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发展经济学
16086 22
2005-09-13

本人认为中国人口众多,粮食问题非同小可,应主要靠国内生产解决。

但是有许多人也认为国内粮食生长成本太高,应大量进口国外粮食。

请大家发表一下自己对粮食问题的看法。

[此贴子已经被dreamdiy于2005-9-20 10:19:25编辑过]

单选投票, 共有 18 人参与投票

距结束还有: 2652 天21 小时48 分钟

您需要登录之后方能进行投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5-9-13 08:37:00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但粮食生产的效益比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的生产经营不可避免地要溶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人多地少的现实矛盾中,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会因机会成本的不断增加而降低,劳动、资本的投入就会相应减少,农民在家庭经营决策中,就会把精壮劳动力输出到比较效益更高的二三产业,而把农业生产留给不能外出的老弱病残,无疑也带来了农村的阶段性衰落。在许多经济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地区,除农忙季节外,农村中很难看到青壮年劳动力。

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是必然的,这是由粮食消费大国的现状所决定的,过多的依赖进口,必然会大幅度引起世界粮食市场的动荡,价格的波动也会引起国内对粮食安全的恐慌。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在解决粮食生产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上如何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与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确实是一对现实的矛盾。现在国家已经结束了几十年的对农民粮食政策性的剥夺,再想回过头来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出牌,继续吃农民的低价粮,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国家就应该给予种粮农民以补偿,这种补偿必须是机会成本与粮食市场价值的差额,机会成本的计算应以不低于城镇低保水平为准。补贴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实物性的,如目前的粮食补贴、良种补贴以及应该实行的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性的,如信息支持、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等;还有就是政策性的,如对纯种粮户的养老、子女入学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3 09:38:00
以下是引用落叶2004在2005-9-13 8:37:00的发言:

粮食是重要的战略物资。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对粮食生产能力的保护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但粮食生产的效益比较低,随着经济的发展,粮食的生产经营不可避免地要溶入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在人多地少的现实矛盾中,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会因机会成本的不断增加而降低,劳动、资本的投入就会相应减少,农民在家庭经营决策中,就会把精壮劳动力输出到比较效益更高的二三产业,而把农业生产留给不能外出的老弱病残,无疑也带来了农村的阶段性衰落。在许多经济欠发达的传统农业地区,除农忙季节外,农村中很难看到青壮年劳动力。

解决粮食安全的问题主要依靠国内生产是必然的,这是由粮食消费大国的现状所决定的,过多的依赖进口,必然会大幅度引起世界粮食市场的动荡,价格的波动也会引起国内对粮食安全的恐慌。

现在的问题是,政府在解决粮食生产的效率与公平问题上如何作为?保障粮食安全与增加种粮农民收入确实是一对现实的矛盾。现在国家已经结束了几十年的对农民粮食政策性的剥夺,再想回过头来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出牌,继续吃农民的低价粮,已经不可能了。因此,国家就应该给予种粮农民以补偿,这种补偿必须是机会成本与粮食市场价值的差额,机会成本的计算应以不低于城镇低保水平为准。补贴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实物性的,如目前的粮食补贴、良种补贴以及应该实行的化肥等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农村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服务性的,如信息支持、技术推广、教育培训等;还有就是政策性的,如对纯种粮户的养老、子女入学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等。

你好,你的话很有道理,我现在也在做这方面的研究,问题是一些量如何确定的问题,如“机会成本与粮食市场价值的差额”,机会成本的确定就很困难(偶一直困惑呀,呵呵),粮食的真实市场价值的确定也很困难!再就是你所说的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现实的矛盾”,偶不敢苟同,我认为这是没有定论的东西哦

楼主的思维很开阔,值得学习呀,盼望交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3 11:53:00

关于机会成本,我是这么看的:

由于我们特殊的国情,粮食永远都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体现其公平价值。但是市场机制会使生产者权衡取舍,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驾驭市场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劳动力会选择效益较高的行业就业,这就是目前比较热点的农民工问题。其实,市场经济本身就鼓励农民从低效益的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目前的问题是城市的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及承载能力问题。另一方面,农业从生产供给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农业内部结构也会随着市场的波动围绕利益最大化调整,留在土地上的农民也会在满足自给的基础上选择效益较高的产品组织生产,从宏观上,就存在粮食供给的阶段性、品种性以及突发性的供求失衡。

基于以上分析,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就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具备从事非农产业能力的劳动力种植粮食的机会成本,一个是种植非粮食品种的机会成本。两种机会成本,均会导致粮食生产的数量和效率降低。机会成本的数额确定确实是个大难题,但原则很明确,应围绕社会公平度、农民满意度、结合城乡统筹的进程来确定,一步到位也是不现实的。比如,目前的粮食补贴政策等,尽管与机会成本的差距很大,但农民的满意度、社会公平感有了明显增加,其意义就在于增加农民对政治、经济政策的认同感。

