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irvingy在2009-4-15 7:13:00的发言:以下是引用矿主在2009-4-13 15:58:00的发言:呵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MFE到底有没有人读,或者就业前景不是我们讨论的范畴。说它是蓝领工人,我想年薪几十万美元甚至上百万美元的蓝领工人,我们也是愿意当吗?
别太在意这些称谓,咱们是对金融衍生品或者MFE类似专业研究的东西感兴趣,这就足以了。
mfe没啥高级,当然也不是蓝领
读的人越来越多,基本都是你这种想法,一厢情愿的以为quant的年薪有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刀拉,以典型的hedge fund来算,20% performance fee,你想年薪上百万,先得有本事赚到500万,自己掂量吧
新版看了看,无非是一些老资料重复上传,多数还挺烂,还有就是吹捧cqf,虽然cqf没什么不好,为了拉学员做点宣传也无可厚非,但是搞对paul wilmott的个人崇拜有点恶心
副教授同志说话我爱听,你的几点看法我有些不同:
1. MFE在中国读的人并不多吧,而且国内的知识体系和师资也有待提高,毕竟Quant是实际市场摸爬滚打出来的,我们的老师需要实践啊,所以国内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工程专业需要实践检验,需要学习他人的经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反过来,“师夷长技以制夷”,呵呵。
2.至于年薪多少,数字也是很难考究的,你可以咨询一下国内四大和商业银行、投行、基金、证券的金融市场部或者衍生品研发部或者相关部门,看看他们的收入,看看他们能否赚到自己应得的薪水,金融是靠数量成就的,假以时日,我们再来看我们讨论的话题,相信你会反思的。
3.新版是在测试,有些同学非常热心,争先发了些帖子,这是可以理解的,你老人家有了就行,我发的两篇文章,不知你在哪儿看到了,这可是最新的,不知认可不?呵呵,需要经常请教。
4. CQF是我们的合作伙伴,也是目前在该领域的比较不错的认证培训,他们比较专业,而且进中国时间不长,希望与大家共同进步。
5. 至于paul wilmott的做法,我想纯属个人行为吧,咱别和有个性的大师较真了。
再次谢谢了,多沟通,目的是能学到东西,能有进步,特别是在中国金融衍生品这块待开发的土壤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