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9日,上海发布《2015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至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总数为2415.27万人。其中,户籍常住人口1433.62万人,外来常住人口981.65万人,同比下降1.5%(14.77万人),2014年度外来常住人口为996.42万。
真的不要太关注人口的数量,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人口的质量,质量!
新闻上报到的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是2415万,上海给自己提出的上线是2500万,这还不止是十三五期间,是未来几十年的人口天花板啊。就算今年正增长,涨到2500万之后,负增长还是会来临的。
相反,我们更应该关注上海的常住人口中,人口的质量:学历,就业!
先来了解一下在沪外来人口的基本情况:
按照最近一次人口普查的数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截止2010年10月31日)
http://tjj.stats-sh.gov.cn/rkpc/moban.asp?id=4289,上海市的外来常住人口有这么几个特点:
1、集中在中心城区边缘、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
浦东新区、闵行、松江、嘉定和宝山等区是外来常住人口居住最为集中的地区,占上海外来常住人口的64.2%,就业机会相对较多、居住成本相对较低和交通相对便利等是吸引外来人口居住的主要因素。
2、年龄结构以劳动年龄为主
由于外来人口流动主要目的是经商和工作,所以流入上海的外来人口也以青壮年人口为主,15-64岁年龄组人口占90.2%。
3、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
在上海6岁及以上外来常住人口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所占比重为14.1%!
4.职业相对简单化、体力化。
上海外来劳动力所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二、三产业中以制造加工、建筑施工、运输操作、商业服务、餐饮服务、居民生活服务等。由于受教育程度、劳动技能等方面因素的制约,外来人口绝大多数进入城市后只能在普通劳动力市场找到工作,从事的大多是较为艰苦的工作岗位。
以浦东为例,2010 年外来人口就业结构中,排前三位的行业依次是制造业、批发零售业和建筑业,占比超过65%,三产就业人口比例为48.8%, 但主要从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交通运输、居民服务等较行业,这四大行业占外来人口就业的比重达35.37%。
从事相对高端的金融、信息服务、教育文化科技等行业的总和不足10%。
在对上海外来人口的大致情况有了初步认识后,然后再来看上海外来人口流失的原因。
1、成本因素。上海的外来人口从事的更多的体力劳动,他们对上海的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的购买力相对较弱,对生活成本的敏感性更强。而在所有生活成本中,影响最大的显然是居住成本,对于大部分外来人口而言,要在上海拥有一套住宅相当困难,因此居住成本更大程度上可以看作房租的成本。近年来上海的房价和租房价格走势我想就不用再列了吧。在日益搞起的居住成本倒逼下,没有住房的人们选择向成本更低处迁移:一部分外来人口选择离开上海(人口负增长),一部分外来人口迁至外环和郊区地段,还有一部分人则选择城市管理的洼地城中村、厂中村,衍生出群租、违章搭建以及一系列治安和管理问题。
2、产业结构调整。被成本逼走的,不只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外来人口,还有他们所卖力的工厂。一方面,是成本倒逼企业迁移。劳动力密集性的加工类工厂同样对成本很敏感,地价的上升降低了这些工厂的竞争力,逼迫工厂外迁出上海。另一方面,是ZF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产业被ZF叫停和迁出,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而转移一些产出较低的产业,因而这些产业上附着的劳动力往往也随厂迁移。
我想说的是,上海的人口绝不是静态的在报纸上负增长10万人这么简单,更应该看到其背后一个动态调整的结果。上海人口的变化,有一进一出,出的是在低端产业从事简单劳动的外来人口,进的是学历更高从事脑力活动的外来人口。这样的变化,对上海来说,是件好事。
PS:当房价涨上天之后,会加速外来人口的流出,同时抑制高素质人才的流入,对这座城市来说,恩,是个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