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摘自:网络
中国古老的养生智慧「黄帝内经」谈到四时调摄时指出:「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意思是春夏之际,自然界阳气上升,这时候要尽量保持体内的阳气,让它充沛并旺盛起来;到了秋冬,则应随气温下降趋于内敛和保守,这时候要做的是让能量内聚, 减少外耗, 也就是所谓 「秋收冬藏」的道理。在五脏六腑的对应上,肝主木,木发于春,春天是肝气生发的季节,肝气旺会影响到脾脏,所以春天容易出现脾胃虚弱的现象,这个时节再多吃酸味食物,会使肝阳偏亢,因此唐代养生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提出春天的调味应「省酸增甘,以养脾气」,也就是春季饮食应该少吃酸味,多吃甘甜的滋味。
春天怎么吃?
春天的饮食最好多选辛、甘温的食物,少酸涩。做法上宜清淡、忌油腻,为了补充阳气,最好少吃生冷及刺激性食物。乍暖还寒的早春时节,不妨多摄取葱、韭、 姜、蒜、芥菜、芹菜、胡萝卜、花椰菜、绿豆芽等当令时蔬,以及动物的肝脏、鱼肉、瘦肉,帮助春阳升发。仲春可多吃红枣、蜂蜜、山药等甘润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过酸或油腻的菜肴,这时节正好万芽齐发,野菜也长得嫩美多汁,多吃这些高纤的绿色蔬菜,可以预防便秘、补充维生素C。晚春天气渐热,饮食以清淡为上,最好不要再吃羊肉炉或麻辣锅一类容易上火的锅物,多吃深绿色蔬菜及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A、E 的胡萝卜、南瓜、红枣、枸杞,来增强身体的免疫功能,保护上呼吸道,抵抗春季好发的流行性感冒。