至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现实矛盾”,确实是明显存在的,粮食安全要求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劳动、资本投入加大,但农民增收的愿望则使具有精细生产能力的劳动力转向了非农产业,比较效益使种植品种趋向非粮品种。政府在上面高喊确保多少面积的粮食不动摇,但农民只会按照价值规律去实现相对的利益最大化。这样解释,不知是否满意,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3 12:03:09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3 22:01:00
以下是引用落叶2004在2005-9-13 11:53:02的发言:

关于机会成本,我是这么看的:

由于我们特殊的国情,粮食永远都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体现其公平价值。但是市场机制会使生产者权衡取舍,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深化,农业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农民驾驭市场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一方面,劳动力会选择效益较高的行业就业,这就是目前比较热点的农民工问题。其实,市场经济本身就鼓励农民从低效益的农业向二三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城市化的必然结果。目前的问题是城市的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及承载能力问题。另一方面,农业从生产供给型向市场经营型转变,农业内部结构也会随着市场的波动围绕利益最大化调整,留在土地上的农民也会在满足自给的基础上选择效益较高的产品组织生产,从宏观上,就存在粮食供给的阶段性、品种性以及突发性的供求失衡。

基于以上分析,农民从事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也就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具备从事非农产业能力的劳动力种植粮食的机会成本,一个是种植非粮食品种的机会成本。两种机会成本,均会导致粮食生产的数量和效率降低。机会成本的数额确定确实是个大难题,但原则很明确,应围绕社会公平度、农民满意度、结合城乡统筹的进程来确定,一步到位也是不现实的。比如,目前的粮食补贴政策等,尽管与机会成本的差距很大,但农民的满意度、社会公平感有了明显增加,其意义就在于增加农民对政治、经济政策的认同感。

至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的“现实矛盾”,确实是明显存在的,粮食安全要求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劳动、资本投入加大,但农民增收的愿望则使具有精细生产能力的劳动力转向了非农产业,比较效益使种植品种趋向非粮品种。政府在上面高喊确保多少面积的粮食不动摇,但农民只会按照价值规律去实现相对的利益最大化。这样解释,不知是否满意,呵呵。

楼主辛苦了,首先我赞同粮食永远都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来体现其公平价值,种粮农民很难获得当前社会的平均利润,故而出现行业的转换,于是出现了所谓的农民工的问题,但是楼主要知道掌握社会资源的一群人,他们获得的是超额利润,为了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他们自然会阻止农民工分享资源,所以农民工就业有着巨大的障碍,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不可能真正就业,最多也只是超额利润的所有者将其部分利润的一小部分让度而已!尽管我们当提倡“和谐社会”,呵呵,和谐社会是违背经济学的假设之一的。粮食要实现其真正价值还在于种粮农民本身他们没有真正成为利益的主体,因为买者是国家(只有1个),而卖者确是9亿农民,显然,在市场上,农民处于弱势!当然,农民组织起来也不大可能,那么国家就会用强大的国家机器以“粮食安全”为由,压榨生产者了!

楼主的关于机会成本的说法,偶觉得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成本,那就是制度成本,因为农民不从事粮食生产,他将面临强大的行政压力(当然,一般认为应该表现为经济压力),这样其成本将是难以估量的,而城市居民则没有次压力,也就是,农民生来要承担粮食的安全供给!这是掌握资源的拥有者设下的!!!农民苦也就表现与此了,呵呵!

至于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楼主说的意思是种粮没有比较效益,我认为应该这样理解;一是大多数粮食品种的确没有比较效益,但不是全部。二是种粮不挣钱不是效益问题,更多的是规模问题,人多、地少,自然没有效益,三是取决于政府对社会的总体衡量,如果我们的市场是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吃饭问题永远是头等大事),那么农民完全因为承担了国家粮食安全任务而因该获得更多的社会剩余,但是可能吗?因为有政府的强大压力,政府一方面要保证有吃的,也要保证吃得起呀!

至于粮食的补贴问题,我认为更多的是政治意义,实际上补贴很少,中部主产区的补贴:早稻3分/斤,中稻4分/斤,而同期,农药、种子,化肥等上涨30-80%不等!

宗上,我认为一是粮食安全应该是政府的责任,不是农民的责任,政府理应买单。二是粮食安全的成本节节攀升,主要是由于市场的逐步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依法治国的压力。未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5-9-14 22:18:00
那么国家就会用强大的国家机器以“粮食安全”为由,压榨生产者了!

偶觉得忽略了一个最重要的成本,那就是制度成本,因为农民不从事粮食生产,他将面临强大的行政压力(当然,一般认为应该表现为经济压力),这样其成本将是难以估量的,而城市居民则没有次压力,也就是,农民生来要承担粮食的安全供给!这是掌握资源的拥有者设下的!!!

首先更正一下,我不是楼主。

关于“粮食安全=政府责任”的问题,我想再说几句。我基本赞同这种观点。但重要的不是谁的责任的问题。(待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9-15 9:30:2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