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提前过年了,好啊.
我是这样想的,穷国主要进行的是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也低,
所以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补偿,生育率便容易偏高.
而富国主要进行的是脑力劳动,在此基础上,数量不重要,质量才重要.
在富国,培养一个高质量的公民要花费更大量的金钱和精力.
同时富国公民的机会成本也高,不照顾孩子可以工作,
可以大量的消费娱乐,休闲.精神文化生活相当之丰富.
我觉得别说富国和穷国,就算同一个国家的富人和穷人也会出现这种情况.
1。富国一般都有比较完善的福利保障,从坟墓到摇篮,不用担心养老,因此不喜欢小孩的人会自动选择不生育。而穷国的福利保障未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太过深入人心,很多人觉得趁后生可以吃多点苦把孩子拉扯大了,以后自己百年归老也会有人送终;那些孤寡老人死后几天才被发现的沉痛事例屡几不鲜。
2。富国的人比较看重孩子的养和育,他们看到要养好一个孩子成本太高,倒不如今朝有酒今朝醉,因此有些人不会太过愿意生育。而穷国的人比较看重养的方面,他们生孩子之前只会考虑喂大他就行了,将来可以为家庭分担一下经济重担,而比较忽视教育方面的难题,因此想生就生。
以上是想解释富国的人生孩子的意愿低,穷国的人生孩子意愿较高。因此富国会出现低生育率,穷国出现高生育率。
3。根据经济增长理论,人口增长是经济增长的要素之一。如果富国肯放开国界,让穷国多余人口进入来补充本国不足的人口,这样可以实现一个均衡。但问题是除了人口因素外,还要有资源因素,人多了,资源就会被分薄;而且在人口流动过程中会产生文化冲突甚至产引起生文化衰落,如果外来者太多,可能会对原来的居民产生排挤。原来的居民要保住自己的地位,至起码会对外来者设一个门槛,同时也要保住自己人的增长率,使本族文化和风俗得以传承。因此富国是不愿意看到自己国人因增长率太慢而被外来人逐渐替代的。而当富国设了一个门槛后,穷国的人口流出就不是那么顺利,人口膨胀会导致当地资源更加紧张,因此穷国要烦的就是高生育率了。
(刚仔:嘻嘻,处女贴啊
,奖励一下
)
[此贴子已经被liyg2000于2009-3-31 10:01:05编辑过]
1。富国一般都有比较完善的福利保障,从坟墓到摇篮,不用担心养老,因此不喜欢小孩的人会自动选择不生育。而穷国的福利保障未完善,养儿防老的观念太过深入人心,很多人觉得趁后生可以吃多点苦把孩子拉扯大了,以后自己百年归老也会有人送终;那些孤寡老人死后几天才被发现的沉痛事例屡几不鲜。
养儿防老的想法恐怕也就在中国人中盛行,最多扩展至东亚,非洲人养一堆小孩恐怕没想那么多
我想避孕措施的不完善至少是造成越穷越生的原因之一
富国的人民高级工作理念很强,以高额消费为特征,而不想多生孩子,因为孩子意味着很多忙碌。
穷国的人民需要钱,又挣不来,就生孩子,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生育理念也是很重要的。说中国的人口将在20年后达到高峰,这其中还是有计划生育政策的限制,如果取消这个限制,生育高峰可以肯定地讲,将在一个很长的时间内不会达到。
这个问题问的怪, 出生率当然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高了就担心太高, 低了就担心太低, 也不是所有富国都担心出生率低的, 比如中东阿拉伯国家.
有个事实大家一定要了解, 中国虽然再怎么计划生育, 反正目前为止无论出生率还是自然增长率都高与所有的欧美发达国家的. 或者强调下:大大高与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31 9:44:25编辑过]
这个问题问的怪, 出生率当然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 高了就担心太高, 低了就担心太低, 也不是所有富国都担心出生率低的, 比如中东阿拉伯国家.
有个事实大家一定要了解, 中国虽然再怎么计划生育, 反正目前为止无论出生率还是自然增长率都高与所有的欧美发达国家的. 或者强调下:大大高与全世界所有的发达国家.
