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知识转移的效果_知识联盟与企业隐含性知识转移
如何评价知识转移的效果
  根据评价的性质是定量的或是定性的,以及评价是基于客观的信息或是主观的判断,对于知识转移的活动,评价方法可以分为客观量化法、主观量化法和定性说明法3种方法。
  1.客观量化法
  客观量化法主要用于衡量有形的、可数的方面,既可以是货币量度。也可以是非货币量度。货币量度,如对知识转移活动的投资金额、由于知识转移而增加的客户销售额等。非货币量度,如用于知识转移的时间数量、为知识转移而进行的学习培训次数等。
  2.主观量化法
  主观量化法是将直觉判断转化为数字。在主观量化时,评价人的选择很重要。他们一定是对关键评价点情况很熟悉的人才行。这样,他们主观量化的结果才具有可信度。比如,用主观量化来评价一个徒弟是否吸收了师傅的经验时。师傅可以根据他的操作情况来打分,将操作等级分为:
操作非常娴熟为90~100分;
操作较熟练为8O~9O分;
操作一般为7O~8O分;
其他情况为7O分以下。
  3.定性说明法
  在知识转移评价中,还需要结合定性说明的方法。定性说明法更依赖专业评价人员的直觉判断。在知识转移中,定性说明法的评价一般有4种通用的评价技术:自我评价、上级评分、同级评分、外部审计。自我评价是组织中每个员工就其对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贡献进行评价。比如,自己将多少知识拿出来与其他员工共享;自己从其他员工那里吸收了多少知识等。自我评价易受自我意识的影响,容易产生偏差。与之相比,上级评分虽然也有主观偏见,但是,上级评分相对客观些。上级通常根据知识转移前后员工个人的行为改变的客观依据来打分,比如:工作效率的提高、个人为实现组织目标努力程度的提高等。同级评分是员工对自己和其他人进行打分,综合了自我评价与监督评价的方法。然后,由评价主管收集、整理、统计汇总为企业知识转移的整体评价报告。外部审计是由外部审计人员对整个企业或整个项目的所有方面进行深入的检查,知识转移评价只是其中的一项,审计报告会对整体的知识管理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知识联盟与企业隐含性知识转移
  企业隐含性知识贯穿于企业的日常事务、工艺流程、设备系统、资讯流程、决策方式等综合性的环节和过程中。某些知识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但这种知识在业主的控制下往往难以自由转移,也就是通常所指的隐含性知识它是存在于个人团体的特殊关系中,也存在于特别的规范制度、资讯流程及决策方式中。另外隐含性知识具有它的整体性,工人没有图纸不能制作,工程师有了图纸但是却不知道生产操作的方法,知识是存在于个人、特殊环境、以及某种协作关系中。
  由于工作上所需要的知识太多,个人不可能完全掌握这些知识,群体中的个人各自只能拥有部分知识,然后将全体聚集在一起形成整体知识。个人只有通过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工作,由于无法用可见的指标加以衡量,对企业内部知识的转移和人力资本的积累这一重要过程常常受到忽视。个人的技艺相对容易传授给其他人,但是一个群体的整体技术却很难把技术传授给另一个群体,单方面的知识学习不足以融合对方企业所潜藏的知识和能力。因而必须通过建立知识联盟,双方进行密切的协作才能有效地实行隐含性知识的转移和传递。
  企业获取新知识为何要选择联盟的形式呢? 交易费用经济学对此可提供较合理的解释。交易费用经济学认为知识产品市场(如专利技术市场、管理咨询市场)较多地存在”市场失灵”现象,对许多隐含性知识而言,也许市场根本就不存在。知识产品市场失灵,
  一是因为知识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公共产品特征。如知识在转让使用权的同时并不转让所有权,某些知识的使用也不具备排他性。企业知识多潜藏于组织内部,其转移多采取某种内部化形式,知识在组织内部转移不会花费多少成本;
  二是因为知识产品的交易成本极高。企业生产知识需要消耗资源,如为了获得专利技术和技术诀窍,企业必须进行研究开发投资,因而企业为保护其知识产权,将会采取种种措施以防知识的”外溢”;另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机会主义行为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也使知识产品难以用市场价格机制进行交易。为克服知识产品市场失灵现象,常通过建立联盟促使企业知识进行”内部化”转移。
  当被转移的知识比较复杂,或者被包含在一系列复杂的技术或组织框架中,最有效的转移方式可能就是”干中学”和”干中教”,需要转移的知识的复杂程度是决定合伙人合作关系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高效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就必须针对内部及外部事件,不断地对其进行调整。教授复杂的生产技术,气氛是非常重要的,除非在操作环境中,无论多熟练的工作人员,可能难以准确地描述出工作的技巧。因此,联盟企业是最合适的转移知识的工具;只有在联盟企业中,”干中学”和”干中教”才成为可能。另外,企业合作中的日常接触是获得复杂背景知识的最好途径,这是从手册或远距离观察所无法学到的。在能够量化说明联营成功的研究成果背后,隐藏着一系列个人与专业上的交流,它对合作双方技能培养与发挥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