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员这个行业的特点是你的头衔必须光鲜,没有头衔就要有业绩,但是业绩更难。
买方与卖方的研究员的区别
首先说说什么是研究员,在金融行业券商有研究员,基金与对冲基金也有研究员,研究员也就是分析师;在不同的部门也有都有研究员,说的比较多的是股票二级市场的行业研究员以及固定收益部的债券研究员。
研究员的共同点在于都是对上市公司、所在行业以及宏观经济环境(也就是基本面)进行研究,并基于自己的认识给出对于公司的判断(未来发展、是否有并购机会、是否需要融资、以及股价涨跌、买入卖出等),但是具体到买方研究员与卖方研究员、买方内部(国内券商与外资券商)的研究员就有一些差异。
卖方研究员一般分工较为细致,在国内基本上包括宏观、策略以及行业研究员,其中宏观主要是研究中国宏观经济变动,对研究员要求水平比较高,一般要经济或者金融博士(科班出身)来做;策略研究员,侧重于对行业整体方向,在二级市场上如何配置股票的方向性研究;行业研究员,主要对某一行业的上市公司进行覆盖,行业研究员对学历没有要求,市场上一般喜欢理工与金融复合背景。
卖方方研究员在券商内部算后台部门,主要工作包括协助本公司前台部门(投行等),服务买方机构(主要与买方研究员对接,帮其联系上市公司,提供研究报告),努力争取新财富等实现研究员自身价值(现在国内不少券商不参加新财富评比),撰写研究报告等。
一般来说卖方研究员会更辛苦(出来卖的,要服务好买方啊!),与上市公司的关系更为密切,而买方会根据卖方的表现来派点(这就是奖金啊!)给卖方。卖方研究员会比较苦,本来研究就很枯燥还要服务别人,所以在国内基本上卖方研究员服务多研究少(不要喷我!这只是我个人感受。。。),卖方研究员职业退出路径一般包括,要么在原公司成为高端研究员,要么跳槽到买方,以及其他。
买方(基金、对冲基金等)研究员的分工没有券商细,公募基金会比对冲基金基金细致多,但是买方的一个特点是一般会招募有经验的人,对冲基金基金更灵活,一个人可以覆盖多个行业(之前在某基金看港股的时候我们三个人就覆盖了所有行业),公募基金会细致一点,基本上一个行业会有至少一个人来看(钱多,能养得起)。买方的研究员主要是做研究,工作主要是来支持自己的基金经理,与买卖决策更接近,因此他们的压力也会更大(股票跌了会被老板骂的呀!),与卖方研究员相比在研究方面会更纯粹(买了能赚钱就行),撰写的报告主要内部看。
一般到对冲基金做的研究员已经是职业发展的中后期了,当然职业发展也更灵活。以上就是对卖方与买方研究员的简单对比,国内券商与国际券商、对冲基金与公募、对冲基金与对冲基金的研究员也会有所差异。
私募基金经理眼中的一流研究员
(新浪财经专栏作家特特)
研究员是外人眼里是标准的高富帅职业,名校、高知、高薪,精神抖擞,出口成章,意气风发。常规工作内容包括分析各种数据、建财务模型、计算各种指标、做盈利预测、写报告,给客户路演。
只是从来没人告诉外人,这些常规的工作,是有多么枯燥和耗时,并且即便这些工作做得再好,也未必能让你从优秀的集体中脱颖而出,走向卓越。过了几年后,头发也掉差不多了,肚子也大了,眼神也呆滞了,还没熬到上榜新财富,职业生涯走向枯萎。
作为客户,我常常很理解研究员的勤勉尽责和辛苦努力。但这事情就好比恋爱一样,在我需要苹果的时候,你用一箱鸭梨来爱我,是让彼此都很痛苦和尴尬的事情。今天我们所需要的研究服务和我们得到的,究竟是不是一回事呢?
研究的力度
拿大券商说,几乎就是Google earth般的无缝覆盖,从行业到个股。每天不下一百封邮件,七八十条短信和点评,这到底是研究过度,还是研究不够呢?
