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国外只设立农业经济学( agronomics ),它属于理论经济学指导下的应用经济学科,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部门,中国光辉灿烂的五千年的历史文明里农业社会占据了绝大部分历史阶段,二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民以食为天”的俗语,而农业在努力实现工业化的今天在拥有 13 亿人口的中国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历史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成长,农业经济管理学科必定在三十年内彻底退出高等教育的学科设置。
而如今的农业经济管理学科恰恰处在这样一个尴尬的消退期,这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悲哀,更是学习这个学科的学生尤其研究生阶段的莘莘学子们的悲哀,尽管国家依旧保留学科,但我分明听到了这个学科在走向末路的哀歌。
高校的功能有两个,其一是教书育人,为社会培养对口的人才;其二是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指导性建言献策。而农业经济管理这样一个学科在这两个方面都让人遗憾。作为高等学校为社会产业体系提供人才资源或者是其最重要的功能,毕竟从资源配置方面说只需要很少一部分人去做理论研究,社会体系可以分为公共服务部门和产业部门两大类,所谓公共服务部门可以包括从事非生产性活动的所有部门,如学校,研究部门、政府部门等事业机关;产业部门的细胞则是以企业为基本形式的盈利性组织,一项统计数据表明,美国 GDP 的 90% 以上是由产业部门创造的,所以从发展趋势上看,产业部门也将是农业经济管理学生就业的主体。而农业经济管理学科的设置上让学生们很对管理学科或者经济学科能从宏观方面或者工业体系角度有较为深刻的理解,也就很难谈得上好好应用,这在学科设置中体现在往往在普通学科前加上农业二字以证实它的身份,如农业技术经济学,农业系统工程等难免让人贻笑大方,另一方面,在就业市场上表现为明显的歧视,农业经济管理很少有人问津,我们从招聘者的角度不难理解,既然招聘者和应聘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而学科名称就是判断的基本标准,有些优秀的学生就与一些重要的机会失之交臂。所以从这个角度看,这个学科不适应社会发展。从第二个方面,在一个农业类院校设置农业经济管理本身就值得商榷,农业经济管理是属于经济学和管理学交叉的社会学科,它和农学,林学这种纯粹和农业产业关联紧密的自然科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农业经济管理着眼于农业产业的出现的问题,但它本质上还是解决经济问题的社会科学,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能够创造性解决一系列难题,如最近提出的“三农问题”,这种问题要求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并且很重视学科的交叉性,而我们看的却是一代代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学生接受着让人难以信服的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就没有打好就不要提创新性发展,因为不去深刻理解这两个基本学科根本不能真的理解市场经济的特征,所谓解决三农问题难免是空中楼阁。农业经济管理表现出明显的偏隅于一角的特点。我们看到真正支配这个问题解决方案的是北京大学林毅夫等,而真的能提出更好建议却是那些接受了较为完整和扎实的经济学教育的综合类院校的研究者们,中农、南农、西农、北农的这些学者们并没有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我们看到农业经济管理学科一代代传承着平庸,并不是学者们的无能,而是农业经济管理研究并没有真正融入到正统经济学的框架里。
既然农业经济管理失去满足两个基本功能的能力,它的消失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是不是说我们不需要搞农业经济方面的研究呢?不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中国现代化的攻坚阶段,“三农问题“是中国迈向成熟经济体过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我们需要理论研究但应当摒弃低效的方式方法,目前农业院校单独设置农业经济管理显然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因此浪费了许多学者的汗水,因为老是重复做一些低水平研究不是低效又是什么?短期内比较好的解决办法是放弃这个学科,努力扎实经济学、管理学的教育以及和其他学科的交叉的基础上设置农业经济研究方向,在组织设置上可以单列出来,放弃招收本科学生,从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科或者数学学科中招收优秀学生,这样也许可以一举两得,减少浪费科研资金和人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