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银行的原理
(2)银行的盈利驱动因素
(3)银行的周期性与估值
关键词
信息生产、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银行监管
银行大家都不陌生,城里满大街都是,乡村里也有信用社,它们在分类上都属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学术上称为“存款货币银行”。
银行的商业模式,也很简单,以前戏称“363”,即:
按3%利率吸收存款,按6%利率投放贷款,下午3点高尔夫球场见。
我们要理解银行,先从理解银行的利润开始。
银行是金融业,金融业的任务,是帮助撮合资金盈余方、资金需求方的对接。资金需求方从资金盈余方“借入”资金,要支付相应的资金使用费(利息、股息等)。而金融机构(如银行)帮双方完成了这笔交易,因此要从“资金使用费”中抽取一定比例,形成了金融机构的收入。收入再扣掉金融机构的各种人工与运营成本,就形成了金融机构的利润。

而抽取比例是高是低,则取决于金融机构在其中承担多大作用。以银行为例,它在撮合存款人和借款人时,具体承担了哪些工作呢?有三大职责。
信息生产
银行帮存款人去寻找借款客户,分析借款客户的经营情况,判断它的还款能力,最终做出是否放款、放多少款、收多少利率的决定。然后,银行还要持续跟踪借款人的经营,如果有恶化的话要及时收回贷款。如果一切顺利,那么银行会按时收回贷款本息。
如果真碰上借款人经营恶化,还不起贷款呢?理论上讲,银行只要掌握了充分的信息,那么就能够对这一类贷款的违约率做出判断,比如1%,那么银行就在这类借款人的贷款利率上加上这1%,就能弥补那1%的违约损失,这叫风险定价。
我们把这项工作统称为信息生产,因为银行是在仔细地收集借款人的信息,克服信息不对称,用以决策和风险定价。信息生产工作非常辛苦,对这项劳动的报酬,构成银行收入来源之一。
2承担流动性风险
学术上称“流动性保险”,又称“资金池”。储户们把钱存在银行,每天有存有取,但总会有一定金额的资金会沉淀下来,银行可用以投放长期贷款。短期利率低于长期利率,所以银行通过短存长贷,实现利差,这是其收入之一。银行要管理好流动性,贷款是长期的,不能随时收回,但储户会随时来取现,所以要备着一定的资金(或能快速变现的资产,比如国债)。
储户随时能取钱,不用承担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均由银行承担,所以银行获得一笔收入,是对其承担的流动性风险的补偿。
3承担信用风险
如果借款人无法按时偿还贷款,银行还是有责任以自己的钱偿还存款,也就是说,借款人的信用风险由银行承担。为此,银行获取收入,这是对其承担的信用风险的补偿。
所以,银行以其信息生产劳动,以及对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的承担,获取了相应收入。这便是银行的原理。
银行与其他行业最大的区别,在于存款。比如我们在银行存了100元钱,领到一张存款凭据(当然,如今凭据只是银行卡里的数字),意思是银行欠我们100元。但存款是现代社会的主要货币形式,所以,银行对社会的一大功能就是发行存款,也就是发行信用货币(央行只发行了基础货币),它的经营稳定,事关一个国家信用货币的稳定。如果银行动不动就破产,存款取不出来,我们就不敢存钱,以后大家都扛着一麻袋现金去街上买东西。
如何才算经营稳定?其实就是上述银行三大职责中的后两点:有能力承担流动性风险和信用风险。只要银行有效管理好这两项风险,社会公众便都相信自己存在银行的钱是随时可取可花的,存款也就履行了货币职能(货币的定义,就是大家都相信它是货币)。
所以,为了监督银行管理好这些风险,每个国家都对银行施以监管,不让银行们乱来,防止银行为追求利润而从事高风险业务,进而导致破产,影响一国的货币稳定。所以,银行是一个高度监管的行业(银行偏高的ROE是对这种监管的弥补。否则,如果银行业和别的行业ROE相等,则没有人愿意投资于一个整天接到监管者烦人电话的行业)。
而万一银行经营失败,中小型银行一般就由存款保险制度来保障存款人利益,如果是大型银行,存款保险救不了,就需要国家出手救助。这不是救银行股东,其实救的是存款人信心,也就是公众对货币的信心。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