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杰出华商协会谈衡量居生活的指数。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是否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主要取决于居民的收入情况。没有足够的收入,就无法保证相对舒适的生活,更无法保证老百姓所追求的稳定感。那么,怎么衡量居民的收入水平呢?
卢俊卿认为,衡量城市收入水平,主要依据于三个指标:平均收入水平、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
对于普通城市居民来说,收入主要来源于工作。因此,城市平均收入水平和城市平均工资水平呈正相关。城市平均工资,指某城市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全部职工工资总额除以这一时期内职工人数后所得的平均工资,即:城市平均工资=(一年内)全部职工工资总额÷(一年内)平均职工人数。
近年来,我国城镇居民的平均工资水平不断上升。至2011年,广州的平均工资已经达到57473元,居全国各城市之首,北京以56061元排名第二,南京则以54713元排名第三。
平均工资的提升随即带来平均收入的增加,但是,平均收入并不能完全客观反映居民的真实生活水平。如果一个城市的贫富差距较大,那么衡量这个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高低,还要更多的考虑那些收入低于平均收入的人群。因此,衡量收入水平的第二个指标就是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是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于192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其值在0和1之间。越接近0就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均,反之,收入分配越是趋向不平均。下图是我国近年来的基尼系数变化情况:
世界杰出华商协会了解到,我国基尼系数一直在0.47左右徘徊。这个数字其实是很不合理的,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基尼系数低于0.3为过分平均状态,0.3~0.4属于正常合理区间,大于0.4表明收入差距过大。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贫富差距的警戒线。我国当前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国际贫富差距的警戒线,社会具有更高的公平水准,贫富差距问题已不容忽视。
反映在城市内部也是如此,城市的低收入人群的数量变化和收入变化比平均收入水平更能反映城市整体的收入水平。如果在低收入人群庞大、收入与平均值差距甚远的情况下,再用“平均收入水平”来反映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的提高,则更多的可能是城市贫富差距拉大的标志,而非收入水平提高的表现。
衡量城市居民收入水平的第三个指标是“恩格尔系数”。 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根据统计资料,得出一个消费结构的变化: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因此,恩格尔系数是衡量一个家庭或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标准之一。恩格尔系数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为:食物支出变动百分比÷收入变动百分比x100%=食物支出对收入的比率。
众所周知,吃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在收入水平较低时,其在消费支出中必然占有重要地位。随着收入的增加,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的重心才会开始向穿、用等其他方面转移。
联合国根据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对世界各国的生活水平有一个划分标准,即一个国家平均家庭恩格尔系数大于60%为贫穷;50%-60%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属于相对富裕;20%-30%为富足;20%以下为极其富裕。20世纪80年以前,我国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一直在55%以上;1994年以来,我国恩格尔系数一直在50%以下。到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已经达到37.9%,跨入了相对富裕的行列。
收入水平对居民幸福生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确定好城市居民的最低收入线,不断提高生产率,优化产业结构。不是通过压低工资来发展经济,而是通过发展经济来扩大居民收入,这样才能使得我们的城市居民实现共同富裕,收入水平水涨船高。我们在评估一座城市的收入水平时,只有综合运用城市平均收入水平、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这三个标准,才能更科学有效地反映收入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