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之日,也是你挥别父母离家之时。而你或许不知道,你不在家的时候,父母的饭菜有多么简单;你或许不知道,你若不回家,父母一声“哦”的背后有多少失落和遗憾。
《人民日报》总编室公众号“一撇一捺”年前启动的归乡故事征集活动,收来了这两篇投稿。走进他们的故事,我们会思考:团圆,是春节最重要的意义之一,而对父母的陪伴,却远远不该只局限在春节。
归乡故事:《迟年》
作者:郭华悦
本来除夕前,就已经告诉母亲,今年就不回去了!
原因是,过年前公司接了一笔大单,挺急的,加上今年未能完成销售任务,希望全押在这笔单子上了。没办法,只能将订好的车票退掉,开足马力冲刺业务。电话那头的母亲听了,只是“哦”了一声,听不出什么情绪。好一会儿才说,工作重要,那就有空再回来!
没想到,事情顺利得有些意外。等完成了订单,过去的一年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热闹的年才刚拉开序幕。一颗心按耐不住,最终还是订了回家的车票。
当钥匙轻轻旋转,推开了家门,眼前的一幕却令我有些始料不及。
家里冷冷清清的。电视开着,听着有点热闹,但母亲却蜷缩在沙发里,睡眼朦胧,一只脚上套着拖鞋,另一只脚则光着,拖鞋掉在了地上。桌上,没有丰盛的饭菜;而灯光,也不是我所熟悉的暖色调。我想不明白,这家里怎么变得这么冷清而孤单? 而在除夕前,我给母亲打过好几次电话。每次,母亲都正忙着,忙得热火朝天。有时,是准备年夜饭;有时,是和老姐妹们出门买新衣。东家长西家短,在母亲的口中,都显得热闹非凡。最后,母亲还告诉我,她和几个儿女们同样无法回来过年的老姐妹们,报名了一个旅游团。今年,决定来一个旅游过年。母亲还叮嘱我,那几天就别往家里打电话了,打不通。
这是母亲的习惯。家里的固定电话,多年前就不装了。母亲用手机,但一出门,就把手机放家里,从不带出去。母亲总觉得,带个手机出门,挺麻烦的。所以,她出去旅游,手机自然没人接听了。
可如今看来,她没出去,是取消了,还是根本没有所谓的“旅游”?
不仅如此,那些她口中热闹的年,也都没有了。没有年夜饭,只有简单的一两样菜,还都是冷的;没有热闹的聚会,别人家都在团聚过年,谁有空来陪她呢?一刹那,我觉得沙发里的母亲,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单薄而孤单?
而在我的印象里,她一向是忙碌而充实的。
只要知道我要回来,开门的那一瞬间,她多半正忙得热火朝天。忙着煮饭,忙着炒菜熬汤,从她身边飘散过来的,都是熟悉且喜欢的味道。我于是以为,家里时时刻刻都这么热闹着,而她也一直活在这样的充实中。
可原来,她展示给我的,都是快乐;而留给自己的,都是孤单。
我的突然回来,让她有些手足无措,但又欣喜异常。她忙着张罗,忙着成为我熟悉的那个样子。但不管她如何欢笑,她蜷缩在沙发里的那一幕,却已深深烙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才知道,那就是她真正的生活。
而生活的真相,往往就是在这样不经意的时刻,突然浮出了水面。
这一趟回家,我本来只打算停留一两天。但这个发现,令我改变了主意。我想,于我而言,她是这世上最伟大的人。但在众多母亲中,她则再普通不过了。她如多数母亲一般,习惯把美好留给儿女,而把残酷的一面,留给自己。
归乡故事:《不要让农村的父母成为精神上的留守老人》
作者: 张钟凯
今年因为春节值班的缘故,年前就早早回到了家。其实每年春节回家从北京来到山东的一个农村,都有一种深深的感慨:农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而精神生活尤其是农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却距离大城市越来越远。
腊月二十五,我一时兴起想去隔壁村的集市看看,其实是想拍几张集市的照片发朋友圈。母亲开着三轮车载着我来到集市。那个小时候印象里熙熙攘攘的场面稀疏了很多,而且,出来赶集的基本都是中老年人,鲜见年轻人。可以猜得到,如今年轻人只会去超市商场采购,不会再去赶集。
我看着那些讨价还价、招呼寒暄的赶集的中老年人,再看看我的母亲,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随着年轻人逐渐离开农村到城市去打拼,父母这一代很有可能成为最后一代农村人,他们夹在传统与现代的变革之间,似乎在拒绝变化,或者说更多的是被快速的变化,尤其是社会文化层面的变化所抛弃,只能固守着农村的观念、习惯和风俗,成为精神上的留守老人。
64岁的母亲不明白我为什么整天抱着手机不放,不知道什么是QQ、微博、微信,看见电视上穿着裸露的女性还会觉得伤风败俗。我知道的太多,她知道的太少,沟通的成本太高,导致我们直接的交流仅限于围绕吃喝拉撒睡。过年回家来到她身边,却发现还是离她很远。
这种割裂感让我感觉很无奈。当农村在物质层面逐渐向城市靠拢的时候,其精神文化层面的发展却被城市越落越远,而我们却不以为意,以为常回家看看,给农村的父母送年货、包红包就够了,最后却发现钱越给越多,交流却越来越少。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