“当然不能……”,这是规范经济学的说法,但实际情况呢?
中东富裕但生育率高可能和文化相关(但中东富裕的国家只有几个产油国而已),但除了中东以外呢?西欧、美国、日本、澳洲、香港、新加坡等等
而在贫穷的东南亚,非洲地区其生育率是高居不下的
到底是越穷越生还是越生越穷呢?
你这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穷、富和生育根本不相关。
这样做研究会出现如下问题的:
煤矿瓦斯爆炸男性死忙率是100%,女性是0%,
政策建议:女性下矿井。
你这问题本身就是错的。
穷、富和生育根本不相关。
这样做研究会出现如下问题的:
煤矿瓦斯爆炸男性死忙率是100%,女性是0%,
政策建议:女性下矿井。
我问的问题就是为什么煤矿的死亡事故中死的全是男性
当然你可以回答因为下矿的全是男的。这也是答案。我并没有要求大家做出建议啊。
富国相对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多,质量高,劳力数量非经济发展主要因素,比如,美国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经济,而不像穷国,主要依靠劳动成本低的优势。
富人养狗,穷人养儿子。
穷国和富国同理。
下次先给我几个论坛币再回答你的问题。因为这次是我先回答了你的问题。你连个怎么回答才给论坛毕的标准都没有。对我们极不公平。
| <script></script>标签:杂谈 |
这个,要看什么生育率吧:
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亦称育龄妇女生育率。因分析目的不同,生育率可分为一般生育率、分年龄生育率、孩次生育率、分年龄孩次生育率、标准化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累计生育率、终身生育率等类型。
一般生育率 指每1000育龄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出生率因受性别、年龄及其他人口特征的结构影响,难以充分反映人口的生育水平。而一般生育率将生育量与人口中同它关系最密切的育龄妇女数相比,就摆脱了上述结构影响,相对可靠地反映出人口的生育水平。
对生育率作细致分析时发现,一些影响男性人口的社会经济因素也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变动,并可按男性育龄人口计算出生率,即
式中为年中15~54岁男性平均人数。男性的育龄期较长,一般情况下,男性的一般生育率显然低于女性,经验表明:
0.8(或0.9)GFRf=GFRm
一般生育率受各年龄妇女生育水平、已婚比例、育龄群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需分清各因素在生育率变动中的作用。
分年龄生育率 指一定年龄组中每1000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分年龄生育率在不同年龄组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情况下,20~29岁的生育率处于育龄期间的最高值,如表1。
资料表明,20~29岁的生育率占全部生育率的80%以上,而且越是低生育地区,这项比例越高。(见表1)
年龄组生育率的起伏,能明显反映晚婚、晚育及控制生育的效果。计算年龄组生育率对预测人口趋势有重要作用。
孩次生育率 指婴儿属于其母亲的第几次活产数。全年活产婴儿数B可表述为
B=B1+B2+…+Bα
式中1、2、…α为孩次;每1000个育龄妇女全年生育第i孩次的活产婴儿数,称为i孩次生育率fi。
生育率的孩次结构,是生育率特征的重要方面。例如1981年中国的一孩生育率为 39.42‰、二孩生育率为21.40‰、三孩及以上生育率为22.52‰。可见严格控制多育,进一步降低中国妇女生育率仍有很大余地。
同孩次的生育率在年龄分布上很不均衡,在一定的生育水平下,这种不均衡性又是相对稳定的。
分年龄孩次生育率 每1000个 α岁的育龄妇女全年生育第i孩次的活产婴儿数。
标准化生育率 按标准人口的妇女年龄结构,对不同人口的分年龄生育率加权平均得出的生育率
