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分析:
大数据创业潮的未来到底在哪里(下)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现在的年轻一代几乎都过上了“足不出户走遍全世界”的生活模式,由此带来的大数据分析的效应和魅力就焕发生机。通过大数据分析来获取消费者的种种行为惯性和消费指标,我们可以更好地规划和经营自己的生意和公司。并且由于大数据分析的茁壮发展,大数据创业潮也如雨后春笋般迸发生机。不过大数据创业潮看似一片繁华,但个中的病态或潜伏的危机也是此起彼伏啊。大数据创业潮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大数据分析带你好好走一遭,了解了解。
6.创业者的迷失
这是个题外话,但不得不讲。
我们的很多创业的朋友,总在一个状态,就是纠结,纠结这个纠结那个,今天纠结市场要不要加力推广,明天纠结要不要花钱升级下服务器,后天纠结投资人开的条件到底要不要接受,再后天纠结团队内部的意见不合到底怎么处理,再再后天就不纠结了,因为倒闭了。
很多朋友,包括以前的我,给外人的印象是,这个人总是在变,这半年还在卖包子,下半年就卖衣服去了,几个月不见,突然做P2P了,给人不稳定的感觉,还有就是什么热做什么,跟风。
我在前面一篇文章提到过,在决定数据方向前,我有将近半年其实什么都没做,我干什么,就是复盘,就是仔细分析,深度分析,乃至冥想,一直冥想到最原始的记忆碎片,五六岁时候的从来没想起来过的一些记忆碎片被想起来了,最后这些信息全都消失了,全都没了,睁开眼睛,想通了。
我并没有多想市场方面的问题,我想得更多的是,我自己到底要什么?
回望过去的一些经历,有点像一个场景,你把一个碗放炉子上烤,放一个蚂蚁,慢慢烤,越烤越热,它这边动动那边动动,似乎全世界都在和他作对,他做什么都不行,都有痛苦,最后被烤死了,黏在碗里。
我在期货市场好好地活了3年,知道大部分都得在这个市场亏钱的道理,中国人创业有个山大王思想,就是我不管做什么都得做老大,但你过往的经历就决定了你不具备老大所需要的特质。
交易也是一样,很多人做股票也好做期货也好,我一看就知道他肯定会亏,为什么,本质决定的,圈里人都知道,凡是搞投机能稳定盈利的,肯定是冒了大风险,就决定扎根在这个市场里的,失败无数次爬起来,继续亏,亏到海枯石烂,亏到怀疑一切,亏到大声嚎哭,亏到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失败的人,最没用的人,到了这个时候,说不定你就顿悟了,你就成功了。
所以很多人创业,我建议不要,为什么,我走过交易上的那条路,知道这条路不好走,但凡一两个大坑跨进去,万劫不复,我能活下来一要感谢父母的资金支持,亏到多少,都能毫无保留的支持我,说再给你一笔,你这么聪明,总归能领悟到投资的要领。二要感谢我自己潜意识里的韧性,不怕输的那股劲,正是这股劲让我走到今天。
无量域名询价的那天,我接到报价说20万,我突然觉得要买,一定要买,之前询过微粒的报价,98万,我没敢买,这回20万,再怎么也不觉得贵,哪怕每个月只吃干饭,都不觉得贵,不到一天,一股劲上来,就决定买了。
为什么我敢买,因为我知道这个东西的重要性,而很多技术出家的创业者,尤其是老大是技术出身的,他觉得这个东西不重要,他没有市场敏感,他觉得技术最重要,或者产品最重要,他觉得他有技术壁垒,他牛逼,所以他不花这个钱。
所以很多创业者会败在这个上面,就是创始人的任督二脉没打通,怎么样叫打通?我以前说过,处于困顿之中,经历丰富,却仍有鸿鹄之志的,你任督二脉就打通了。
所以期货和股票里最后活着的,都叫鳄鱼,为什么因为他们从一开始踏进这个市场就没考虑过活着出去,光凭勇气还不行,得有运气一直撑到开悟。
而创业者最后能成功的,肯定也是要有韧性的,要各环节都贯通的,敢于跳出来分析时局,敢于否定自己的,上门推销的时候被拒绝被骂了无数次也面不改色的,这样的创业者才能最终成功,他骨子里有股劲,这股劲不到关键时候,看不出来,表面上和风细雨,但一到关键时候,他会爆发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力量。
迷失,没关系,鼓起勇气走出迷失,不要退回去。
7.演进与社会变革
司马光花了19年写出了资治通鉴,随行文平淡规准,但透着恢弘壮气。
中国互联网的革新到现在,也是19年左右,同样每年都演进的很缓慢平常,但整段读来,无不令人赞叹。
现在的社会也在面临这个革新,而且境况更惨烈。
我们现在的很多中小企业主,实际上是这个阵痛最大的承受着,为什么?要订单没订单,有了订单还是铁定亏的,做不做?还得做,工人得养着,不仅养着还得忙着,一闲下来,就没了效率,人心就散了,再组织动员起来,就特别难,机器得养,那么多代价买来的,一旦停工歇菜,分分钟都是折旧损失,这边汇率在波动,那边房价涨,工资要涨,原材料涨,那边货品堆积,库存都积成了灰,我要做个电商,那个推广投入吓死人。这些还不算惨的,更惨的是政府服务者,很多市政工程的分包商,资金链断了,有欠黑社会钱的,腿打断了都算轻的,那边欠了很多小老板的钱,小老板们本性善良,只好走法律程序,法律判完了,谁也不敢去政府部门去强制执行,欠就一直牵着,小老板们的资金链也断了,工厂发不出工资,垫不了材料费,订单黄了,还要赔钱给外商,不然那官司吃的你不要不要的。
