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最需要的人
所有迹象都表明,NBA在竭力营造一种独特的中国经验:韬光养晦,而不是急功近利。
一方面,NBA在中国的初步成功得益于充满创意的中国战略,另一方面则来自陈永正的执行力。作为NBA中国战略的主要制定者和推动者之一,NBA的三号人物、全球业务总裁海蒂·尤伯罗斯(Heidi Ueberroth)对《环球企业家》点出了两者之间的关联:“他(陈)的工作非常出色,并且他有足够的权力为NBA中国业务做决策”。
问题在于,一家跨国体育赛事公司,缘何选择一名来自IT产业的职业经理人、并予以充分信任?2007年10月,宣布陈永正成为NBA中国CEO的消息一出,舆论焦点便集中在这位明星经理人的职场变迁,以至于迄今为止,外界仍然不解选择陈的真正理由。而这一点,其实与NBA如何理解自己作为一家体育公司的商业价值,息息相关。
掌控NBA管理大权的斯特恩仅用了一个多小时,便确定了NBA中国的第一位CEO人选。
时任微软大中华区CEO的陈永正是在电话会议的视频上首次见到这位67岁老人的。“你先不用说什么,只需要回答我的问题”。在这句下马威之后,斯特恩式“盘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陈终于听到最后一个问题:“好,你有什么想问的?”。
斯特恩曾扭转职业篮球联盟濒临崩溃的命运,而他本人也始终固守着强势的管理风格,被称为NBA的神。
不过,高强度的问答对陈永正并不陌生,毕竟他和比尔·盖茨、鲍尔默这样强硬的提问者有过长达四年的合作。从这个角度看,NBA和微软没有什么差别:一个被神化的领导者,强势的品牌,在本土市场取得巨大成功、但其中国业务却要面对不成熟的产业环境等困局。换言之,类似的商业环境中,陈永正已经证明了自己,斯特恩可能无法再找到一个更适合的人选了。
的确,斯特恩所代表的NBA决策团队始终把NBA的商业价值作为判断依据。海蒂曾对外表示,陈非常突出的一点在于能很好协调与政府或其他公司之间的关系。
事实上,电信和软件在中国属于产业政策指导性非常强的行业,而陈之前在摩托罗拉和微软取得的成功,政府公关能力已成为他的重要标签。
对此,陈本人曾对《环球企业家》进行自我评价:这并不意味着如何与位高权重者建立亲密的关系,而在于公司发展方向如何与政府策略配合。这个看似浅显的道理却是不少跨国公司在制定中国战略时所忽视的。
NBA中国的综合性场馆合作计划之所以获不少地方政府支持,是因为这种全新模式改变了政府投资修建中小型场馆却无力维持运营的窘境。而综合性场馆更能通过多种消费方式拉动内需,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
“NBA选择陈永正是正确的,因为这是一门生意,需要更懂得商业的人来管理,而不是更了解体育的人。” 众辉国际体育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陆浩对《环球企业家》说,这家公司是姚明和斯诺克球星丁俊晖的经纪代理机构,并负责推广了多项本土体育赛事。
契合
作为NBA中国最需要的人,陈永正也要因此迎来巨大压力。
上任之初,飞行了上万公里去拜访客户,但并不像流俗商业故事中的主角那样——勤勉终会得到回报。去年年初,安利(中国)公司突然意识到应该躲避北京奥运会的热度,希望将原定于3月举行的少年NBA挑战赛延至奥运会之后,但这会浪费NBA此前的筹备工作。陈永正第一时间飞赴广州与客户协商,可他没能改变什么。
尽管拥有在华跨国公司所需要的职业经理人的种种优势,陈仍要重新学习一个新行业。这个磨合过程通常被陈轻描淡写。但显见的一点是,NBA并不像外表看起来那样轻松活泼。斯特恩曾是个律师,这家公司各项规定细致而严谨,与陈永正不拘泥于形式的管理风格截然不同。
“NBA跟我以前处的公司是完全不同的文化,想法真的蛮严谨的。但你在任何一家公司都会有自己的条条框框,所以还好。”陈永正笑着说。和以往不同,陈在NBA没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办公室。和大多数员工一样,他坐在一个由隔断围成的狭小工作区之中。唯一特殊的是他带来的那张意大利书桌。
另一方面,陈永正在NBA中国的工作并非外界想像的那样轻松遐意。
艰苦不仅体现在去年北京NBA中国赛的整场时间里,陈需要逐个包厢地拜访客户,直到比赛结束仍未走访完毕,还体现在公司起步时期所遭遇的特殊压力。北京奥运会几乎成为该年度体育营销的最大焦点,陈永正不得不迅速将团队规模扩大一倍,同时充分利用美国国家男子篮球队在参加北京奥运会前的热身赛机会,进行市场营销。
此外,他促使NBA中国与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代理公司未来广告公司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启用一些新的广告形式,例如在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播放NBA每日五佳球栏目,并为该栏目销售冠名权。
陈永正随后着手调整NBA中国各项业务的架构,包括电视转播、大合作伙伴、市场合作伙伴等业务都更换了负责人。
如今,陈永正已经度过了那段糟糕的日子。“我从未见他在工作上如此轻松高兴。”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在去年12月告诉《环球企业家》。在陈担任微软大中华区CEO时期,俩人曾携手令微软在中国的业绩突飞猛进。
陈属于那种需要更新环境来不断调整定位并提升自我的职业经理人。“在微软我要超越自己是很难的,而这里的范围我个人感觉更广。哪里去找这么一个如此知名的品牌,又有机会去上市。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陈永正对《环球企业家》说。
当陈永正的职业生涯和NBA的中国机会找到契合点,便产生出NBA创新的商业模式:经由IPO辅助,NBA中国借助品牌影响力启蒙中国的篮球文化。
出售11%股权来吸引五家机构投资者的融资计划,陈也希望从联想、李嘉诚基金会那里得到超出资金的支持。李嘉诚本人是屈臣氏和百佳超市的所有者,或可帮助NBA拓展零售资源。
但这一创新模式仍待推敲。战略投资者们似乎是在一种对NBA及篮球产业的模糊认可下注资的。关于体育和文化的社会公益项目是联想未来的投资主题之一。在中国,和足球相比,篮球的影响力则越来越大,“因此NBA比较可能有良好的收益”,柳传志对《环球企业家》说。
对中国篮球市场投资价值更明确的质疑也存在。“我不认为这个模式能行,因为我不看好NBA中国的结果。中国不是欧美,篮球在中国的市场不够大,职业化的程度也不足。”前北京奥美行动营销总经理、新意互动广告公司首席运营官吴孝明说。NBA中国为自己确定的“启蒙者”角色,或可成为这一论点的注脚。
正面论据是,根据篮管中心的统计,去年北京奥运会有7.8亿名中国观众观看了篮球赛,1.8亿人观看了中美之战,创下了一个国家观看单场篮球赛的人数纪录。据NBA的调查,大城市中的年轻人中,每3人中就有1人打篮球。现在,为配合国家体育总局的农民健身工程,NBA正与篮协协商合作修建80万座乡村篮球场的事宜。
事实上,NBA目前的迂回策略正是在此前激进的市场拓展行为遇阻后,做出的调整。但随着乔丹等一代巨星的隐退,NBA在美国本土也日益远离篮球文化的精髓:崇尚个性、甚至桀骜不驯的草根本性。
陈永正需要多久,才能使这种精神在中国复活?至少,NBA中国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NBA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情,再干5年10年都没问题。”陈永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