一般生育率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分年龄生育率与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对比两地或不同时期生育率水平时,有必要从一般生育率中消除年龄结构的影响,即采用统一的标准人口的年龄结构计算生育率,这称作生育率的标准化。
资料表明,分年龄生育率都是乙地较低,但一般生育率反而甲比乙低,这一矛盾现象是因乙地生育旺盛的年轻育龄妇女的比重较大引起的。这种被年龄结构所扭曲了的生育率对比关系,在标准化过程中得到调整。若取标准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别计算两地的一般生育率,可得标准化生育率:甲地63.75‰,乙地58.64‰。这就使一般生育率与分年龄生育率保持高低一致的关系。
一般取与两个地区有关的人口当作标准人口,如比较各省市生育率时,可取全国人口作标准人口。
标准化生育率亦用来描述生育率变动趋势,假设以1964年中国女性人口的结构,对近30年中国的一般生育率进行标准化,可得生育率趋势。
生育率标准化后显示,直至70年代中国加强计划生育以后,生育率才发生急剧转变。
以上生育率标准化方法称为直接方法。在资料受限制情况下,还可采用间接方法求标准化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 若一队列妇女按一定年份的年龄组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她们终身平均生育的孩子数称为总和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实质上是一种标准化生育率,它对每个分年龄生育率都加了“等权”。因此不受妇女年龄结构的影响,能用它表明不同地区生育水平的差异,或一地生育水平的转变过程。总和生育率随分年龄生育率而变动,能综合反映一定人口的生育水平,对有计划地控制生育、制订人口规划、预测人口趋势有重要作用。
累计生育率 一群妇女按一定年份的分年龄生育率,经历育龄期的过程中,到达一定年龄时的平均累计生育量。如年龄的累计生育率为
累计生育率随年龄而变动,显然,育龄期结束时的累计生育率等于总和生育率。
累计生育率描述育龄过程中妇女生育量的积累过程,对不同年龄妇女的生育状况,与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如教育、就业、扶养关系、健康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时,需采用累计生育率。
终身生育率 度过育龄期后一批同龄妇女平均每人生育的孩子数。亦称完全生育率。经回顾性调查,可获得超过育龄期的同龄妇女群曾经生育的孩子数。
终身生育率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对比,可反映生育水平的变动趋势与地区差别。
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水平不同而已!
这个,要看什么生育率吧:
总出生数与相应人口中育龄妇女人数之间的比例。亦称育龄妇女生育率。因分析目的不同,生育率可分为一般生育率、分年龄生育率、孩次生育率、分年龄孩次生育率、标准化生育率、总和生育率、累计生育率、终身生育率等类型。
一般生育率 指每1000育龄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出生率因受性别、年龄及其他人口特征的结构影响,难以充分反映人口的生育水平。而一般生育率将生育量与人口中同它关系最密切的育龄妇女数相比,就摆脱了上述结构影响,相对可靠地反映出人口的生育水平。
对生育率作细致分析时发现,一些影响男性人口的社会经济因素也能导致生育水平的变动,并可按男性育龄人口计算出生率,即
式中为年中15~54岁男性平均人数。男性的育龄期较长,一般情况下,男性的一般生育率显然低于女性,经验表明:
0.8(或0.9)GFRf=GFRm
一般生育率受各年龄妇女生育水平、已婚比例、育龄群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需分清各因素在生育率变动中的作用。
分年龄生育率 指一定年龄组中每1000妇女的全年活产婴儿数。
分年龄生育率在不同年龄组有明显的差别,一般情况下,20~29岁的生育率处于育龄期间的最高值,如表1。