我常在办公室感叹说,报告多得来不及看,有些报告厚的可以当被子盖。而看罢,又常常是一片苍茫。关键逻辑总显得有点牵强,观点也似雾里看花。对于这种实在无法一见钟情的邂逅,看在这份沉甸甸、一大摞的情份上,也试图走了一下日久生情的道路。而这种投资往往和感情一样,不是无疾而终,就是肝肠寸断。
总结下来,这种本该轻描淡写的篇章,就不必浓墨重彩了。不是所有感情都通向婚姻,不是所有研究都通向投资。有些过程是必要的知识积累和储备。不出深度报告,不丢人。
再一种是标题党。短信或点评的提示非常引人入胜,内容却很稀疏。不是所有投资人对产业、企业和产品的理解都能达到行业专家的深度。投资人也需要被教育、被征服,能把自己的思想灌输到别人的脑子里的,除了老婆,还可以是优秀的研究员。
研究本是一种主观能动性很强的工作,每个人对信息的挖掘和理解都有所不同。而今天我们都在渐渐走向一种误区,我们强调研究体系、规范、标准化。然而这些东西往往单调,枯燥、乏善可陈、不解风情,更毫无魅力可言。投资人喜欢看到新鲜的信息、新鲜的逻辑和新鲜的观点。哪怕还没有被市场证明过,也没有关系,不用力试一下,你怎么知道没有好结果。
研究的尺度
今天中国市场投资者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越来越多的利益集合体存在于这个市场里。从前的中国市场,以散户为主,对于稍微专业一点的投资人来说,都很有优势。今天的市场里,利益家族成员有大股东、大小非、管理层、基金、私募、保险等等,这些个个都很专业。
以前的研究员,只要对自己的研究结果有把握,市场终能证明其有效性。而今天的市场里,研究员成功推票的条件,除了要做足功课,甚至还需要沟通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帮助各类投资者和管理层在每一个不同阶段都能保持利益一致,准确理解和把握公司股价的动向。
我常常感觉,这种按摩股价的服务,已经超越力度范畴,游走在尺度边缘了。但也没有办法,大多数人都恐惧风险,要回避波动,越简单粗暴,越有效。所以造成了很
多研究员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在钻研股价短期波动上。每天有一半的邮件和短信内容,都实时提示市场情绪和一致预期变化情况。
虽说投资要做的是大概率事件,甚至是要做确定性的事情。而市场之所以有效平衡,靠的还真是对同一信息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恰恰就是不确定的。不是所有投资人都关注短期波动的,只有综合了很多客观因素的长期逻辑,才是建立起投资决策的基石。
曾经有朋友一起交流时曾提出一个观点说,一流的研究员是能发现和把握行业性的机会,二流研究员才是能搞定一两家公司。一句话道出了真谛。
研究的格调
草木一秋,黑马一鞭。长长的投资生涯里,大多数的夜晚,都是堆满了寂寞苦楚。无言独翻公告,月如钩。较之一两天的股价波动带来的快感,寂寞清冷算得上是人间正道。
很多口若悬河、人脉关系强大、消息灵通的研究员,客户当然很喜欢;但对于博学刻苦,细致严谨,谨慎客观的研究员,哪怕他看上去不是那么招人喜欢,仍然能够赢得客户深深的尊重。这种尊重,源于对于知识、刻苦精神、独立思考以及勇于坚持的品质的赞赏。
同样是研究工作,不同的人做的方法和成效也各不相同。有人做得尘满面鬓如霜,也有人把这工作做得活色生香。但话说回来,做任何一件事情,最高的境界永远是,把事情做得有格调。
就好比姑娘总是喜欢和有深度、有风度、有气度的人交往;投资也一样,投资的长逻辑,也需要有深度,有宽度,有角度。形象总塑造成要么好像暴发户,要么好像臭流氓,姑娘也会担心,也会犹豫,这不长久。
做事的风格、做人的品格,其实与研究的方法也是一脉传承。票有涨跌悲欢,月有阴晴圆缺,上不去的股价和下不来的腰围一样的都是让人特别惆怅的事情。但投资者心里都清楚,估值的摆动是非常正常的事情,业绩的长期变化才是研究员需要客观分析和把握的关键。
真正成功的研究员,除了要了解研究的着眼点在哪里,更要知道需求的出发点在哪里。Farewell里提到,他这些年从前辈身上学到了很多,却总感觉望其项背,高山仰止,工作不像他想象中那么有成就感和幸福感,每天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让他不得不放弃。