所以这个恶性循环越来越大,只要生产这块产生不了利润,就一直恶化下去。
有些公司就转型了,转型的早,赶上了消费增长的红利,原本的OEM变成了品牌经营,一下子活下来,还活的很好,有些没赶上,就得等待下一次转型的机会。
所以说大数据云计算一旦开始普及,这个机会就来了。
为什么我敢这么说?我先不说质变,我只说量变,你就能明白。
同样的两家公司,做流程管理,一家没有合适的系统,或者是最原始的ERP,这个环节换个人就得重新来,一般能有一个人专岗就不错了。另一家用了大数据云计算,原来的ERP要一个一个人工端采进去,现在好了,自动生成自动记录,不仅如此,还有算法帮你分析好,让你优化哪些环节,同样,甚至这个系统的前端比ERP还要傻瓜,傻瓜到一个人就能搞定。
这时候机会就来了,你先用上大数据应用,你就提前比别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你一旦有了先发优势,就会一步先步步先,实现逆袭都有可能。
所以不要因为你公司小,你就不去拥抱新技术,正因为你公司小,你没有规模效应,你更应该关注最前端的技术,用技术来撬动公司效率,一旦一直打压你的大竞争对手比你在这一个革新机会上慢半拍,说不定你就逆袭了。
所以至少在通泛性的中小企业改革里,我们无量就要做这样的角色,做一个服务者,最懂客户的服务者,要帮他产生实际的效益,不要帮他做地图炮,不要帮他做可视化作战地图这种光鲜但是作用不大的东西,要渗透到企业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不同于以前的咨询公司,我们一旦渗透进去,最后就一定要做出带来实际效益的产品出来。
所以中小企业主,不必过度担忧,未来的经济肯定不会好,但是也不会坏到让你一点活路都没有,我们更多的,是要反思自己的问题,如何优化我们的客户服务,如何利用新的技术实现效率提升,如何整顿低迷的士气,如何将工作中坏的风气和习惯清扫出去。
打造一个好的军队,就要以身作则,就有本钱严格要求部下,所以中小企业主们,要拥抱未来,先从我们自己做起来,做一个再度创业者,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因为我们知道,劳动既可以是责任,更可以是乐趣。
8.不要忽略时间
很多人的分析,经常忽略的时间这个要素。
表现比较典型的就是,我们要打造怎样的一个生态,一开始就把最后的框架给画出来,但是一旦问到如何分阶段获得用户时,回答就比较含糊了。
通常创业圈的通用语言是用产品迭代周期来解释,每一个新的产品带来一个新的用户增长,把握好衰变时间可以实现用户规模的几连跳。
而我则更关注一开始的切入,即最开始如何获取用户,如何让用户用上了产品之后可以喜欢上他,持续的使用它。
更重要的是,他的进入成本,当你的注册流程和进入流程异常复杂时,很多用户超过10秒就会放弃尝试了。
几乎每个创业团队都有生态的野心,而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用户在相信你生态之前,到底是因为什么才关注的你。
比如阿里一开始就是解决出海的问题,很多小企业雇个懂点英文的人,就可以抓住海外大量发布的需求和商机,抓住了这个需求,才会有进一步的将自己的货品一步一步上传的动力。
所以生意来源,是企业主的原动力,你抓住这个原动力,他才有可能变成你的种子用户。
如果你的客群是个人,那你得告诉他,通过我你能获得什么,而获得的代价(进入成本)是否等价。
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考虑你生态圈一砖一瓦的建设。
这就是很多设计出身的人创业时的通病,因为他只做过设计图,后面的无数建筑过程他都没有参与,从他的角度来讲,只要我图纸设计出来,最后就一定能实现。
这样的人一旦成为创业的领头人,就会面临一个问题,他会忽略时间和演变,他会一开始就朝着最宏伟的蓝图去做,最后建成空中楼阁,大家都摔死。
数据是个前后跨度极大的产业,任何一个做这方面的团队,涉及到的语言和架构,基本上能覆盖大部分互联网技术,所以更有可能发生只考虑终态,不考虑现态和演变这样的错误。
9.得市场者得天下,得民心者得天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个道,就是民心,就是客户的根本需求。
你做个空中楼阁出来,好看,但是不好吃,那就是阿房宫,那就是失道,霸王的一把火,就烧没了。
你走了错误的方向,信了错误的理论体系,就变成了奥德赛一样的悲剧人物,纵然聪明绝顶,但时代不会眷顾你。
很多时候,客户的根本需求,甚至跟你的伟大前景,是完全冲突的。