资料表明,20~29岁的生育率占全部生育率的80%以上,而且越是低生育地区,这项比例越高。(见表1)
年龄组生育率的起伏,能明显反映晚婚、晚育及控制生育的效果。计算年龄组生育率对预测人口趋势有重要作用。
孩次生育率 指婴儿属于其母亲的第几次活产数。全年活产婴儿数B可表述为
B=B1+B2+…+Bα
式中1、2、…α为孩次;每1000个育龄妇女全年生育第i孩次的活产婴儿数,称为i孩次生育率fi。
生育率的孩次结构,是生育率特征的重要方面。例如1981年中国的一孩生育率为 39.42‰、二孩生育率为21.40‰、三孩及以上生育率为22.52‰。可见严格控制多育,进一步降低中国妇女生育率仍有很大余地。
同孩次的生育率在年龄分布上很不均衡,在一定的生育水平下,这种不均衡性又是相对稳定的。
分年龄孩次生育率 每1000个 α岁的育龄妇女全年生育第i孩次的活产婴儿数。
标准化生育率 按标准人口的妇女年龄结构,对不同人口的分年龄生育率加权平均得出的生育率
一般生育率受两个因素的影响,即分年龄生育率与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对比两地或不同时期生育率水平时,有必要从一般生育率中消除年龄结构的影响,即采用统一的标准人口的年龄结构计算生育率,这称作生育率的标准化。
资料表明,分年龄生育率都是乙地较低,但一般生育率反而甲比乙低,这一矛盾现象是因乙地生育旺盛的年轻育龄妇女的比重较大引起的。这种被年龄结构所扭曲了的生育率对比关系,在标准化过程中得到调整。若取标准人口的年龄结构,分别计算两地的一般生育率,可得标准化生育率:甲地63.75‰,乙地58.64‰。这就使一般生育率与分年龄生育率保持高低一致的关系。
一般取与两个地区有关的人口当作标准人口,如比较各省市生育率时,可取全国人口作标准人口。
标准化生育率亦用来描述生育率变动趋势,假设以1964年中国女性人口的结构,对近30年中国的一般生育率进行标准化,可得生育率趋势。
生育率标准化后显示,直至70年代中国加强计划生育以后,生育率才发生急剧转变。
以上生育率标准化方法称为直接方法。在资料受限制情况下,还可采用间接方法求标准化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 若一队列妇女按一定年份的年龄组生育率度过整个育龄期,她们终身平均生育的孩子数称为总和生育率。
总和生育率实质上是一种标准化生育率,它对每个分年龄生育率都加了“等权”。因此不受妇女年龄结构的影响,能用它表明不同地区生育水平的差异,或一地生育水平的转变过程。总和生育率随分年龄生育率而变动,能综合反映一定人口的生育水平,对有计划地控制生育、制订人口规划、预测人口趋势有重要作用。
累计生育率 一群妇女按一定年份的分年龄生育率,经历育龄期的过程中,到达一定年龄时的平均累计生育量。如年龄的累计生育率为
累计生育率随年龄而变动,显然,育龄期结束时的累计生育率等于总和生育率。
累计生育率描述育龄过程中妇女生育量的积累过程,对不同年龄妇女的生育状况,与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如教育、就业、扶养关系、健康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时,需采用累计生育率。
终身生育率 度过育龄期后一批同龄妇女平均每人生育的孩子数。亦称完全生育率。经回顾性调查,可获得超过育龄期的同龄妇女群曾经生育的孩子数。
终身生育率在不同时期、不同空间对比,可反映生育水平的变动趋势与地区差别。
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主要集中在文化,教育水平不同而已!
楼主的问题是一道人口与经济问题:
到19 世纪中叶之前, 西方学者关于人口与经济问题的论述, 多数偏重于人口增长对经济的影响,而对经济如何影响人口的分析, 则显得相对薄弱。直到兰得里提出“人口革命”论后, 关于经济如何影响人口尤其是如何影响生育率的问题才逐步进入研究者们的视野。进入20 世纪以来, 随着发达国家生育率的普遍下降, 这一领域的研究变得异常活跃。
关于如何解析经济因素对生育率变动的影响, 西方人口经济思想经历了四次大的转变, 即从早期的“经济促进人口增长论”到“人口转变论”, 尔后, 再由当代宏微观人口经济理论演变为目前的综合人口经济理论。
