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应答第二个问题,关于生育率的。:)
虽然问题出在经济学的论坛里,我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却是出于政治的考虑,至少在发达国家来说。一个主权国家能够长期强盛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其人口应该可以至少保持稳定(即国民数目不减少)。要达到这个目标,每个妇女的终生总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应该在2.33左右。绝大部分西方国家的妇女总生育率早已跌破这个下限,除了美国(还是大部分靠移民)。你说他们能不急吗?另外,大部分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实行的是量入为出(pay as you go),也即现在的年轻人为现在的退休者买单的养老保险制度。再加上人口的寿命越来越长,所以自然就有了对人口增长的一定需求,否则谁来干活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呀?
下面回到正题----经济学,要引入一个经济分析的框架来回答版主的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力求把上面讲的具体理由也包括进这个分析框架。
本来谁家想要几个孩子,人家生了自己养,关政府和国家什么事儿呀?可是政府和国家就要发愁,愁急了还要管。原因呢,就是这里面有个外部效应(externality)的问题。要回答版主的问题呢,就要从这个外部效应的概念说开去。
一个家庭的生育决定不仅会对这个家庭本身有各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孩子的衣食住行、教育、就业等需求对父母的金钱、时间、感情上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是父母亲从抚育孩子看到他们从小长大所得到的幸福感,以及等孩子成人后反过来对父母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照顾。如果一个家庭的生育决定只带来这些仅局限于这个家庭的影响,那么政府和国家就不应该有任何的干预,除非我们认为每个家庭没有能力做对自己最好的决定。
但是现实的情况是,除了上面讲的影响之外,至少还有两方面的影响,是超出一般家庭在做生育决定时的考虑的。一方面是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各种考虑,另一方面是包括孩子在内的这个家庭对整个国家或社会的影响。这两方面的影响,即是外部效应。所以上面问题的回答,简单说就是一句话:因为在发达国家,家庭的生育有正的外部效应,所以个体决定的生育率低于社会的最佳生育率;而在发展中国家,则刚好相反。
下面具体展开。因为要从经济学角度回答这个问题,不得已要很粗俗地用货币来衡量一切了。请各位见谅。:)
先讲家庭的生育决定,也即父母亲的最优化问题:生育或不生育,以达到自己的效用最大化(utility maximization)。具体的有关生育的费用利益分析(cost/benefit analysis)如下:
费用(cost)包括:直接的金钱费用(孩子的生存、成长、和教育),间接的金钱费用(父母的时间和精力,折合成损失的工资等收入),等等;
利益(benefit)包括:孩子成人前对家务活或家庭经济的帮助(比如帮助父母看护弟妹,或在农场劳作);孩子成人后对父母的养老保障,等等。
一般来说,比较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上面所讲的费用项目较高,因为孩子的生活和教育费用都高昂,而且父母时间折换成的收入也高。另一方面,发达国家的家庭生育孩子的利益则较低,因为这些国家很少家庭从事农业,即不需要“童工”的帮忙;而且国家一般提供良好的养老金制度,不需要依赖孩子提供。结果呢,就是大部分的西方家庭选择比较低的生育率,而发展中国家的父母们会生比较多的孩子。这个规律不管是在时间上还是在国家间都已经得到了验证。
但是这只能说明生育率在发达国家比在发展中国家低,却不能解释为什么发达国家及政府会认为这比率太低,或者发展中国家及政府为什么会因为生育率太高而发愁。进一步的解释需要分析对外部效应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表现。
经济中的每个个体为社会创造价值,也收取回报。在工作期间,因为要缴纳税收,创造的价值高于所取得的报酬,所以可能对社会有正的外部效应。因为发达国家里个人收入高,税收也比较高(不只是因为收入高,也因为税收机制比较健全有效),所以每个工作的居民对社会的正的外部效应也比较高。再加上对人口置换/或人口稳定的要求,使得每一个新居民对富国的贡献更大,因而带来更大的正的外部效应。
另一方面,对于穷国来说,一般缺乏的不是劳动力,而是资金。因此每一个新居民,就带来新的争夺资金的竞争。对于现有居民来说,未尝不是一种负的外部效应。比如在中国,便表现为新的就业压力。再加上每个个体的生存过程中,也会对社会和自然造成一些负的外部效应,例如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及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因为发展中国家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水平有限,并且政府管理的能力也有待提高,所以有理由认为发展中国家里,一个新生的居民对社会的负的外部效应也比较高。
总之就是发达国家的人口,不仅收入高,而且存在的价值也高,包括带来更大的正的外部效应。先别跟我犯急,我下面就来批判这种观点。:)
上面提出的是一个合乎西方经济学逻辑且前后一致的理论,可以用来解释为什么富国发愁低生育率而贫国发愁高生育率。我下面接着讲这种理论的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说明,也许贫国用不着那么发愁高生育率;而第二个问题指出西方经济学分析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亦即对现有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安排的全盘认可和对货币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依赖。这些出发点并不否定西方经济学分析的有效性,但是对它们的清楚认识可以帮助我们全面地思考问题。
第一,它是静态的,不是动态的,因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今天的贫国,就可能是明天的富国。人口的价值,不能只用当前的人均收入衡量。比如现今的中国,已开始面临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如何解决?意识到我们的新增人口对社会的价值已经提高,是改变思维制定对策的前提。
第二,是关于资本和劳动力的比较问题。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其实关键是前者拥有丰厚的资本,而后者拥有充足的劳动力。在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下,资本的占有量决定国家的地位,因而也决定了富国公民个体的高价值。这与人的平等和尊严无关,与生命的意义无关。
当然这也让我们想起现有的国际安排下,对资本的优惠待遇:比如说,世贸组织中有专门保障和保护国际资本流动的协议,却没有类似的保护国际间劳工流动的条款。不过这就撤得远了。:)
-----我想要金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