其实热爱这一行,不是爱它浮华的外在,而是爱上一种每天学习和思考的习惯。正像婚姻幸福的秘诀一样,从来不是没有遇到诱惑和考验,而是怎样穿越。投资的路上,也是依靠研究的帮助,穿越业绩地雷,穿越行业衰退,穿越经济周期的过程。
(富安达投资 张波)
私募基金研究员的考核体系
残酷的徐翔:研究员推荐的股票最好马上涨
齐鲁证券资管总裁助理叶展:我在泽熙学到的七堂课
导读:私募大佬徐翔及其执掌的泽熙已成为A股市场的传奇,惊人的业绩回报和凶狠凌厉的操作手法都让投资人叹为观止。但徐翔本身极其低调,这种神秘感让资本江湖一直流传着关于他的各种传说。真实的徐翔到底是什么样的?近日,原泽熙投资总经理助理叶展写的《我在泽熙学到的七堂课》揭秘了一些有关徐翔的投资经历和投资手法。对于徐翔在投资上所取得的成绩,叶展表示,“徐翔是我见过的最为勤奋和专注的投资人,没有之一”。
叶展,原泽熙投资总经理助理,现任齐鲁证券资产管理公司总裁助理,齐鲁星空、星汉等集合理财投资经理。
三年前,我加入了泽熙投资,正式成为一名职业投资者。做职业投资者一直是我的理想。在股市中用眼光和头脑寻宝的游戏本身就足够让我痴迷,何况还有财富这个副产品。想到自己能近距离地观摩一名股市大作手的投资,确实令人兴奋。
泽熙的业绩已经不需要我再赘述了,这么多年来,它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市场的焦点,每年到年底盘点业绩的时候,排行榜上总少不了它的名字。掌门人徐翔被冠以“私募一哥”的称号,江湖上不知道流传了多少关于他的传说,但是他总是保持神秘低调,不愿过多暴露在公众面前。
幸运的是,在三年的泽熙生涯里,我经常和徐翔在一起工作,尽管他不算健谈,但仍然让我获益匪浅。以下是我在泽熙学到的7堂课。
第一课专注
很久以前,我就知道徐翔是一位非常专注的投资者,但到泽熙以后,他的专注程度仍然让我吓了一跳。
通常情况下,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每天一早,泽熙开始晨会,每位研究员汇报市场信息和公司情况,开盘后进入交易室,交易时间绝不离开盘面,中午一般与卖方研究员共进午餐,下午继续交易,收盘后又是一到两场路演,晚上复盘和研究股票。
他每天研究股市超过12小时,几乎没有娱乐和其他爱好,据我所知,这种习惯已经持续了20多年。毫无疑问,徐翔是我见过的最为勤奋和专注的投资人,没有之一。
相比起很多投资者,除了股票以外,还要关心足球,明星,旅游,高尔夫....。。徐翔可以算是股市里的苦行僧。
唯有无与伦比的专注,才有超乎寻常的回报,这是我学到的第一课。现在,我也养成了盯盘的习惯,交易时间尽量不离开盘面,日复一日,市场的呼吸和节奏慢慢会在脑海中留下印记,直到形成交易直觉。
股市是一个胜者为王的丛林,充满了危险,如果注意力不够集中,很容易成为猎食的对象。第一课:唯有专注,可以让人保持警惕。尽管过程会枯燥艰苦疲惫,但想要获胜,这是必不可少的代价。
第二课长期投资
很多经典书籍强调长期投资,认为这是战胜市场的重要武器。我也同意长期投资,不过,我眼中的长期投资概念可能有点与众不同。
泽熙素以凶猛彪悍的投资风格著称,经常参与大量的短线交易,市场甚至以“敢死队”名之。那么,泽熙到底是一个短期投资者还是长期投资者?
我认为是后者。
如果以持股周期衡量,泽熙的仓位中有大量快进快出的品种,并不符合一般意义上长期投资者的概念。但是,长期投资者的定义到底是什么呢?仅仅从持股周期上来衡量吗?
自从1993年入市,徐翔用20多年的时间在证券市场中搏杀,在实战中形成了快准狠的投资风格,并且一以贯之地坚持。这种坚持,才是长期投资者的根本特征。
投资之道,万千法门,只有找到合适自己的投资方法,并且长期坚持,才能在证券市场中存活。但是,很多投资人入市的动机,只是想短期捞一票,从未设定长期的投资目标,也不知道自己的立身之本是什么,跟风,赌博,这种短期心态,是造成损失的重要原因。
我所管理的星空、星汉两只产品,有着些许泽熙的风格,换手率较高,持股周期平均是2周,但是,我一直建议我的客户,希望他们持有产品的周期能够至少在3年以上,因为我会持续地用我的方法,去为他们创造长期回报。
第二课:长期投资,不一定是持有一只股票的时间有多长,而是你给自己设定的投资生涯有多长。只有把投资当成终身事业来做,你的心态才会长期,行为才会理性,才不会为了追逐一时的利益去冒无谓的风险。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