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底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不是不可能
-----这将是人类社会最后一次革命
国际社会还没有说可以彻底解决劳动就业问题,也没有说不能彻底解决。劳动就业问题是人类社会的一个重大问题,为什么劳动就业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我们认为,其中涉及到人类社会的社会政治的重大变革,也是社会经济的史无前例的经济革命。如何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应当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第一要认识劳动以及劳动就业的诸多问题;第二,要认识劳动就业与城市经济管理以及财政支出的关系;第三,科学的设计劳动就业岗位;第四,劳动革命。
一、劳动就业的三个要素、劳动场所、劳动岗位与劳动工资
1、城市经济管理的基本工作
2、社会劳动及其构成: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创造人的劳动
3、劳动场所、劳动岗位与劳动工资的关系
4、如何计算劳动工资?
二、城市财政管理与劳动就业、劳动工资的关系
1,财政管理与货币数量与劳动工资的关系
2、财政支出与劳动就业的关系
3、财政投资与流通管理的关系
4、劳动工资的两个来源:财政投资、销售收入
三、劳动就业的宏观协调性
1、物质资料劳动就业岗位是一定的
2、精神资料劳动就业岗位是无限的
四 劳动制度改革,设计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1、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2、改变消费理念,创造新的就业
五 劳动革命
劳动工作时间的革命:8小时工作改5小时半天工作制,提高1倍就业机会
基本思想:
只有解决了对劳动就业的认识问题,才能解决劳动就业的实际问题。
古代社会为什么不存在劳动就业问题,说明这个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出现和发生的问题,这个问题同人类社会所出现和发生的所有问题一样,是可以认识和解决的。
一 劳动就业的三个要素:劳动场所、劳动岗位、劳动工资
要解决就业问题,我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
1、城市经济管理的基本工作
因为劳动者个人不能,企业不能,因为他们是被管理者,所以,只有市政府可以解决劳动就业问题。因为这是城市经济管理的基本工作之一。
任何一个城市首先是一个劳动场所,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要生存,生存需要有基本的物质资料,需要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这些资料不是自然给于的,需要有相应的劳动者劳动创造出来。
当人们为了生存居住在一起,就需要有部门来管理。家庭有家长管理,企业有企业经理管理;家庭之间谁来协调?企业之间谁来管理?所以,城市经济管理工作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和需要。
社会经济的一切都是劳动创造的,城市管理的第一个工作就是满足就业需要,只有经过劳动的就业,才能为城市经济提供所需要的物质资料需要和精神资料需要。
2、社会劳动及其构成: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创造人的劳动
社会劳动一共有多少劳动构成?一般有三大类,即管理劳动、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管理劳动实质也是精神劳动,所以,社会劳动可以认定有两大类:即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还有一个问题,物质是物质劳动创造的,精神是精神劳动创造的,人是谁创造的?当然,人是人创造的。人也是被创造的,创造人的过程属于不属于劳动?我们认为非常有必要讨论。
人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会;反之,没有人类社会也就没有具体的人。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人而发生。有人认为人是个人即家庭创造的,不对!人是人类社会共同创造的,不过,个别人即家庭只是一个具体实施者,就像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一样,都有具体的实施者。