这里简述一下综合人口经济理论——— “生育率临界假说”(Threshold Hypothesis of Fertility)对此的解释:
20 世纪70 年代的中后期, 主要发达国家的生育率已降到世纪的最低点, 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生育率却一直居高不下。无论是宏观人口理论还是微观人口理论都无法对这种现象作出满意的解释。生育率经济学在实践方面遇到的挑战, 迫使人口经济学家把注意的焦点集中于宏观与微观的联系途径与联系机制, 并将经济学与社会学、生理学进行高度综合。伊斯特林的生育经济分析便是这种背景的产物。
伊斯特林首先将偏好的变化引入经济模型, 突破了经济学偏好不变的假定, 他于70 年代中期提出了“愿望—收入张力”模型, 把生育率的变动归结于愿望与实际收入之间的背离程度。80 年代, 他又综合了生育率的经济分析, 把生育经济理论与社会理论结合起来解释“生育率革命”这一社会经济现象。在1985 年问世的《生育率革命》一书中, 他用实证的方法, 描述了整个现代化过程中从不发达阶段向发达阶段转化时生育率的变动趋势, 并建立了“生育供给与需求型”及“生育率临界假说”。伊斯特林认为, 现代化是社会经济、科学技术、文化道德以及人类特性等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现代化进程中, 社会经济等变量诉诸于一系列“中间环节”对生育率发生影响。通过归纳分析, 伊斯特林把诸多“中间环节”集结为孩子的需求(Cd) , 潜在的孩子供给(Cn) 和生育率控制成本(Rc) “三个中心决定因素”。现代化对生育率的影响机制为: 首先, 社会、经济、教育等“基本因素”直接影响需求Cd 、供给Cn 和成本Rc 之间变动关系; 尔后, 需求Cd 和供给Cn 变动产生的“自觉控制生育动机”与成本Rc 的变动关系最终导致生育率的变动。但伊斯特林认为, 生育率的变动有一个“阈值”, 即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必须达到足够的强度, 生育率的变动才能发生实质性的转变, “生育率革命”才能完成。依据“生育率临界假说”, 在“临界点”之前(发展中国家) , 高生育率是必然现象, 对生育率起主要作用的是社会、技术因素。过了“临界点”(发达国家) , 则进入低生育率时代, 经济等因素对生育率变动的影响开始显著。
“生育率临界假说”厘清了现代化过程中影响生育率转变的渠道和途径, 使生育率的经济分析在宏观与微观方面得到了有机结合。该理论弥补了传统“人口转变论”、宏观人口经济理论和微观人口经济理论对于生育率变动解释的盲点, 堪称为生育率经济学的“通论”。当然, 这一理论也有其不尽意之处。比如, 生育率转变的“临界点”难以定义和测量。虽然人口学家试图对世界上不同背景的地区定义出不同的生育率转变临界值, 同时也尝试依据整个世界文化变迁而定义出一个移动性临界值, 但最后还是无功而返。其原因在于, 生育率的变动受到非经济变量如制度、传统、文化等的影响。由于这些变量难以直接测定。因此, 以任何方法推算的“临界点”充其量只是一个有着误差的近似值。
既然生育为一种综合要素影响的行为, 显然, 只有用综合的理论、多维的视角进行研究才能获得比较满意的答案。从经济角度来阐释生育率的变动, 无论其理论的构建多么科学, 它始终只是在一种思维方式下获得的思维结果。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4-9 6:09:18编辑过]
富国之所以富有,其实是人均富有。穷国之所以贫穷,是人均贫穷。在富裕的国家也有穷人,在贫穷的国家也有富人。
所以,富国在本国人口结构能够维持本国发展的时候。并不是特别担心出生率低的问题,但是当出生人口比重不足以维持本国发展的速度的时候,她才会担心出生率低。
而相比而言,穷国的出生率高一直是政要们担心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富国的福利比较完善,等到你老的时候,国家自然会养你。所该国公民并不注重发展下一代,相反,会认为养育下一代是负担,还有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为代价。
而穷国,主要只能依靠自己还有自己的后代,相比而言,更愿意话时间和精力在培养下一代上,以期为将来自己年迈时的生活做保障。
