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泡沫程度如何? 2016-02-27 财经
导读:任泽平2015年曾提出预测:房市“未来十年一线房价翻一倍,三四线涨不动,房地产投资零增长”。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暴涨,三四线城市去库艰难,地产投资一路下滑到负增长。
这篇文章里指出,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第三季度库存去化周期较长的城市分别为北海(30)、烟台(26)、呼和浩特(25)、三亚(23)、茂名(23)、淮南(21)、沈阳(20)、济宁(19)、海口(19)。
而调查显示:过低的去化年限(低于0.9 至1 年)有可能导致房价快速上涨,1至1.5 年的去化年限将有助于稳定房价,而大于2 年的去化年限将迫使局部区域开发商降价销售。(小编提示,可以对比去化周期算算哪些城市房价可能会降。)
来源:泽平宏观(微信号:zepinghongguan)
作者:任泽平(国泰君安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中国房地产的未来
1998-2003年房地产市场快速恢复,随后2004年调控供给、2005年调控需求、2006年调控结构、2007年继续调整,但房地产市场在长周期力量支撑下销量、价格、投资等持续保持高增长。直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房地产市场受到短暂冲击,但2009年降低首付比、利率等政策刺激房地产市场快速恢复并趋热。2010年宏观调控开始重新收紧,2010-2011年房地产市场略有降温,2012-2013年再度恢复。2014年房地产长周期拐点出现,虽然“930”“330”政策不断刺激,但房地产投资快速下滑,并呈“总量放缓、结构分化”的后房地产时代新特点。
中国房地产发展正进入新阶段:
(1)从高速增长到平稳或下降状态。过去三十多年,伴随着中国经济高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中国住宅开工也处于高速增长期。
(2)从数量扩张到质量提升。随着住房趋于饱和,居民对住宅质量、成套率、人居环境等改善性需求要求提高。购房需求结构也从20-35岁的首次置业为主演变为35-50岁的改善性置业为主。
(3)从总量扩张到“总量放缓、区域结构分化”。中国正经历人口空间分布的第二个阶段。在过去三十多年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伴随着加工贸易和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人口从年初向城市迁移,区别在于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人口膨胀得比三四线城市要快。随着加工贸易和制造业的衰退,产业向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升级,一线城市和核心二线城市将把中低端制造业向大都市的周边搬迁,在大都市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同时,大都市周边地区也迎来产业转移和人口规模膨胀,从而形成大都市圈。
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
衡量房地产市场泡沫程度或健康程度的指标主要有房价收入比、去化周期、租金回报率、空置率等。
(1)房价收入比
房价收入比是指一套住房价格与一个家庭年收入的比值。房价收入比是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进行住房支付能力评价时所采用的主要指标,是各界对房地产市场形势进行分析、判断和预测时广泛使用的一个指标。
房价收入比本质上反应的是特定国家或地区土地和劳动力两种要素价格的比例关系。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土地和劳动力的资源禀赋不同,这就决定了不能简单地用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房价收入比作为判断另一个国家或地区房价是否合理的标准。一般来说,大城市的房价收入比会显著高于中小城市,人多地少的国家房价收入比一般会高于人少地多的国家。
首先分析全国的房价收入比,1998-2003年全国房价收入比走势稳定,维持在6.6-6.9区间,2004年后快升至2007年的8.0,随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跌至2008年的6.9,2009年又迅速反弹至8.1,随后逐步回落,2012和2013年稳定在7.3的水平,2014年下降到7.1。
以上分析的是全国平均情况,不能反映部分地区的差异性,下面我们对我国主要35大中城市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北京、上海、广州、深圳(一线城市)、天津、重庆、杭州、南京、武汉、沈阳、成都、西安、大连、青岛、宁波、长沙、济南、厦门、长春、哈尔滨、太原、郑州、合肥、南昌、福州(二线城市)、石家庄、呼和浩特、南宁、海口、贵阳、昆明、兰州、西宁、银川、乌鲁木齐(三线城市)。
我们将35个城市划分为一二三线城市,2014年一线城市房价收入比大幅上升至14.6,二线城市小幅回落至8.19,三线城市小幅回落至7.45,反应了后房地产时代“总量放缓、区域结构分化、人口继续向大城市迁移”的新特征。
