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需求对象的元间实体
实现目的性的需求大致要经历如下的顺序:
首先要有关于需求对象的目标 ;
要有对需求对象现状的了解;
要有对自己状态和能力的了解;
要有实现需求的方法和途径,这些方法是关于自己与对象关系的元间实体,是先天或后天生成的经验体系;
在将经验体系实际用于对象势态之前,最好还是先进行一些模拟试验,在脑海里构建起一个仿真的模拟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对将要采取的预案进行模拟和演绎,由此来修改、完善预案,决定对预案的修改和取舍;
将方案付诸实践;
对于现实中的势态和对象产生改变和影响;
通过感觉系统,重新获得变化后的势态的元间。
这是一个实现目的性需求的一般过程。除了个别环节之外,大多的环节都是在思维主体内进行,都通过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过程实现。这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单独发展成或者被看成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思考过程,是相对独立的元间实体,这个元间实体都可能被发展成一个相对独立于其他环节的元间需求品。
可将上述的每一个相对独立的思考过程都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元间实体,一个独立经验体系的单元,一个元间消费主体。显然,这些单元之间,相互构成了需求关系,一个经验体系的某个结果相对另一个经验实体来说,就是他的元间需求品,相互构成了元间产品的供给和消费关系。每一个单元都能从自己的元间需求得以实现的过程中获得“快感”,获得标志程序执行完毕后的成功信号。
不难发现,这些“元间消费主体”与其所实际消费的需求对象都是接近纯粹的元间实体。
上述的过程是我们对于发生在人脑内部思考过程的描述,很大程度上都还是些猜想和推理,但是如果把这个模型中的所有“经验体系”、“元间消费主体”都替换成社会中的具体的个人或组织,这个模型就有了直观的、现实的意义。就成为可以用我们的直观能力直接观察的元间生产、交流、交换、消费的过程。我们讨论的焦点也就因此从内在思维活动跃迁到了由作为思维主体的个体所组成的社会环境中来了。显然这两种情境中的元间活动有较为相似之处。
在社会的分工体系中,专门用来处理元间问题的职能部门占据着越来越多的份额。教育、规划、行政、科研、理论、娱乐等等部门所生产的已经都是纯粹的元间产品,这些部门相互之间交换的、各自消费的也都是元间产品,元间产品的生产、流通、交换已经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体系,形成与物质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体系相互交叉又相对独立的体系。元间需求正在逐渐从实现物质需求手段的地位成长为主导的、独立的需求体系,很多场合,物质需求反而沦为了元间需求的工具和仆从。
最初,这些思考、演绎的能力也是获取物质对象并实现物质需求的工具。即便是在纯粹元间模拟的情境中同样也有成功和失败,也有真、善、美的评价问题,也会产生快感,也就说,快感不仅可以通过外在的物质对象的实现而间接实现,也可以通过内在元间对象的实现而直接实现。
虽然我们的快感最初是从物质需求对象的实现中产生,是一种实现自在和自为需求的手段和工具,但是,当这个工具充分发育之后,当元间演绎能力充分冗余之后,快感本身开始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元间环境和实体,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势态环境,各种原先作为物质或元间需求对象的镜像元间实体,本身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元间实体,这些元间实体不再仅仅作为外在需求对象的元间形式,其本身逐步开始具备了作为目标、作为需求对象的资格。也能够在自己为自己创造的元间世界中得到满足和实现。显然,这就是一种纯粹的、抽象的元间需求产生和实现的过程。
