消费的四大流行方式。正是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和高科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便利,使网络服务业成为文化产业领域内最有前途、发展最快的新宠。1997年1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首次《中国Internet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当年我国共有上网计算机29.9万台,互联网用户62万人;而到了2002年9月底,中国上网计算机已达2056万台,互联网用户数已达到5435万,分别增长了68.7倍和87.6倍。尤其是WWW站点的增长更令人吃惊。从1997年11月的1500个网站,发展到2002年年底,国内WWW网站总数竟高达371600个,增长了247.7倍,其中网页总数达到1.5709亿个。在这种形势刺激下,国内网络广告营销额经历了1999年近1亿元、2000年近4亿元,然后跃升至2002年18亿元的高速增值过程。据专家预测,2003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份额将跃至45亿元。

特别要指出的是“拇指文化”产业的勃兴。“拇指文化”是指依托电信业与互联网,以低价位、高服务迅速崛起的手机短信息文化服务业。这项每逢节假日、特殊纪念日便“井喷”,而且快捷便宜的新兴文化服务,已成为业界创利的宠儿。据媒体报道,国内春节期间,月收发短信息高达千亿条。今年3月,零点集团发布的研究报告统计,目前全国城镇18岁至60岁手机用户有40%收发过短信息,月人均支出28.15元,仅短信息市场年均创利将达到120亿元人民币,其中网络服务业将获利40亿元以上。依托IT、IC而勃兴的网络文化产业,必将在未来的文化市场中获取更大的份额。

电子娱乐游戏业

 

电子娱乐游戏业虽然依托网络服务发展起来,但实际上已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产业门类。现在,网络在线游戏,各种游戏软件产品,加上数量庞大、花样繁多的电子游艺机,共同构成当今世界发达繁荣的电子娱乐游戏产业。特别是高科技支持下的在线游戏,如今已成为潜力巨大的文化产业生力军。

资料显示,网络游戏的前身或雏形始称电子游戏,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实质意义上的网络游戏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但后者只是在进入全球互联网普及的时代,因为网络技术上的成熟实用性和软件内容上的益智性、趣味性,才成为亿万青少年乃至其他年龄段玩家们业余时间的宠儿。据英国2002年年初一份调查报告估计,当年全球游戏业市场将比上年增长12%,达到310亿美元,到2008年将达到400亿美元的规模。

世界游戏业以日本为领头羊,日本游戏产业号称“一兆日元产业”。据日本电脑娱乐协会2002年7月发布的《白皮书》统计,其2001年的游戏软硬件销售总额为1兆4574亿5800万日元,其中游戏软件销售额达到6134亿日元。从1998年开始,在微软的主导下,美国电子游戏业以29%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达63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的投资业界已经开始认识到在线游戏产业的巨大潜力,美国微软公司新推出的Xbox游戏机、索尼公司推出的PS2游戏机、世嘉公司最近刚推出的世嘉Dreamcast专业游戏机的市场目标正在于此。

进入新世纪,对现代视频游戏感兴趣的硬件游戏迷和仍占玩家大多数的热衷于小游戏和经典游戏的游戏迷人数都在稳步增长,在线游戏市场潜力巨大。据《新民晚报》2003年1月10日报道,全球排名第一的经典游戏《天堂》在2001年曾创下了2亿美元的赢收。2002年最新统计,《天堂》全世界会员人数已经接近1亿,同时在线人数超过100万。它的惊人魅力使其成为全球最成功的网络游戏产品。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中国,2000年网易等IT商家以《万王之王》、《大话西游》等游戏进军网络游戏市场时,其总销售额不过3800万元,2001年增长为3.1亿元,到了2002年,有专家估计它的市场规模将达10亿元人民币,而2002年年底一项调查结果却远超这个估计,全国网民每月直接用于与网络游戏相关的支出约为32.5亿元人民币。新华社年前公布的一项参考数据称,中国网络游戏用户正以每月10万至30万的超高速度增长。有研究表明,近两年,我国网络游戏的年产值增长幅度都超过200%,而网络游戏市场直接带动的电信、互联网、软件零售商等相关产业的产值已过百亿元人民币。

国内网络游戏市场最典型的实例,是韩国ACTOZSoft开发的《传奇》游戏,以30万美元入门费和30%运营分成的代价,由中国上海盛大网络发展有限公司从2001年8月投入市场,仅仅一年,盛大已跃居国内头号网络游戏运营商宝座,拥有注册用户6700万个,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65万人。2002年12月1日周日下午2点31分,笔者考察亲眼所见盛大网络在线人数为59.841万人。《传奇》当年为上海电信创造了4亿元人民币营业额,上缴税金已达8000万元人民币。这种良好的市场回报,才引来了今年3月软银亚洲基金对上海盛大网络4000万美元的注资。