35大中城市中,房价收入比较高的多为东部城市,其中深圳高达20.2,深圳一个达到该市平均收入水平的家庭,如果购买一套100平方米的普通商品住房,需要花费20.2年才能实现。其后依次是厦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和福州,分别达到15.5、14.5、11.9、11.8、10.8和10.8。与2013年相比,2014年长沙、南昌、哈尔滨、郑州、武汉、长春房价收入比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反应了东北、中西部等以重化工业和资源为主的城市经济回落、人口流出的状况。
图:2014年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排序
(资料来源:上海易居研究院,《全国35个大中城市房价收入比排行榜》,2014年)
(2)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
商品房库存去化周期是指某地区过去开盘楼盘的剩余量和新开盘的剩余量总和的售空时间。尽管一线城市的存销比有所下降,但从全国来看,2015年去库存的压力仍然很大。对比历年新开工面积(扣除大约6%的不可销售的面积)和销售面积,可以发现,最近十年房地产库存增长较快主要有三个时期,分别是2008年年底至2009年年初、2010年到2012年和2014年年初至今。尤其是最近两个时期,住宅新开工和住宅销售的之间缺口尤为显著。初步估计2014年年终全国库存消化时间比平常年份多出1年左右。当然,如果分区域来看,一二线重点城市的库存压力稍小。
目前有部分研究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泡沫和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近期情况进行简单类比,并由此得出比较悲观的判断。但详细对比中日住房供求格局的演变历程可以发现,我国当前城镇住房供求格局更接近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日本的情况,库存和债务仍然有化解空间。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日本住宅供求基本实现平衡,户均拥有住房接近1.05套。之后,房屋新开工量持续超过房屋需求量,特别是在1985-1990年期间,供给过剩程度明显加剧。到1990年,即泡沫破灭前夕,日本户均住房拥有量超过1.1套。而我国住房供给持续过剩的时间和库存相对于需求的水平,均不及1973-1990年期间的日本。2010年以后,我国住房新开工速度相对于住房销售明显加快,住房供过于求的情况有所凸显。按照目前的消化速度,库存水平需要1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回落至正常水平。不过,2013年我国城镇平均每个家庭大致拥有1套住房(按照常住人口口径测算)。这意味着,与1990年的日本相比,我国有更大的调整和回旋余地。另外,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后,日本首都圈和周边城市住房价格下跌了近50%,即使这样,从全球来看依然处在较高水平。显然,中国的房价和地价涨幅还没有达到日本1990年泡沫前的程度,大致类似于1973年前后的泡沫程度,如果调控得当,经济中速增长、城市化尚有一定空间等基本面因素为消化现有库存提供了有利条件。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我们的商品房待售面积有6.6亿平方米,其实这个面积并不大,也只相当于全年销售面积的一半左右。但截止到今年9月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建施工面积已达到69.3亿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增加了2亿平方米,预计今年年底将达到75亿平方米,即便按照历史最高峰的2013年的销售面积,至少需要五年时间才能全部销售出去。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2015年10月发布的《中国50城住宅库存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第三季度去化周期较长的10个城市分别为北海(30)、烟台(26)、呼和浩特(25)、(24)、三亚(23)、茂名(23)、淮南(21)、沈阳(20)、济宁(19)、海口(19)。而去化周期较短的10个城市分别为合肥(6)、珠海(7)、深圳(7)、南京(7)、苏州(7)、郑州(7)、南昌(8)、济南(8)、武汉(9)、厦门(10)。其中,括号内数据的单位为“月”。
图13 商品房库销比
(数据来源:CRIC,乐居研究院)
(3)租金回报率
目前中国主要城市的静态租赁回报率为2.6%,一线城市在2%左右,低于二三线城市,但都高于目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1.5%。根据国际租售比合理区间推断,静态租赁回报率应该为4%-6%,而我国水平远低于国际标准水平,侧面反映了房价水平与真实价值的背离。
另外,过去4年,主要城市的租金回报率基本保持稳定。深圳近一年来,租金回报率出现明显下降,主要是由于在2015年创业板大牛市的带动下,深圳房价出现大幅上涨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