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不能说有错,也不能说对整体经济有害。这个问题其实相当于:“储蓄”与“消费”在经济衰退情况下,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哪个更有利?
先回答你第二个问题,消费者(你)将收入¥1000存入银行,银行给你3%的年利率,然后将这¥1000转身以8%的利率贷款给其他人或者企业。银行在这¥1000上付给你的利息和从贷款人手里受到的利息之差,便是银行的盈利。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货币需求紧缩,银行要降低利率才能贷出去,所以付给你的利率也会降低。但是,贷款的需求总是有的,只要还有人从银行贷款,银行就可以支付你利息。银行就没有比要收保管费了,再说如果银行收保管费,你还会把钱存到银行么?不是还可以投资股票,公司债券,国债,买邮票,或者干脆在家里藏起来啥的。那银行不也维持不下去了
现在说说“储蓄”与“消费”对经济的影响吧。银行的作用是扩大流通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供应量分几种,其中广义的货币供应量定义为现金+存款。“储蓄”将现金转化为存款,银行又将存款转化为贷款,贷款通过“消费”转手为现金或者(另一个银行的)存款,这时总的现金或者存款,增加了(接近)一倍,之后又经过一个循环,还可以再增加(接近)一倍。这个循环不是无限的,因为银行在贷款之前都会留有一部分存款而不贷出去,以防出现大量提款的情况。而在每一个循环里,“消费”都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其中的“消费”既可以是企业购买原材料,付员工工资等的费用,也可以是消费者用于购买企业生产的产品的费用。在这些循环中,GDP得以成倍增加。“消费”总量不应低于“储蓄”总量太多,才可以维持这个循环。在经济衰退的情况下,一般消费者会更多选择“储蓄”,而降低“消费”,公司的产品需求下降,贷款需求下降,银行有钱贷不出去,在市场经济下会引起贷款利率的下降,而“储蓄”量又过高,银行赚不到钱付你的利息,就会自动下调储蓄利率。
消费者如果将“储蓄”的钱拿出来“消费”,我们付给厂家现金来购买产品,厂家获得收入,来支付员工工资,或者支付应付帐款,剩下的净收入,给股东分红,或者投资下一个生产循环。而员工收到的工资,又可以用来“储蓄”或者“消费”。所以其实在正常经济情况下,“储蓄”和“消费”的比例能够保持平衡,它们对于经济的贡献是类似的。
而在经济衰退的市场情况下,消费者倾向于更多的“储蓄”,而降低“消费”,这时公司收到的需求降低,收入减少,利润降低,生产紧缩,甚至通过裁员来降低成本。很多公司的经营都成了问题,这时候没有市场需求,公司也很难靠贷款维持经营,裁员的裁员,倒闭的倒闭。这也成了导致失业率增高,GDP下降的原因。更多的人失业,消费继续降低,更多的公司倒闭,裁员,GDP愈加下降,进入恶性循环。如果通过鼓励“消费”来刺激经济的话,很多公司就可以维持,很多消费者可以保住自己的工作及收入。尤其是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净出口,现在外国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外需急剧减少的情况下,刺激内需是解决经济增长减缓的有效办法。
很多人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觉得“储蓄”才是王道。殊不知,在宏观经济学中,大量的“储蓄”和很少的“消费”,并不利于经济的增长。以前其他国家对我国产品有大量需求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维持高储蓄,低消费,而依赖其他国家的消费来消耗多余的生产,以维持GDP的高速增长。一旦我们的出口水平降低,国内的“储蓄”和“消费”就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刺激内需不仅能保护企业,降低失业率,维持我国经济增长的现状,还可以减少我国对出口的依赖型。现在,银行降息,只是希望将“储蓄”与“消费”的比例维持在一个稳定的水平上,将recession的破坏降低。你把本月的工资少存点,买几管牙膏,几条围巾,一个mp3,几本书恐怕就能保证一个工人不至于失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