网络游戏是高科技支持下的知识产业,是完全文化意义上的文化产业。软件开发商、代理商、运营商共同分享利润,而开发商“理所当然”地享有了市场利润的30%至40%。在网络游戏软件开发方面,虽有联众、盛大等公司在努力,但我国总体研发实力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据《中国青年报》8月5日报道,2002年国内运营的网络游戏主要有74款,其中来自韩国的36款,占48.65%;国产游戏为16款,占21.63%。最“热门”的《传奇》、《魔力宝贝》、《石器时代》、《奇迹》、《疯狂坦克》等9款网络游戏,均是由国外或境外文化企业开发的。实际上,国内著名的软件商金山公司已在去年进军网络游戏开发,并于今年暑期推出自主研发的《剑侠情缘》。2003年,新浪网携手韩国Ncsoft公司推出当今最负盛名的网络游戏《天堂》,21CN与卓越数码推出国产网络游戏《新西游记》,而中国联通在广东推出了“流星蝴蝶剑”网络游戏大赛。迅速占领软件开发这一制高点,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体育产业

 

体育产业是广义的文化产业门类之一。体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由于不必过多考虑意识形态的制约,体育在产业化道路上可谓一路顺风。当代体育产业依托大中型现代化体育设施和电视等媒体的同步传播,以个体健身娱乐、体育竞技表演、体育彩票销售和体育用品生产销售等相关产业为主体内容,市场化程度已达到很高水平。

20世纪70年代以来,体育和传媒产业界联手,充分发挥了市场机制的作用,打造了至今炙手可热的全球体育产业。以足球、篮球、网球、拳击、高尔夫和F1一级方程式赛车为热点的职业竞技诸赛事,成为当今体育产业的翘楚。据《远东经济评论》报道,大多数经济学家断定,过去10多年,体育产业一直保持着8%到9%的年增长率。依靠卫星电视和广播、互联网的转播,国际奥委会通过电视传播的世界级体育赛事屡创天价,已经成为体育产业领域最大的摇钱树。美国的“四球一车”竞技体育产业年创产值在1500亿至2500亿美元之间。1998年美国仅体育竞技商业比赛上缴的年税,就高达177亿美元。当年汉城奥运会总收入亦高达54亿美元。

中国的体育产业还很不发达。由于历史、体制和观念上的原因,20世纪中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曲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体育的投入和支持,成就了一批专业人才,乒乓、游泳、羽毛球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但国内职业体育的年产值仅为30亿美元。国家通过发行体育彩票来弥补财政投入的不足,2000年,中国体育彩票发行达到了91亿元,为体育向产业化方向迈进开辟了道路。国内最有名的体育产业集团——中体产业,早在2000年年初就设立了体育保险、体育经纪、体育彩票、体育广告、体育中介、体育影视等六七个专业公司,从事奥林匹克开发与研究。中国赢得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主办权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了巨大的机遇。据中体产业董事长魏纪中的最保守估计,到2008年,现在市值约为8亿元人民币的中体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身价至少能达到四五十亿元。在大中城市,体育产业有广阔的发展天地。据2003年1月1日《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市体育产业2002年经营收入已达到110亿元,从业人员60000人。其中体育彩票销售12亿多元,筹集公益金近4.3亿元。

 

文化培训业

 