1、穷国养活一个孩子的成本低,以我国为例,过去在农村每个家庭有四五个孩子很平常,只要给他吃好就行了,不用担心教育问题。现在养活一个孩子的成本大大提高,不但要养活,还要教育,教育的成本就很高昂。
2、富国生一个孩子的机会成本很高,对于教育程度很高的妇女而言,生孩子要丧失很多的收入。而且,养活的成本,包括教育的成本也很高昂。
因为富国的生孩子的机会成本比穷国大。所以生产(孩子)这种商品便少于穷国——但怎么说也是得生的。
简单的理解就是,在资本相对稀缺的穷国,人们维持生计的办法是持续的投入劳动力——于是生育率就高了,养儿防老就是这么个意思。
在资本相对富裕的富国,人们维持生计的并不用靠孩子,他们有健全的保障体系,老有所靠。而且文化上让他们追求独立,这样孩子对他们来说只是作为维持生命延续的作用。——亦或者说,在资本相对富裕的富国,除了生孩子他们还有更多的选择,比如领养、比如他们还有自己的事业。 这样他们生孩子的成本就很高,于是便生的少了。
上面也有兄台提到富国养育孩子的成本高于穷国——其实我觉得,这是相对的,我想即使富国——如果不算感情投入的话——单从资金上来看,养育孩子的成本占其收入的比例并不见得就比穷国的这个比例要高到哪去。
我也来凑热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O(∩_∩)O哈哈~
首先明确一下问题,穷国为生育率高发愁,富国为生育率低而发愁,主角是谁?我想应该是政府吧~~~那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民众,为什么政府和民众的想法不一样呢?在我看来,穷国民众的高生育率和楼上一些观点相差不大——主要是为了老有所养,对贫国民众来讲,子女就像保险一样,可以弥补社会保障的不完善~~~那穷国政府的思路呢?实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和种族都有扩张自己的冲动,这包括各个方面,比如种族基因等,这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是动物的天然属性。然而,自然界也向我们诠释了他理性的一面~~~~很多时候,种族国度扩充的结果往往会导致战争和杀戮,这在人类社会里也存在,其主要原因是对资源的争夺。如果生存需要的资源都像空气一样,那么即便是穷国也绝对不会为高生育率发愁,俄罗斯就是比较接近这样条件的理想国家,生育率的限制因素是资源的稀缺性`~~~~~再谈发达国家,发达国家民众不愿生育的原因我也同意楼上的分析,发达国家政府的立场如何来解释?应该说,政府考虑问题的角度和民众并不一样。发达国家,或者说任何国家和社会赡养老人的任务其实际承担者都是年轻的一代,老人所消耗的各项产品都是有年轻人来提供的,这就涉及到一个比率问题——即几个年轻人抚养一个老人是合适的比例,这又主要取决于技术发展水平~~~~~~发达国家民众不生育对个人是理性的,但是个人理性的结果造成的是群体的非理性,每个人都依赖于保险,却没想到(或是即便想到也不愿意去做,因为养育子女的成本相当巨大)养老的责任需要人埋单,这种想得好处却不愿付出的行为也算是搭便车吧。
总结一句话,民众是从个人角度思考问题的,政府是从群体角度思考问题的。
对以上论点中可能造成误会的地方做补充:发达国家民众不愿生育的状况并与物种扩张的本能并不矛盾,因为任何行为都是有成本的,成本越大,收益越小,还有可能是负值,收益是负值,这样的事没人愿意做的。解决办法就是增加生育孩子的收益,解决其收益过低的问题,如果谁算过的话,我保证在发达国家养育子女的收益绝对比不上买股票或国债,其行为接近是公益行为,这是穷爸爸富爸爸中的原话。
补充二:发达国家鼓励生育,难道不存在资源的稀缺问题吗?
资源稀缺在哪里都存在,但是两害相较取其轻,更何况发达国家获取资源的能力很强,这个问题并不显的突出。相较养老这样现实的问题,资源稀缺还是要靠边,我们都不知道世界上有多少石油,怎么好把这个变量导入决策,先放一边去吧,O(∩_∩)O哈哈~
总结之二,任何行为的最终决定因素都是成本和收益,它可以解释世界上有关人的选择的一切问题,有的时候看着不符合,只不过是每个人对事情的价值评估不一样罢了,因为生物的多样性,世界才丰富多彩呀,如果大家的行为都小磁铁一样标准化一,那世界天天有战争,再多的东西大家都去争,分到头上也少啦。
痴人妄言,不妥之处请多指正~~~~~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