这个推论没有丝毫令人意外之处,例如,受人宠爱的电子游戏就是这样一种产生和实现纯粹元间需求的需求品;计算机作为一种物质需求品,这里仅仅是一个实现元间需求的工具;一个游戏的作用在于建造一个对象性的元间实体,将人的思维局限在一个设计好了的思维规则里,每一种变局都对玩家提出挑战,战胜了这个挑战就会获得奖赏。计算机所提供的仅仅是关于这种挑战形式的元间实体,玩家消费的元间需求品仅仅是这个作为挑战形式的元间实体,真正的奖赏的来自消费者自己的大脑。
伴随着物质需求的不断实现和不断复杂化,元间需求从工具的角色脱颖而出,逐步走向成熟,走向了主导地位,元间需求品的纯粹程度也越来越高。
人至少同时生存在自在、自为、自觉这三个维度里,而且,在每个维度里都是群体生存。这三个复杂体系交错在一起,相互结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最大可能的极限在于:系统中,无论哪个维度中的实体,无论性质和大小,互相都联系在一起,任何一个单元看似局部的行为和动作、变化,通过这种广泛的联系,都会造成所联系着的所有实体发生相应的改变,最终造成整体局势的改变。只是由于相互联系的不均匀性以及作用传播速度的有限性,各个局部才能暂时维持自己相对独特的元间形式,才能作为相对独立的个体继续存在。不同的需求主体、不同的需求对象、不同的实现需求的过程相互之间必然存在着的密切联系以及相互影响和干涉。它们都是既有自己各自特点又相互关联着的实体。
需求实现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产生新的需求对象的过程,全尺度看,需求是需求产生的原因。需求主体和需求主体的需求相伴而生、共同成长,是一个从自在、自为、向自觉的生长过程。在这个生长过程中,并不是所有后生成的性状都能彻底取代先期生成的性状,不同时期生成的性状可能叠加、共存、积累,共同构成为一个复杂的实体。
生物学、生理学意义的需求向社会学、心理学意义的需求的过渡,是人的性质发生巨大改变的过程,与此过程相伴的是社会进化的过程。一个较为突出的现象是,从以直接物质需求为主向以间接需求为主的过渡和积累,最终导致元间实体成为更重要的需求对象。人们的需求开始趋向于另一个极端 —— 纯粹元间,元间实体逐步发育、成长,最终成为人们主要的需求对象。
这样,我们就有两种极端的需求对象:一是以物质实体为主要特点的需求对象;一是以更接近纯粹元间实体的需求对象。所有具体的需求对象都处于两种极端情形之间,不同程度地具有物质和元间这两种属性。那么,实现这两种需求的途径也应会有两种极端的情形,也处于这两种极端的情形之间。这就是说,只在极限附近才可能会出现分离着的两种需求对象。唯有如此,元间实体才有资格成为相对独立的需求对象。
就每一个单独的层次来说,所有的实体都是严格意义上的物质与元间的对立统一体。但是,相对于另一个实体,或者说,将两个实体相互进行比较,就会凸现出两个实体各自的特点,凸显两个实体各自所具有的元间和物质关系之间的不同和差异,凸显两者物质与元间各自所占比重的差异。一块河田玉石的子料与一块普通的石头或者从矿山中采到的同样的石料,将两者都用来充作混凝土的填料,物质意义和元间意义是一样的;即使将相同的两块河田玉石的子料经过雕琢,也会发现,同等物质实体所含的元间意义存在着差别,两件形式和质料均相同的玉器,如果一块是手工制品,一块是计算机控制的自动雕刻机加工出的机制品,尽管工艺更精湛、更完美,人们还是更喜欢手工制品。同一件物品里蕴藏着两种不同的需求对象。
这表明,一个层次中的物质意义在另一层次中看是元间意义,反之亦然;物质意义与元间意义的差别是在不同对象、不同层次的对象的比较中凸显出来的;同一件物质对象中所蕴藏着的元间意义,只能在相对于比较者、相对于另一个层次的对象、相对于与其他对象的比较之中才能凸显,才会有意义。
记忆在人脑中的、记忆在文化体系中的元间实体,经常成为与对象中所蕴含的元间实体相比较的对象,物质实体中的元间实体只有相对于这些比较者才有意义,才会被发现,才会成为人的需求对象,例如,无论您花了多少钱,一件衬衫上的商标,只有对于知道这个品牌的人群才有意义,才可能成为仅仅对这些人才有意义的需求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