人类社会创造了人,人又创造了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有了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人类才得以生存发展。人的一切都是人类社会保障的,我们具体的人只是其中一个分子。
我们每个人出生之后,什么都不会,什么都要学习,学习吃饭,学习走路,学习语言,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十八岁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劳动者,劳动的能力取决于个人接受文化科学知识的多少。一切是谁提供和保障的?人类社会。
人既是劳动者,又是消费者,首先是消费者,因为人类在具备基本衣食住行的保障下,才能进行劳动。人们劳动能力的发挥,则完全取决于城市的管理水平和能力。
3、劳动场所、劳动岗位与劳动工资的关系
劳动就业的三要素:场所、岗位和劳动工资。过去,我们不是没有劳动场所,不是没有劳动岗位,而是我们不给劳动者发给工资。只给城市中的工人发给工资,不给农业工人发工资;现在,只给公务员发工资,其它劳动者都没有稳定的工资。农民没有劳动吗?所以,劳动就业最重要的还有必须发给工资,而且是要足够的工资。
第一,劳动场所。劳动场所分:自然劳动场所和社会经济劳动场所。例如农村就是自然劳动场所;现在的工厂和一些办公大厦就是社会经济劳动场所。劳动场所也可简单的理解为固定资产。按照现在的物价水平计算,要满足一个人的劳动就业,最少要有10万元的固定资产投资。
第二,劳动岗位。劳动岗位是非常复杂的,我们从社会劳动分类认识就简单一些。人类社会劳动有三大类,即物质劳动、精神劳动和创造人的劳动。劳动岗位相应也有三大类:即物质劳动岗位、精神劳动岗位和创造人的劳动岗位。物质劳动岗位和精神劳动岗位,我们容易理解,但创造人的岗位就不太容易理解。我们需要进一步的说明。
首先,妊娠的妇女是创造人的直接劳动者;其次是医院,因为人类在进化中已经不能像动物那样自己分娩幼儿,需要医院和医护人员的帮助才能分娩;第三,幼儿还要入托,要有幼师或保姆的启蒙教育;之后就是小学、中学和大学的系列教育。二十岁以后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劳动者。
其中,所有的岗位都有劳动者和劳动工资,唯独妊娠的妇女没有劳动工资或保障。因为没有人认为妇女妊娠也是劳动,不是劳动,就没有岗位,没有岗位,就没有劳动工资。这合理吗?
在此我们可以明确的认识到,社会劳动以及经济建设和劳动就业,基本都是围绕着人而构成和发生。
4、如何计算劳动工资?
有了劳动岗位,还要有劳动工资。劳动工资不是数量多少问题。劳动工资是国家规定和分配的。
当国家规定了标准工资为10元/小时,一个工人一天的劳动工资就是80元,一个月的工资就是80×30=2400元。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饭消费,劳动工资的计算不是按劳动日计算,而是按生活时间计算。一年一个工人的劳动工资就是:2400×12=28800元;
劳动就业不是只要安排工作就可以,而是必须发给一定的劳动工资,一要创造出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二要满足个人的消费需要。劳动、货币与消费因此成就了一种科学关系,只是我们不曾完全认识这种关系。
二 城市财政管理与劳动就业、劳动工资的关系
社会劳动的组织和管理,是有国家财政分配发生和完成的。劳动就业主要还是依靠国家的这个管理行为完成的。这里就做具体说明。
1,财政管理与货币数量与劳动工资的关系
货币数量与劳动工资的关系,劳动工资是国家财政管理的基本依据。请看如下推论:
财政支出=工业投资+非工业投资(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事业)
=物质资料生产+精神资料生产
=物质劳动工人总和×标准工资+精神劳动工人总和×标准工资
=(物质资料劳动工人总和+精神资料劳动工人总和)×标准工资
=社会劳动工人总和×标准工资=货币数量总和(财政支出数量)
国家财政支出是由社会劳动数量和劳动工资标准所决定的。劳动工资可以是100元、1000元或28800元,这个标准就是货币的价值规定,有了这个标准,国家财政投资数量才有计算的依据,国家才能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社会劳动的组织,并创造出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
由此可知,没有财政支出,就没有劳动工资;没有劳动工资的标准,就没有财政支出的数量,也就没有劳动就业的机会。
2、财政支出与劳动就业的关系
如果全市有劳动人口100万,人均工资为28800元/年,那么,这个城市一年就要完成288亿元的财政支出。同理,城市一年的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数量也是288亿元,人们的劳动工资就是28800元/年。
