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文章:转自-----安泰学院教授陈宪:个税改革要有利于壮大中等收入阶层http://shzw.eastday.com/shzw/G/20160219/u1a9224215.html
陈教授指出:让制度约束走在前面,这与人性原本善恶无关。时间久了,诚信之心自然如期而至。再假以时日,世风日上或许不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善法示人以诚,恶法惑人以险,这恰恰就是良法引人向善的神圣所在。对于社会诚信建设,对于推动创业创新,个税改革或许就是一个契机。
评价:这个契机是一个真正改革者的向往,固然是要为发展出一个中产而努力,进而建立一个国家强大的基础而努力,但是我认为它的逻辑是错的。
近日,澎湃新闻网发表社论文章《中产家庭的焦虑》。文章指出中国现代中产家庭从城市贫民阶层和农村高考成功者中产生,多有生活艰辛记忆,又看见过太多各种各样的“滑落”者。这中国的中产即便过上了相对宽裕的生活,也处在惴惴不安之中。缺乏安全感。但是当政却希望2016年成为中产阶级的“消费元年”( 中国是一个高储蓄、低消费的国家,消费只占了GDP的35%,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消费则占到GDP的约六成),中产阶级的财富能力和消费意愿,将会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中国的中产最近受到几种打击,首先是历经股灾的洗劫,2015年,中国A股全年的换手率500%以上,经历了从2850点到5178点的杠杆疯牛,并且随之遭遇了大跌。其间,有多少中产阶级的财富蒸发一空。在股票之外,房价也在2015年开始走向低迷,中产阶层当年花尽毕生储蓄买的房子,面临着贬值的危险。此外根据中金的数据,中国宏观税负高达37%,已经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与发达国家实行“高税负、高福利”的政策不同,中国是在低福利水平上实行高税负,纳税人负担明显偏高。而社会上主要的纳税人,就是中产阶层。中产阶层的家庭资产这些年一直起伏不定,最终,随着经济的走低而哀鸿遍野。对于财富的不安全感,时刻笼罩在人们头顶,让中产阶层不敢放手消费。如果中产阶层没有了消费能力,那也就意味着中产阶层普遍在向着底层社会不断滑落。
因为中产的产生与强大,作为中国现代社会的大事件,是值得期待的,但是它绝对不是人为的事件,而是自然的发展结果,我反对的原因是因为存在一种“干预”的思想,或者“计划”的思想,认为人为设计一个“中产”是可以的,也是应该的。当税收向中产倾斜时,已经违背了一个逻辑:正义的税负。我想起了哈耶克的著名的反对计划经济的观点:那怕是理想美好,但是我们致命的自负将导致一个灾难的结果。一个走向奴隶的社会。
笔者将在这几个方面反对:
一、正义和公平的原则是首要原则不能成为次要原则
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 曾说过:“世界上只有两件事是不可避免的,那就是税收和死亡。”这是对的而且是长期的,但是税负不能因为要服务于何种阶级而进行人为的倾斜,我认为出现的倾斜与倾向于权贵和大企业价格何异? 教授指出:以个税为例,就是要中等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都能够接受。就社会价值取向而言,效率和公平,以及中等收入阶层的形成和壮大,都要得到兼顾。所以,这方面的改革需要极大的智慧,也需要极大的勇气,是一块硬骨头。但是我认为骨子里的思想信念依旧是一种计划和指导的思维,对于市场本身的道和看不见的手缺乏更多的敬畏。这是税收上激烈的争论的论题。税收公平是最高的原则,但是能力原则,即能力越高越要负担更多,是与公平本身相悖论的。
二、事关税收的透明和公开:为何要偏向中产
正如美国税法专家查尔斯·亚当斯 (Charles Adams) 在 《善与恶:税收在文明进程中的影响》 所言:“国家的繁荣与衰落经常有税收因素。”纵观历史,英法美等国的现代化转型,无不是从财税开始。这恐怕也正是当下人们高度关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原因?
当然作为一个专家,陈宪并不绝对反对税收公平,但是他强调了能力原则,他指出:虽然每每强调税收的原则的时候,绝大部分阐述都将公平原则置为首要,这或许会误导公众。以个税为例,其首要原则是能力原则,也叫量能原则,即收入高者多缴税,进而达到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能。公平的理念或目标是通过能力原则来实现的。
三、真正的“中产”要的不是倾斜和收卖,而是取消权贵之手的干预
关于克强经济学的一个原则,如何影响税收?
2015年7月14日格力电气董明珠与总理的一席话引人沉思:作为广东十几年前就布局全球化而今天成长起来的一批具有全球视野的企业家,她说:“总理,我们不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扶持!只要有公平竞争的环境,企业自己就可以做好!”李克强连连点头,称赞董明珠的建议“很有启发。
所以我一起抱持有的一个坚强的观点:就是社会的公正和正义,才是真正的面对危机的信心,企业家投资的保护之神,也是一个国家公民对其国家未来信任的表现!!中国需要自己的正义论,并且贯彻一切经济学的观点。
事实上,最重要的是,我的乐观的原因从来不是什么政策和制度,而是人的知识和信念:唯有知识的积累和信念的树立,才是大国和社会的根本。那么我不认为任何不公平的政策和违反正义公开的税收是有益的。抛弃精英统治而向平民,也一样不是我的乐观之源,我的乐观只能是破除无知之幕的知识的积累。
我看到的不是那些表面的东西,例如家国天下,例如农村和城市,例如精英和平民(所谓 精英就是知识多于一般人,信念强于一般人)。这里面的知识是切实的知识而不是书本上的知识,否则就是纸上谈兵而已。
补充:中国的优势还依然是源于后发优势和先进的科技,华为模式是否可以推行?先谈例如这个,许多风投不是说有钱没有项目吗。中国的投资需求,如果是有效率的,那么关注这些相对于其他国家,中国的有效投资的机会非常多。例如中国严重不足的排水系列改造、环境污染方面的投资、公共服务设施的缺乏。。。。都要大量投资。城市化也要投资,52%的中国城市化对比80%以上的城市化发达国家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