所谓文化培训业,实际上应该是区别于国家义务教育事业体制,以提高个人文化艺术和科学道德综合素质为目标,以成人职业培训、终身继续教育和青少年艺术素质培训为基本内容,实行市场或半市场化运营机制的文化培训服务业。在中国这样一个全民教育基础薄弱但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教育需求旺盛的国家,文化艺术培训业确实是一个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有经济学家指出,我国95%以上的行业和产品已基本实现了供求平衡或供大于求,惟独教育远远未满足需求,仍是卖方市场,英语教育尤其如此。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西方语境占有优势地位的情况下,英语作为交流与沟通的工具,获得了广阔的市场,教学、教材以及相关的学习辅助电子器材,为这一行业积聚了巨大财富。据统计,英国每年通过英语培训为自己赚回70亿英镑。2002年仅北京参加英语培训的30万学员,所缴纳的学费高达30亿元人民币。同时,据一项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图书总码洋数为370亿元人民币,其中25%以上的出版物是各种类型的英文教材,有的出版社完全靠出版英文教参资料过活。难怪有专家将这个行业称之为“英语教学工业”。目前中国共有外语培训教育机构超过3000家,仅北京就有1000多家外语培训机构。英语培训学校的学费根据培训内容、课程安排的不同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入世,使诸如美国ELLIS商务英语、华尔街商务英语等国际知名语言培训学校分享到了中国英语培训业的“大蛋糕”。今日中国,英语培训市场上,已出现了新东方、华尔街、新桥、英孚教育集团等产值超过亿元的国内英语培训业巨头。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日益扩大,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日益增强,加上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全球的汉语教学培训市场也备受瞩目。据2002年8月在北京语言大学召开的“中文教学发展国际研讨会”透露,全球已有85国的2100所大学和中国邻近国家不计其数的中小学、民间机构开设汉语课程。最新资料显示,国外学习汉语的学生将近3000万人。加上互联网、卫星电视以汉语作为传播媒介,全球通过互联网报考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人数急剧上升,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培训市场大大拓展。据今年7月《镜报》南文瑛的文章介绍,世界来中国学习汉语的人数,从1964年主要来自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不足200人,猛增至上世纪90年代来自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5万人。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国内已有300多所大学建成了对外汉语学院或对外汉语教学中心。国外来中国进行汉语培训的人数,更以35%的比例增长。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间,大陆接受外国留学生累计达41万人;1997年至2001年的五年里,外国赴华留学人数增长尤为迅速,累计达24万人,是上一个五年的1.5倍。以每人每年2800美元(北京语言大学标准)计算,就是逾1.68亿美元的收入。与此同时,文化语言培训的教材和辅助产品市场近20多年来增长迅速。如今,我国对外汉语教学图书已能面向18种文字使用国的汉语学习者,2001年总销量已逾20万册,发行收入逾500万人民币(约60万美元);仅北京市,2002年对外汉语教育的收入就达到9亿元人民币。

特别不能忽视的是,在拥有3亿多儿童的中国,以城市独生子女的艺术素质课外教育为主体的艺术培训市场,如今已蔚为大观。由钢琴、电子琴、小提琴、古筝、二胡等少儿艺术培训带动的相关文化培训产业,已成为当今城市文化产业的兴奋点。在南方、沿海许多经济发达地区,以打工人员和城市待业者为主体的职业培训市场,正处于方兴未艾的发展势头之中。值得注意的是,文化特别是外语培训市场已经基本成熟,一条以品牌经营和连锁经营的健康发展道路已经拓开,而艺术教育培训由于其个体化方式的限制,至今还存在不少需要规范的问题。

艺术品拍卖业 

 

艺术品拍卖是一种以公开出价和竞价方式售卖被委托寄售的艺术品或私人拥有的文物藏品的商业行为,一般由专业的艺术品拍卖企业进行。艺术品市场主要由画廊业、艺术品拍卖行与艺术博览会组成。艺术品的消费链条实际上主要由公私立博物馆、个人收藏者、企业和艺术拍卖机构构成。艺术品市场的发达与否,已成为显示国民经济收入和国民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尺。

拍卖业是个古老的行业,已有两个多世纪的历史。艺术品拍卖是拍卖业的后起之秀而且潜力巨大长盛不衰,全球著名的索斯比拍卖行和克里斯蒂拍卖行均以此蜚声国际。艺术品和文物私人收藏品拍卖业作为商业性行业在西方历史悠久,在西方是市场化程度最高的文化产业。凡·高、莫奈、毕加索的作品动辄几百万美元、上千万美元,与西方艺术品市场的炒作不无关系。以著名的索斯比拍卖行为例,它利用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的分支机构,每年度在全球举行500多场拍卖会,成交额年均15亿美元以上。

中国自1992年恢复艺术品拍卖市场,1997年正式实施《拍卖法》后,国内艺术品拍卖业发展迅速,当年交易额达到10亿元人民币。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艺术品市场发展迅猛,目前年交易额已达人民币30亿元,在这个产业链条中,北京以拥有琉璃厂、荣宝斋以及近年来自发形成的潘家园文物市场而蜚声中外,加上10年来先后成立的嘉德、荣宝、中鸿信、华辰、太平洋等艺术品拍卖公司,如今占有了中国国内80%的市场份额。一度盛况空前的北京、上海、广州艺术博览会的运作,已经完全市场化。据有关报道,目前国内艺术品和文物收藏者已近4000万人,文物古玩市场年营业额突破50亿元人民币。2000年,一件“明五彩鱼藻纹盖罐”,以4404万港元成交,创造了中国文物市场交易价格的最高纪录。

这些年来,中国书画艺术品行情节节看好,现当代中国画家如张大千、傅抱石、齐白石等的作品,已进入了几百万元、上千万元人民币的价位。据《艺术市场》披露,香港佳士得2002年秋拍中国古代书画专场成交的前6名,价格均在百万港元以上。张大千的一幅泼彩朱荷屏风,2002年10月28日在香港以2022万港元成交,刷新中国近代书画拍卖的纪录,亦是首幅成交逾千万元的中国近代书画作品。至于古代书画的市场价值,据陈履生《2002年美术述评》透露,2002年4月23日,宋徽宗《写生珍禽图》以253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打破以往纪录;12月6日,米芾的《研山铭》手卷又以2999万元人民币再破纪录;不久前上海博物馆在以450万美元购得北宋祖刻《淳化阁帖》,成为迄今为止中国书画价格最高的艺术品。其他如明朝永乐《刺绣红夜摩唐卡》在香港以3087.41万港元的成交价打破中国及亚洲刺绣工艺品最高成交价世界纪录。