如果要满足100万劳动者的就业,就要进行288亿元的财政投资;如果只有100亿元,每个人的劳动工资就是1000元/年,产值产量就是100亿元;如果每个工人的劳动工资是500元,就可以满足200万人的劳动就业,这个城市一年的工业产值产量就是100亿元,财政收入就是100亿元。如果人均工资是1000元,财政投资只有50亿元,那么,这个城市就只能满足50万人的就业需要。如果城市只有50亿元财政投资,要满足100万人的劳动就业,人均工资就是500元/年,产值产量就是50亿元。
如果不是这样,就是我们的计算方法没有按照数学逻辑计算。
要解决劳动就业,必须全面认识货币数量即财政支出与社会劳动、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的数学关系。
3、财政投资与流通管理的关系。
劳动工资不是自己挣的,而是国家发的。
有了财政投资的数量,如何把这些钱投入流通领域?它是经过三次分配完成的:第一次是国家财政投资分配,主要是对产业投资和非产业投资(教育、医疗等公共事业);第二次是企业财务分配,有三个内容:固定资产、流动资金和劳动工资,其中流动资金的运动创造出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第三次分配是家庭对劳动工资的分配,满足物质资料消费和精神资料的消费之后,消费货币转变成销售收入,从而开始下一次生产流通。
流通管理和经济运动就是这样的。这个过程是这样:
货币符号----生产货币----劳动工资-----消费货币----销售收入----货币符号
在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劳动工资不是挣的,而是国家分配发给的。
4、劳动工资的两个来源:财政投资、销售收入
劳动工资有两个来源:一是国家财政投资;二是企业销售收入。
国家财政投资是企业生产的第一次生产投资,一是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基本的生产环境和条件;二是流动资金,它是对具体物质资料的加工生产;三是劳动工资支付。因为我们每个人在劳动时,每天都要吃饭,企业在第一次生产时没有销售收入,无力支付工人的劳动工资,必须由国家支付。
当企业开始生产以后,有了商品的生产内容,这时企业就可以为社会提供物质资料或精神资料以满足社会的消费需要,当消费货币与物质资料和精神资料满足劳动工人的消费之后,企业就得到销售收入,并开始下一次生产。这样就有了劳动工资的第二个来源:企业销售收入。
企业有了销售收入,就要开始新的生产投入和分配:一是固定资产更新分配;二是流动资金分配;三是劳动工资分配。
其中,企业销售收入也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必要内容。
三、劳动就业的宏观协调性
城市劳动就业的岗位是一定的,因为劳动就业人数是一定的。社会劳动之所以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两大类,其中,就有宏观管理的可协调性。物质资料劳动岗位是一定的,精神资料劳动岗位是无限的,前者强调的数量,后者强调的是质量,所有,为解决劳动就业提供了有效保障。
1、物质资料劳动就业岗位的有限性
物质资料劳动还分:原材料工业劳动;机械加工工业劳动;生活资料工业劳动。因为城市对物质的需求是有限的,物质劳动的岗位也是有限的,再加上科学技术的提高和推广,劳动效率得到很大提高,物质劳动的岗位相对会越来越少。这就是生产企业不能满足社会劳动就业的主要原因。当农业提高劳动效率之后,就会有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再就业,这样,社会必须提高更多的就业岗位。
2、精神资料劳动就业岗位的无限性
精神资料劳动还分:教育劳动、医疗事业劳动、文化艺术娱乐劳动、科学研究开发、各种商业服务劳动,等等。
例如对人的创造,当人出生时就需要有人为他服务,然后是父母的婴幼抚养教育,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大学教育。这些服务劳动我们强调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特别是医院,有病人大夫护士们要服务,没有病人时就要等待,而不是下岗失业。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需要从事精神资料性的劳动就业,也是因为在精神资料的劳动方面劳动就业的空间是很大的。
四、劳动制度改革,设计和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我们要满足就业,还有一些具体措施:
1、提高劳动效率,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只有提高劳动效率,这样才能创造更多的机会。
