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泼冷水;
[4] 《哈耶克评传》,冯克利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71页。
[12] 《弗里德曼文萃》,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年,第228页。
楼主引用的文献,应该是有所涉猎的,但是从你的论述来看,几乎是没读过。
哈耶克的主要思想是认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不可能知晓市场运行的规律,而人为的设计,如社会主义只是天真的幻想,凯恩斯主义也是如此;弗里德曼相比就比哈耶克差远了,从实证的角度来看,它的货币需求没有办法实证;而早期的货币主义忽略利率的设想简直就是无知【克鲁格曼说的,读读吧】。
经济学研究的最大问题在于人的主观性不断变化,这使得经济变量的关系不太稳定,缺乏自然科学的规律性,在这个基础上谈什么实证。你可以建立复杂的模型说明股价如何决定,但是只有傻瓜才会使用。因为在人在变化,导致决定股价的因素也在变化,所以经济学的很多研究都是马后炮,验证还行,预测就太失真,所以所谓的经济学家,理论上还行,到了探讨实体经济的运行,或者资本市场的运行,典型的如股市,大多ED了,眼高手低。
经济学的研究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是对现实经济的深度思考以及对人类认知能力的分析,楼主离这样的层面太远,还大言不惭的写书,误人子弟。
回答3楼:
你说的很好,看到了问题的关键,只是结论略有不妥。其实对于“人的主观性不断变化”问题应该这么分析:这正说明在以往的经济学中缺少某些最为基本的量度指标(公认的),由此也就无法对现实的经济进行“深度思考”,甚至连理论上都不行(总有分歧)。这样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一些经济行为进行量化处理,即找出最基本的经济事实到底是什么,在此基础上推理才能得到可称之为基本原理的理论。我先举一个物理学方面的例子你就能明白我的意思:在现实世界中各种物体的长度、重量等等很不相同,从表面上看起来像是没有什么内在的关系。但是它们显然都有某种可称之为比例的关系,这样只要客观地确定一种长度、重量等标准,我们就能思考某一物体是多长、多重等定量的问题,之后就可以进一步进行物理分析了。
在经济学中比其它自然科学复杂的问题在于各种问题总与人有关,于是很多问题像是更加不确定。这种不确定最关键的是时间衡量的不确定,即我们在讨论经济问题时需要用什么样的时间单位就用之。例如,当我们买一袋10公斤装的大米时,就时间来讲这是一种什么需求呢?是一时之需吗,还是一个月所需的?针对人来讲,这是一个人需要的,还是一家子需要的。为此我们首先把时间确定下来,即规定一天(24小时)为经济学中的基本时间量度单位。这么规定并不是任意的而自有其普遍的意义,因为人的很多行为都是以一天为最基本的或最短的重复周期度过的,所以一天对于人来讲最有代表性。有了时间单位后,我们就可以把各种需求都统一在这一天的时间单位中衡量且不会产生时间方面的混乱。在此基础上,我们把需求也与人挂上钩,即以一个人在一天之中对物品的需求定义为基本需求。这也是物品的效用以及使用价值的意思,代表着某种物品满足一个人在一天之中的需要所需的数量。例如,盐的使用价值大概是5克盐/24小时(不算工业用盐)。对人来讲这是一个比较科学的需要量,多了或少了对健康都不利。以此类推,假设主食都是大米的话,一个正常的成年人一天大概需要1斤米,其米的使用价值就是1斤米/24小时。解决误差问题可以用配第所说的一个人的百分之一作为标准,要是从全国统计来讲其数值就会更加精确。这样再看一次买一袋10公斤装的大米时我们立刻就会想到,这大概是一个人二十多天之需的;如果再加上一定比例的面食,那就足够一个人一个月在米方面的需要。概括地说,在吃饭问题上一个人一天平均需要一斤粮食(秦朝制定的1升的标准正是一个成年男人一天的口粮)。
当然,人们会用偏好的现象来否定这种量度的现实性,好像人在具体的需求上总是变化不定的。其实各种偏好都有其形成的道理,就某一事物在某一地区的所谓偏好反而是比较稳定的;即偏好表示有这种可能性但不等于很随意,这更多的是替代问题且变化比较缓慢。这样我们只要用具体的物品代表某种需求就可以,其需求在本质上即类别上不会有什么变化。例如,热带地区的某种蔬菜或水果就代表了其对蔬菜或水果的需求,中国的南北方自然各有其不同的蔬菜或水果标准,在量的问题上并不会有太大的差别。也就是说,一个人一顿吃的到底是北京炸酱面还是山西牛肉面或者是苏格兰打卤面这并没有原则性的差别;都可以吃饱,可归结为对面食的需求。对此也可以理解成属于误差方面的问题,关键在于只要把所需的面量产生出来其它问题就比较好办了。
经过这样处理之后我们就能得到这样一个重要的结论:物品的效用函数确实存在,但必须根据物品的类型即使用价值分别表示。那种想要包括所有物品的效用函数显然是不存在的,因为一旦把物品的性质抽象掉那其单位就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甚至连想象都不可能,这也正是在经济学人们常提到效用却从没有谁能说出效用是什么单位的道理。再把生产也按一人一天(正常的工作时间)的标准进行量化,即用一个人的单位时间产量表示该物品的生产能力,我们就能得到有关供给方面的或者说是生产的函数。把某种物品的效用函数与生产能力相比,就能得到某种具有代表性质的数据,进而就可以进行更广泛的实证研究。
当然,假设一个人一天需要1斤大米,人们在购买行为上确实有某种变化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人们一般都是把东西吃得差不多了再去购买,此时的基本需求和购买量的需求(储备或备用需求)都不会有什么变化。可一旦因为各种原因某种物品要涨价了,人们自然会提前购买,这样就等于相对增加了需求(基本需求暂时不会改变)。这必然会进一步影响到价格的变化,于是价格就会持续不断的上涨。所谓买涨不买落的原因以及道理就在这里,否则不但基本的需求量有可能得不到保证即便是有保证也势必要化高价,那就不合算了。这就牵涉到了宏观经济学的问题,其问题也变得更复杂。不过对其中的问题也可以进行实证研究,其结论也很有实际指导意义。
概括地说经济学并非缺乏自然科学的规律性,只是很多规律性还没有被彻底发现而已。这也正是我们需要深度思考和分析的地方,也是每个喜欢研究经济学达人的共同目标。
在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向2009年经济学年会发稿,争取获得参加年会的资格。共发了6篇,均获得了“已审核”的初步通过。这是件挺不容易的事,很费时间,而且还未必能误着人家。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