你描绘了一个美好的数据生态,客户只想要那几个功能。
你把前端做的非常漂亮,但客户只要最精准最有效的计算结果。
同样,得市场者得天下。
技术上虽有鸿沟,但绝不是绝对意义上的禁地。
而最后的生存者,一定是牢固地把控着客户资源,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使别人无法觊觎。
所以市场上,要硬刚。
同样,敢于模仿我们的,我们也会硬刚,我们会动用一切手段,汇集一切力量,不惜一切代价,迅速覆盖和深化牢固我们的客户体系。
我们有增长黑客,我们有内容驱动,我们不怕。
这个根本不用担心,因为这不是血与火的拼杀,这是谁满足客户,谁就获得话语权的时代。
不同于无量的宽泛定位,有很多细分行业的数据应用,也是非常靠谱的方向,但同样,他们也会面临异常激烈的竞争,有些尘埃已定,有些烽烟四起,市场的竞争,就是比巧,比决心,比执行,这些总结起来,就是真正的实力。
10.务虚与基因
我和我的技术合伙人虽然相识不久,但第一次碰面我就感觉到,我说的他秒懂,他说的我秒懂,这就是在一个频道上,同样,对于团队构成,这样的同频道要素还是非常重要的。
大学生团队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很多人不在一个频道,沟通成本巨大,再加上一些人的中二病,注定了凶多吉少。
而经历丰富且相似的人,就会慢慢趋向于一个频道,一类基因。
天时地利人和,前两点都能占到,对于数据方向的团队,人和或许是非常重要的。
我以前创业,经常在一线忙,导致现在什么都会点,你跟我随便说个软件或者工具,我说不定都用过。
而现在则完全不同,创始人势必要开始务虚,不仅要务虚,务出的虚还要落到实处,最后变成明确的方向和清晰的执行路径。
所以我现在写的东西,虽然都是虚的,但是我觉得很多创业者,尤其是带队的,看起来会很舒服,因为很多都是说在他们点上的,或者切中他们要害的,只是我愿意去通俗地表达,而他们则不愿意表达罢了。
11.团结哪些人,斗争哪些人
数据革新本质上是工具的革新,从历史使命来讲,是为了人工智能的全面普及应用做基础的,正如互联网和物联网是为数据做基础一样。
所以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我们数据创业者,一定要明白我们的盟友是谁,我们要打倒谁。
数据的革新,更明确的可以参考自媒体取代纸媒的革新,旧的不死,新的就起不来。
为什么我闷声做了几年生意,现在突然敢跳出来,你说吹牛也好,鼓吹也好,事实上我经常给数据从业者泼冷水,但是我知道,这个时候不跳出来,将来就会被无情地淹没。
除了我们的客户,我们更需要开放和合作的,就是广大有点技术功底的程序员,数据挖掘,开放平台的二次开发,都要充分考虑到他们的利益,他们有些人或许比较内向,不善沟通,所以不会独立出来创业,更喜欢在平台里发光发热,那么我们对于生态的设计就要照顾到这个人群,因为你不照顾,你的竞争对手就会照顾。
相比我们的竞争对手,我们更应该加速淘汰传统的企业服务系统,我们可以在他们的基础上优化和开发,也可以脱离他们的框架进行深度创新,不管怎样,我们在客户面前,一定要证据充分地告诉他,你现在用的系统效率很低很低了。
而传统的互联网公司,我们应该视为合作者,他们是数据产生和提供者,比起我们自己挖掘,他们每天用户生成的数据会更有价值,我们要团结靠拢这个群体。
所以明白外来的竞争合作关系,同样是重要的,你万一树错了敌人,一失足千古恨。
两年前我在西安城墙跑了一圈,那时候是一个闭环,到终点时特地走过了城门以封口,前两天再跑了一次,突然想到“围师必阙”这个词,于是留了一个最后一个城门口不跑,突然感慨万千。
相较于两年前闭环的强迫症,现在我更加明白开放和包容的重要性,城墙一圈开了一个口,就是要提醒我未来会面临各种问题,但开放和包容一定不能忘记。
最后的寄语
天地玄黄,孤立八荒,创业者的奋斗,就是独自一人参悟天地的痛苦过程,在这个过程,你会体会到周边环境的各种不兼容,当你能脱离现实,在另一个位面上接通天地宇宙时,你就会发现,世界是那么美好,是非成败,赢王败寇,千年池垒,都化作烟云。
少时有志比天,初遁浮世,惶恐周身所遭之烟尘,拂之不去,直至穿过喧嚣人群,到静谧溪边林中,感天地之奇巧,悟人物之精理,欲随溪隐去,又怔心之所动。
心之所动,即看到了属于自己的那扇门。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归宿,创业者不外乎,不过是过程的曲线参数更大,回撤更多。
我们既然以产品立足于市场,就应当致力于做出令人心动的产品,而第一个,就要让自己心动,这个心动,绝不是圆明园的精美绝伦,而应是T-34的远征千里,应是图灵机的颠覆革新,应是google的化繁为简,应是LIGO的长相守望。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以本心出发,将无往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