尽管如此,我国艺术品市场和文物市场的发育仍然远逊于发达国家。有资料表明,当人均年收入达到8000美元时,人们对艺术品收藏才有需求,达到1万美元以上,艺术品市场就会迅速形成良性机制。有专家估计,中国目前的专业和业余画家多达百万人,但由于经济收入水平、文化消费观念和市场发育水平的限制,除北京、上海、广州等少数城市,中国数百个中型以上城市的艺术品市场远未形成,因此艺术品进入国内市场数量有限,有相当部分已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国际市场。

 

城市会展业 

 

会展业是具有开放性、公众参与性,以高新科技产品、文化和艺术品展示和人文与经济信息交流为基本内涵,按照市场经济机制来运作的各类展览和会议的文化服务业。它主要分为展览和开放性会议。展览主要类型有:文化艺术展如美术展、图书展、影展、摄影展、教育展、旅游展、文化博览会等,商业文化展如车展、航空展、名牌商品展、百花展等。会议是利用设施服务于各种开放性会议尤其是国际性会议以获取效益的产业,如各种开放性的论坛承办者所经营的会议服务业。

会展业崛起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实质上是商业和文化有机结合、具有连带效应的边缘性产业,它已成为现代市场经济的一面镜子,是新世纪最有前途的文化产业之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扩大和现代传播手段的高新科技化,城市会展业以一体化服务与规模化经营正在迎来经济和社会效益的黄金时代。世界城市会展业已经产生并正在产生巨头,比如德国的CEBIT、美国的COMDEX和中国台湾的COMPUTEX,就是以信息资讯为特色的世界著名展览会。同时,全球众多的美术馆、艺术馆、展览馆、博物馆常年在其固定的场所举行大型展览,像“威尼斯双年展”这样的国际性美术展早已成为艺术产业的品牌。还有各种各样文化特色的国际性博览会如世界博览会、世界园艺博览会、世界科技博览会、国际旅游博览会等早已成为蜚声全球的会展产业品牌。作为世界博览业故乡和主要举办地的德国,会展经济给它带来的收益每年都在200亿欧元以上,为23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资料显示,全球规模最大的德国汉诺威博览会每年举办展览50个,参展商24800家,观众250万人次,营业额近1亿欧元。2001年该展达到创纪录的85万人,参展厂商达到7280家。如今,德国已经把博览会这一品牌的经营和资本投入转向国外,其展会公司2002年营业总额的国外经营所得达到了20%。

中国城市会展业兴起于上世纪90年代初,首先在北京、上海、广州发展起来,并逐步从国内向国际会展市场扩展。据媒体报道,2002年北京市会展业共承接会议71053个,展览1298个,收入高达20.8亿元, 同比增速均超过20%。目前,北京会展业的设施、规模不断扩大,其接待、承办国内外展览和会议的业务实力正飞速提高。

此外,诸如信息咨询业、艺术广告业、工艺制造业乃至环境保护、园林美化等现代文化服务业的兴起,既有赖于文化艺术人才的支撑,也为文化艺术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和文化产业领域的拓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

文化是明天的经济,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对外开放和世贸组织带给东西方文化产业张扬自我、谋求发展的机会应该是均等的。文化和经济相互依存协调发展,这是新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新曙光。文化可以创造财富,文化已经带来财富。2002年8月18日《福布斯》公布的第15期世界首富评选排名,颇有说服力地显示了这一趋势。在这个囊括538名全球巨富的排名榜中,虽然盖茨仍以587亿美元个人资产稳坐第一,但以行业论,从事媒体和娱乐行业的亿万富翁竟多达62人之众,数量上位居第一;而历来坐头把交椅的金融家,却以1人之差屈居第二。可以看出,当今世界,文化产业正在挤占传统产业的市场份额,文化与财富,实际上已共居于同一平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3-27 18:25:00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4-20 08:04:00

2008-2009现代服务业发展年度包告

版主有2008-2009现代服务业发展年度包告吗?

还有个问题,我看国际上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城市一般都是从较为成熟的制造业城市转型而来的,那像一些底子较薄,总量较小,但有港口优势的小城市能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来膨胀经济总量,获得较快的经济发展吗?

  

  关注现代服务业的入门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6-7 13:34:35
支持,很有用,谢谢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