例如小农经济,一个农民耕种十几亩地可能一年四季在劳动,创造的劳动价值还是不能满足家庭消费的需要,更不要说为城市其他劳动者提供粮食需要,这样就需要更多的人去从事种地的劳动。如果提高劳动效率,用机械化耕作,一个农民就可以耕种几百亩地,这样农民的劳动收获增加,才能和社会各种劳动进行交换。农民的就业人数减少了,但从事其他劳动就业的人数就增加了,例如粮食加工业,养猪养羊养鸡,餐饮业,等等,不仅有了新的劳动就业需要,也有劳动加工的内容,例如粮食、面粉,面包,饲料,等。如果不提高劳动效率,不仅没有加工的对象,也没有剩余劳动力,大家都忙于种地。这就是提高劳动效率的必要意义。
工业革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资料。
在精神劳动行业强调的是服务质量,例如学校的教育,不能有一个不及格的学生;医院,没有一个病人,医生及护理人员也不能转业,更不能失业;公交服务,你不能要求每个车都要坐满,有一个人需要乘坐,公交车就要服务。
2、改变消费理念,创造新的就业
劳动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消费。劳动和消费存在这样一个关系,劳动创造消费资料,消费创造新的劳动。过去我们就是过多的强调劳动的意义,没有强调消费的意义,所以,才会存在不愿给工人发工资的现象。往往是劳动的多,消费的少,也就造成生产相对过剩的现象。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使失业和就业问题越来越严重。
生产商品被创造出来之后,只有被卖掉才能再进行生产。如果卖不出去,生产就要停止。如果只卖掉一部分,企业生产就要下降,结果还是失业增加。
消费决定就业
就文化娱乐设施来说,我们一个月可以消费一次,可以不消费,也可以天天消费,消费的多少取决于我们的消费手段的多少。劳动工资的数量和多少,也是决定劳动就业的一个因素。劳动工资多,需求就多,所消费的物质资料就多,这样对劳动就业的需求就多。当社会创造了第一次就业机会,如果没有人消费,商品卖不出去,电影院没有人看电影,这样就会再次失业。
我们每个人,只有30几年的劳动工作时间,20多岁至60岁。我们从出生以后一直都在消费。没有病人,就没有医院;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和教师。有消费才有就业。
社会上没有劳动过剩的现象发生,只有不许人们消费的现象。劳动工资低,限制了人们的物质消费,医院和学校收费的不合理,使一些贫困家庭的学生上不起学,许多病人看不起病,这样就失去了社会经济满足人们消费需要的意义。同理,也就限制了劳动就业。
五 劳动的革命
人类社会在一次又一次的进行着革命,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劳动而发生的。从农业革命开始,到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从手工业革命,到机器大工业;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什么?劳动的解放。劳动革命和解放的意义有哪些?第一,是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科学知识水平;第二,体力劳动逐步向自动化劳动过度;第三,强制性劳动变成自觉的艺术劳动;第四,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结合,等等。
过去,农民种地是不要时间的,日出则作,日落则息。只有到了机器大工业时代有了钟表之后,才有了劳动时间的规定和要求。
自机器大工业之后,人类社会进行了一系列的劳动时间制度的改革。12小时劳动时间改为8小时工作制;一周6天工作制改为5天工作制。因为人需要劳动,但不是劳动机器,需要必要的休息和生理、心理的健康。相对劳动来说,人的健康和消费比劳动更重要,精神劳动比物质劳动更重要。
这些改革说明了什么?一是劳动效率的提高;二是物质劳动的饱和;三是精神劳动的凸现;四是消费经济意义的强化。因为我们不能只是为了劳动,我们还要休息,休息不是睡觉,而是精神劳动和消费。
我们如何变强制性劳动为自觉的艺术性劳动?
8小时工作制是否就是最合理科学的劳动时间?未必。5小时劳动时间制会更科学和人性化:一方面,我们从事5小时的劳动,可以再从事其他劳动;二我们每个人从单纯的劳动工作日,变成了生活工作制;三,每天两个班次,可以满足1倍的劳动就业岗位。一个人连续工作5小时,比间断工作8小时劳动效率会更高,我们还可以要求5小时完成8小时的工作。
重要的是,人类需要更多的是精神服务劳动,有些精神服务需要他人的帮助,更多的是自我服务。一个成年人需要进一步的学习,学习的过程在消费精神资料,同时又在进行精神资料的劳动。
所谓艺术劳动,就是精神消费和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这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劳动。也是人类社会最终追求的目标。
未来的社会劳动是以精神劳动为主,物质劳动也会变成艺术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这就是劳动革命的意义和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